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5
次編輯
變更
薯蕷
,無編輯摘要
</div>
'''薯蓣'''([[学名]]:''Dioscorea polystachya'';chinese yam;cinnamon-vine)又稱為「蒣」,是[[薯 蓣 蕷 科]](Dioscoreaceae)[[薯 蓣属蕷屬]] (Dioscorea) 的一种 多年生草本 植物,缠绕草质藤本。<ref name="florachina">http://www.efloras.org/florataxon.aspx?flora_id=2&taxon_id=240001195</ref>。 薯蕷的[[块莖]]称为'''山药''',冬季采挖。原產地位於中国豫西北的焦作地区附近,古称[[怀庆府]],因而也得名'''怀山'''。
薯蓣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蒴果不反折;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花期6-9月,果期7-11月。 块茎为常用中药“怀山药”,块茎富含淀粉,可供蔬食;入药能清热解毒、补脾胃亏损,治气虚衰弱、消化不良、遗精、遗尿及无名肿毒等。 == 名称 典故 ==
'''山药'''一名首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藷藇''',又名'''署预'''(《[[山海经]]》)、'''薯蕷'''、'''山芋'''(《[[本经]]》)、'''怀山药'''(《[[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山藷'''(《[[名医别录]]》)、'''薯药'''(《[[清异录]]》)、'''淮山药'''(《[[饮片新参]]》)、'''淮山'''、'''怀山'''、'''野山豆'''(江苏睢宁)、'''野脚板薯'''(湖南南岳)、'''白薯'''、'''長山藥'''<ref>[[山西方言]]将[[土豆]]為“山藥蛋”也简称作“山藥”,不過指的並非本條目所述的山藥,本條目所述之山藥,在山西方言稱作“長山藥”。</ref>或者'''面山药'''(甘肃徽县)。<ref name="reading491"/><ref>[http://kmweb.coa.gov.tw/mobile/Subject/SubjectArticleContent?nodeID=2626&unitID=1158&rootID=169 話說-{}-山-{}-藥]</ref>
中国古代称薯蕷,唐朝时,为避[[唐代宗]]李豫讳(“蕷”与“豫”同音),改称薯药。宋朝时,又为避[[宋英宗]]赵曙讳(“薯”与“曙”音近),改称山药<ref>宋·高承,《事物纪源》·卷十</ref>。
== 形态 及采收==
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叶片形状多变,叶腋间常生1-3个珠芽(气生块茎)。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垂直生长,表皮粗糙,黄褐色,密生细须根。夏季开乳白色花,花单生,少有结实,都实行块茎繁殖。三棱状扁圆形的[[蒴果]](成熟後裂開)。
山药通常深埋於地下,與淺埋的馬鈴薯不同,不能直接拔起採收。需在田畦深挖沟后,细心挖掘长块茎。地上部叶腋间则可收获腋芽,即零余子([[山药豆]])。
== 分 布 佈範圍==
原產於[[中國大陸]],分布于[[河南]]、[[福建]]、[[山东]]、[[河北]]、[[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安徽]]、[[江苏]]、[[云南]]、[[广西]]、[[贵州]]等地。17世紀前已傳至[[朝鮮]]、[[日本]]。[[台灣]]近年來開始經濟性種植。生长於海拔350米至1,1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山谷林下、路旁的灌丛中、溪边及杂草中。
== 药用 價值 ==
{{medical}}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