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衢州

增加 9,70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衢州 | 图像 = File:衢州.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95.huitu.com/res/20170416/567001_20170416192754807060_1.jpg…”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衢州
| 图像 =
[[File:衢州.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95.huitu.com/res/20170416/567001_20170416192754807060_1.jpg原图链接] [http://www.huitu.com/design/show/20170416/192754807060.html 来自江图网]]]
| 图像说明 = 衢州剪影 |center
}}
'''衢州''',为[[浙江]]省地级市。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一直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

== 地名来由<ref>[http://www.tianqi.com/toutiao/wenhua/6494.html   衢州名字的由来 ]天气咖,2018-12-20</ref> ==

“衢州”最初是作为州级政区名称出现的,元朝始才成为专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于信安县地置州,州治依廓,实行州领县体制。州领信安、定阳、须江三县。“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专名;“州”是政区级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说以今常山境内的“三衢山”得名;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国公尉迟恭,新扩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规模初具,深得当朝赏识,令其上报新城域名,一介武夫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时六神无主。后听说信安境内有座三衢山,且风光绮丽,为天下名胜,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为衢州。

一说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首先从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四达谓之衢”。《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说。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三衢”,对此,《大明一统专》便作出定论:“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 历史文化<ref>[https://www.ailingfei.com/detail/4660.html 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历史和文化介绍 ]趣说历史真相,2019-07-04</ref> ==

'''地方语言'''

衢州地区方言属吴语处衢片(另一说为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属吴语金衢片,开化县、常山县、江山市属于吴语上丽片),通行府城衢州话。其中各地又有细分柯城分市区和城郊;衢县分大南乡、小南乡、西乡、北乡等;龙游也分县城、南乡和北乡等。在衢江区高家镇说衢州话,上方镇讲龙游话;衢州市区小南门村江山移民多,年长者也通讲江山话;开化华埠镇由于非本地人多故通用华埠官话;而江山廿八都更多,仅镇内就有14种方言之多。衢州地理复杂、历史事件(战争、移民等)众多因此而方言众多,多受北部吴语、皖南徽语、[[江西]]赣语、闽北方言的建州语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其中江山方言堪称是汉语活化石保留了不少古代词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4]

'''宗教信仰'''

衢州有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堂、庙宇和道家的庙观。

佛教:衢州市区原有天宁寺、卫宁寺、毂宁寺、弥陀寺、祥符寺、白莲庵等。现存天宁寺、大洲西山寺、东岳殿、[[九华山]]灵鸠寺、[[烂柯山]]宝岩寺等。

基督教:衢州市区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两派,一处在蛟池街,一处在府山上。史上还有著名的“衢州教案”。

清真寺:衢州市区下街。

道教:衢州市区有天妃宫、神农殿、周王庙等。

'''节庆活动'''

衢州地处闽、浙、赣、皖交界之处,从雕刻建筑、饮食习惯到地方曲艺、民情风俗有受周边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对吴越文化、徽派文化等文化因素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

衢州历史悠久,人文丰富。少数村县有少数民族居住,本区域以汉民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数汉民的习俗一样,重要的还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此外衢州人还过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节日。

'''古舍书院'''

蒙山精舍:南朝——齐(479~502年),[[徐璠之]]、[[颜延之]]于太末县创建蒙山精舍,课授生徒。著名学者[[徐伯珍]](璠之之侄)继承叔父之志,迁蒙山精舍于九岩山,从学者众。这是衢州有史料对授学的最早记载。

克斋讲舍:又名衢麓书院,址在今讲舍街,衢师所在地。[[朱熹]]等曾讲学于此,明嘉靖年间,[[李遂]]为太守,政务之余也曾在此讲学,后五县之民,集资为李遂塑立铜像于讲学之所。

清献书院:位于城北书院村,南宋咸淳(1265~1274年)郡守[[陈蒙]]于[[赵忭]]故居创建书院。

鹿鸣书院:原西安县学,位于市区县学街,县治北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衢州知府[[谢最淳]]于县学东创建鹿鸣书院。先后多次修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为求益书院。1902年并府学(正谊书院)为衢郡中学堂。

景濂书院:明嘉靖三十年,理学家[[周积]]回家乡[[江山]]县所创建的书院。

正谊书院:原衢州府学,位于府山西南麓。[[康熙]]四十七年,知府[[杨廷望]]改普润庵(尼姑庵)为府学,初名爱莲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胡文缚重修,易名为正谊书院。1902年改为衢郡中学堂。

柯山书院:(梅岩精舍)梅岩,位于烂柯山麓,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毛友]]、[[郑可简]]、[[郑待问]]等在此筑室,称梅岩精舍,南宋淳祐六年改为柯山书院。理学大师[[徐霖]]、历史学家[[马端临]]等先后担任山长(即校长),是宋元时期全国著名书院。

包山书院:位于开化县马金包山之麓,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淳熙三年(1176年),芳名学者[[吕祖谦]]、[[朱熹]]等人曾在此举行“三衢之会”,影响深远。南宋时期,其与广信鹅湖、南康鹿洞、遂安瀛山书院并称江南“四大书院”。

== 风景名胜 ==

廿八都古镇<ref>[http://wap.bytravel.cn/Landscape/35/baduguzhen.html  廿八都古镇 ]博雅旅游,</ref>
[[File:衢州1.jpg|缩略图|right|[https://p0.ssl.cdn.btime.com/t015949018d2dbdde05.jpg?size=640x402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2237363872_855b76a0001007vup.html 来自新浪网]]]
廿八都古镇和那些江南水乡古镇游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13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至明朝,由于朝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江浙海岸港口对外封闭,最初主要是军事功能的仙霞古道到了逐渐成为商旅要道,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溯[[钱塘江]]而上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经过该条古道运往江浙地带,甚至溯京杭大运河至北京。而廿八都古镇作为过往货物中的第一站,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店客栈布满了整条鹅软石铺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

江郎山<ref>[http://wap.bytravel.cn/Landscape/10/jianglangshan.html  江郎山 ]博雅旅游,</ref>

江郎山.廿八都景区,早已是“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海拔360米,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拥有中国丹霞第一奇峰、全国一线天之最,以及千年古刹开明禅寺、千年学府江郎书院,而廿八都镇始建于北宋,有保存完整的各类明清古建筑。

江郎山人文景观丰富。千百年来,众多英杰名士为江郎山留下大量游踪遗墨。唐代名相[[姚崇]]、张九龄、大诗人[[白居易]]曾作诗赞美;江山宿儒[[祝东山]]长期隐居江郎,设馆讲学;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词人[[毛滂]]曾就读于仙居寺;名士[[陆游]]、[[辛弃疾]]、[[吕公著]]、[[沈九如]]等曾赋诗填词赞美江郎胜景;宋室南渡之后,文人骚客多漫游于沟通浙闽的仙霞古道,留下诗文千余篇,被誉为“南宋诗歌之路”;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三游江郎山,留下游记2600余字,为江郎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游石窟<ref>[http://wap.bytravel.cn/Landscape/10/longyoushiku.html  龙游石窟 ]博雅旅游,</ref>

龙游石窟是衢州市首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距县城北3公里的凤凰山麓,是一处气势恢宏、瑰丽壮观、世界罕见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根据专家初步断定,龙游石窟的开凿下限年代最晚不迟于西汉时期。龙游石窟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古建筑学、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而且也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 相关视频 ==
'''衢州旅游宣传片'''
<center>{{#iDisplay:page/q0162g36qvb |700|500|qq}}</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分類
9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