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 [[ 南仁东 ]] 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 [2] 2019 。2019 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 [[ 姜鹏 ]] 接受专访时说道,和 [[ 天马望远镜 ]] 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3]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4]
中文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外文名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 接收面积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 边 框1.5千米 地 址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 口 径500m 建 成2016年9月21日 工程投资约6.67亿人民币 反射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 设施级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总工程师南仁东(2017年逝世)
1993年,[[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他们期望,在全球电信号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能多收获一些射电信号。建造FAST的动机肇始于此。
1994年7月,FAST工程概念提出。在这一背景下,原[[北京]][[天文台]]提出了利用中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建造阿雷西博型LT的中国方案,最初起名为KARST。
2001年10月,知识创新工程首批重大项目“FAST预研究”总体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