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楚国

增加 997 位元組, 4 年前
中原争霸
[[熊通]]之子[[楚文王]]定都于[[郢]],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楚成王]]时,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成王]]四十年(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大败,晋师“三日馆谷”,向周天子献楚捷“驷介百乘、徒兵千”,但是此战并未损耗楚国实力,楚中军全身而退,楚国仍然不断向中原小国扩张势力,陈、蔡、许、郑并未一面倒向晋国,比如陈国仍然一直向楚国进贡,此战后过了几年,[[楚穆王]]又开始北上扩张势力。
[[ 楚穆王 ]] 十二年(前613年),楚穆王卒,子熊旅立,是为[[楚庄王]]。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ref>[33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cgs/006.htm 楚庄王立威定霸] ,国学网</ref>。 三年后改革朝政,攻灭庸国,开始争霸战争。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实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 [34]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围郑国,迫郑降,晋国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军大败。此战后,楚庄王欲将晋军的尸体堆积在黄河边,筑成“京观”,被大臣劝止,成为成语“[[止戈为武]]”的由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史载,透过战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邲之战后,楚庄王称霸中原,但是[[晋国]]国势犹不可忽视,楚、晋、齐、秦这东南西北四大国围绕中原小国进贡的争霸战争,暂时让楚国获得优势  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鄢陵之战]],楚国被[[晋国]]击败,此战只是暂时阻挡了楚国北上的势头。[[楚康王]]三年(前557年)晋国在[[湛阪之战]]再次击败楚国,攻到楚国[[方城]]之外(今河南方城至泌阳间)。 此后,晋国内乱,转而扶持吴国对抗楚国。中原诸小国,苦于连年战争,期盼和平,于是宋国的向戎多方奔走,约合晋楚两国,并会同各诸侯国召开了盛大的弭兵之会,"弭兵"是停止战争的意思。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之会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邾、滕、蔡等14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晋国和楚国共为盟主,各国共订盟约,不再打仗;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弭兵之会的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中原霸权
==参考资料==
17,8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