142,645
次編輯
變更
罗曼·罗兰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罗曼·罗兰 | 圖像 = File:兰.png|缩略图|center|[http://my.qqwangming.org/uploads/allimg/140528/1_140528123830_1.png…”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罗曼·罗兰
| 圖像 = [[File:兰.png|缩略图|center|[http://my.qqwangming.org/uploads/allimg/140528/1_140528123830_1.pn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 出生日期 = 1866年1月29日
| 國籍 =法国
| 别名 = Romain Rolland
| 職業 = 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 知名原因 = 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知名作品 = <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 。
}}
'''罗曼·罗兰'''(luomanluolan.) 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经历 ==
'''早年'''
1866年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出生。从小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1880年,定居巴黎。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并开始与他崇拜的托尔斯泰通信。1889~1891年,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此后多次去意大利、贝鲁特、比利时和荷兰等地旅游,收集创作素材。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创作之旅'''
1897年,罗曼·罗兰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1899年发表《理性的胜利》。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01年,《丹东》首次在《半月刊》上发表。1902年,发表《七月十四日》。1903年罗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04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发表在巴黎《半月刊》上。1905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获得费米纳奖,取名为《幸福的生活》。1905年,奥朗道夫书店开始出版这部作品,与《半月刊》竞争。1892年,他与巴黎名教授勃莱亚之女克洛蒂尔特结婚,一位千金小姐,又是名交际花,爱上了一个穷书生,这在当时的社交界传为佳话。1901年,由于一介寒士的罗兰终究无法满足阔小姐出身的妻子的心意,两人便离了婚。离婚以后,他的创作活动改变了方向,倾注全力写作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一战爆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4年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1915年他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1916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曼·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1917年,罗曼·罗兰放弃国际红十字会奖的奖金和其他文学奖金。
1918年,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维尔奈夫。1922年,发表《战败者》。1924年,发表《甘地传》。1934年,罗曼·罗兰与一位俄国妇女玛丽·库达切娃再婚。 1935年6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了面。1931年,发表《向过去告别》。1937年9月,罗曼·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1938年5月底他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
'''晚年'''
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 主要作品 ==
'''剧作'''
从1898年至1903年,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
'''传记'''
《[[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3部英雄传记;
'''小说'''
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
'''其它'''
《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
| 姓名 = 罗曼·罗兰
| 圖像 = [[File:兰.png|缩略图|center|[http://my.qqwangming.org/uploads/allimg/140528/1_140528123830_1.pn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 出生日期 = 1866年1月29日
| 國籍 =法国
| 别名 = Romain Rolland
| 職業 = 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 知名原因 = 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知名作品 = <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 。
}}
'''罗曼·罗兰'''(luomanluolan.) 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经历 ==
'''早年'''
1866年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出生。从小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1880年,定居巴黎。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并开始与他崇拜的托尔斯泰通信。1889~1891年,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此后多次去意大利、贝鲁特、比利时和荷兰等地旅游,收集创作素材。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创作之旅'''
1897年,罗曼·罗兰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1899年发表《理性的胜利》。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01年,《丹东》首次在《半月刊》上发表。1902年,发表《七月十四日》。1903年罗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04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发表在巴黎《半月刊》上。1905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获得费米纳奖,取名为《幸福的生活》。1905年,奥朗道夫书店开始出版这部作品,与《半月刊》竞争。1892年,他与巴黎名教授勃莱亚之女克洛蒂尔特结婚,一位千金小姐,又是名交际花,爱上了一个穷书生,这在当时的社交界传为佳话。1901年,由于一介寒士的罗兰终究无法满足阔小姐出身的妻子的心意,两人便离了婚。离婚以后,他的创作活动改变了方向,倾注全力写作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一战爆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4年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1915年他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1916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曼·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1917年,罗曼·罗兰放弃国际红十字会奖的奖金和其他文学奖金。
1918年,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维尔奈夫。1922年,发表《战败者》。1924年,发表《甘地传》。1934年,罗曼·罗兰与一位俄国妇女玛丽·库达切娃再婚。 1935年6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了面。1931年,发表《向过去告别》。1937年9月,罗曼·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1938年5月底他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
'''晚年'''
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 主要作品 ==
'''剧作'''
从1898年至1903年,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
'''传记'''
《[[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3部英雄传记;
'''小说'''
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
'''其它'''
《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