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茶道

增加 8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cwh07/2007-09/07/content_8835691.htm 中国茶道简史],中国网,2007-09-07</ref>    
中国茶道是" [[ 饮茶之道]]"、" [[ 饮茶修道]]"、" [[ 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茶道的精髓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儒道佛思想糅和的总体现,这是源于 [[ 周易 ]] 的“保合大和”,的哲学理念和阴阳协调,和五行共生,和天人合一,“和”更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实际上,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的实施,来引导饮茶者在美的过程中完善品格修养,实现和谐安乐之道,沏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等 [[ 五行相生相克 ]] 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五行共生和气协调等理念。
有好的木才能泡沏出好的茶汤来品尝水能生木有好的土壤才能种植出优良的茶品种,所谓两仪生四象, [[ 四象 ]] [[ 八卦 ]] ,八卦生万物,万物的本源便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万法归一,能通一种,便可以通达万种,茶艺这一种功夫能运用得好便可通达世间万物,茶艺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在修行,候选什么东西呢?就是以茶入道,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返朴归真,和中国首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佛家中的大定同出一辙。
茶圣 [[ 陆羽 ]] 从小在寺院长大跟随法师学习佛法,从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随师傅一起修禅定和茶道,后来成为一代茶道大师圣人,所以现代的茶艺工作者应以前人为榜样也能成为新一代的茶艺大师,能用心去悟道、悟茶,悟到茶艺的最高境界。 <ref>[http://www.jianglishi.cn/cbk/cs/73295Lexg.html 中国古代的饮茶修道如何统一? ],讲历史,2017-05-01 </ref>
===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清、敬、怡、真===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 吴觉农 ]] 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 庄晚芳 ]] 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 陈香白 ]] 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 周作人 ]] 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 [[ 刘汉介 ]] 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
台湾教授 [[ 吴振铎 ]] 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 老子 ]] 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 戴昺 ]] 的《赏茶》诗: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     
唐末 [[ 刘贞亮 ]] 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 赵佶 ]] 《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朱权《茶谱》记:"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赵佶、朱权的帝、王的高贵身份,撰著茶书,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ref>[http://www.zgchawang.com/culture/show-32703.html 茶道的概念:饮茶之道和修茶之道],茶网,2015-03-02</ref>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 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 [[ 文成公主 ]] 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 [[ 左宗棠 ]] 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