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
次編輯
變更
林东镇
,创建页面,内容为“林东镇,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下辖的一个乡镇,地处巴林左旗中部,是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经过几次撤并和…”
林东镇,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下辖的一个乡镇,地处巴林左旗中部,是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经过几次撤并和机构改革,最终由原五乡一镇(除去林东城区)组成。林东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镇,当地有丰富的山杏资源,是全国27个山杏重点基地县之一,还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马鹿养殖地区,此外林东镇也是富河文化和辽文化的发祥地,在境内有辽代古城遗址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个,被称为称“文物大县”。
基本信息
名 称 林东镇
别名 辽上京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行政区类别 城镇
地理位置 巴林左旗中部
面积 366.09平方公里
人口 81859
方言 北方普通话、蒙语
著名景点 辽上京遗址
==历史概况==
林东镇是“富河文化”的发祥地,大约五千余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从公元918年到1125年辽亡的200多年历史上,这里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民国时期,属热河特别行政区,1924年建林东设治局,1932年建林东县,辖巴林左右二旗农区。1933年本旗沦陷,建伪巴林左翼旗公署。1945年8月,本旗解放。1948年6月建立人民政权——林东行政委员会,同巴林左旗政府并存,实行蒙汉分治。1947年,蒙汉政权合并,建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巴林左旗,此名沿用至今。林东镇是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
==地理人口==
林东镇是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地处巴林左旗中部,距赤峰市人民政府驻地红山区270公里,东北面与阿鲁科尔沁旗、花加拉嘎、十三敖包镇接壤;西南两侧与哈拉哈达、隆昌镇毗邻。全境属半山半川区,温带大陆性季风,全镇辖33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17000户;总人口57095人(2017),占全旗总人口的19%。
==矿产资源==
林东镇境内已发现各类矿产地130多处,其中工业矿床5个,矿点80多个,矿化点50多个,集中分布在岩浆活动频繁的北部基岩出露区。已发现矿种有30多种,主要有铅、锌、铜、锡等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重金属,铁、锰等黑色金属和叶腊石、珍珠岩、花岗岩等非金属。还有陶土、萤石、沸石、水晶等非金属资源。矿产资源为发展地方工业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采矿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自然资源==
有森林面积30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主要有油松、落叶松、小叶杨、苹果、山杏、山楂等40余种。山杏资源也十分丰富,是全国27个山杏重点基地县之一,2005年山杏围封种植达到150万亩。人工栽培的2万亩落叶松是自治区最大的人工落叶松林。蒙古野果(123苹果)逐步形成规模,现有3万亩。北部地区林草茂盛,植被良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有草原总面积58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总面积450万亩。
林东镇是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东北、华北最大的笤帚苗产区,有悠久的种植、加工历史。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地区,并出口到韩国、美国
林东镇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马鹿养殖地区,拥有国内领先、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开放式天然放牧型马鹿繁育基地,马鹿养殖及加工管理居国际领先水平。全旗人工驯化饲养的东北马鹿4000多只。
==名胜古迹==
林东镇是富河文化和辽文化的发祥地,在境内有辽代古城遗址13处,寺庙遗址10处,聚落址18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自治区级保护单位6个,有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文物大县”。现存较为完好的古迹遗址有辽代皇都辽上京遗址、辽代石窟——真寂之寺、辽代南北二塔、辽祖州祖陵、辽代云门寺、富河文化遗址等。
辽上京遗址
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郊,是辽代最早建立的都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遗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长13 公里,共分南北十城,主要有皇城、汉城。其中皇城是契丹皇族、贵族的宫殿,周长 7公里,汉城呈正方形,是汉人的居住地。上京城南北各有砖塔一座,俗称南塔、北塔。南塔八角 7层,高25 米;北塔为六角5层,现残存4层,高约10米。辽上京在长达 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辽-事、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1961年三月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河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在上世纪50年代调查发现的,当时称为细石器遗址,1962年发掘后,才从过去泛称的“细石器文化”中分离出来,根据遗址地名,命名为富河文化,距今约5300余年。
七锅山冰臼群
七锅山,其实是个冰臼群,因大冰臼有七个,形状如锅,当地老百姓称此山为七锅山。冰臼,是古冰川水对下层基岩进行冲蚀和磨蚀作用形成的一个个大小各异的洞穴,由于其绝大多数形似古代用于舂米的臼而得名。其形态千姿百态,大者似锅、似缸,小者似碗、似碟,具有口小、肚大、底平的特征。 冰臼群是冰川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研究古气候、古人类生存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化的良好载体。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七锅山”上的冰臼群为“天下一绝”,“世界奇观”
辽上京博物馆
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是一座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契丹辽文化主题博物馆,也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和国家AA级风景区。于2003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馆的外形设计由自治区文化厅原厅长高延青亲自绘制草图并亲笔题写馆名,由赤峰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博物馆藏有目前巴林左旗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富河文化”遗存和辽代历史文物17000余件(套),一级文物57件,二级文物242件,三级文物拟263件。
博物馆主展厅以辽代文物为中心,内有大型永久性陈列“走近辽都——辽上京历史文物陈列”,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主要陈列以辽上京及周边出土的文物,其主要有:全面介绍辽上京遗址,契丹族建立北方这座都城的发展史,包括建城、政治、军事、农业、制瓷、冶金、对外交流、服饰、壁画、墓志、葬具等。精美的辽代马具,古朴的铁犁,具有游牧民族生活气息的鸡冠壶等瓷器和辽代银币、契丹大字、小字碑刻;反映契丹葬俗的火葬器物及宗教生活的南塔石雕等。珍贵的的辽墓壁画、碑刻更加提升了展厅的色彩。这些距今千余年的文物,直观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是了解契丹人起源、发展的学习殿堂。
基本信息
名 称 林东镇
别名 辽上京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行政区类别 城镇
地理位置 巴林左旗中部
面积 366.09平方公里
人口 81859
方言 北方普通话、蒙语
著名景点 辽上京遗址
==历史概况==
林东镇是“富河文化”的发祥地,大约五千余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从公元918年到1125年辽亡的200多年历史上,这里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民国时期,属热河特别行政区,1924年建林东设治局,1932年建林东县,辖巴林左右二旗农区。1933年本旗沦陷,建伪巴林左翼旗公署。1945年8月,本旗解放。1948年6月建立人民政权——林东行政委员会,同巴林左旗政府并存,实行蒙汉分治。1947年,蒙汉政权合并,建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巴林左旗,此名沿用至今。林东镇是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
==地理人口==
林东镇是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地处巴林左旗中部,距赤峰市人民政府驻地红山区270公里,东北面与阿鲁科尔沁旗、花加拉嘎、十三敖包镇接壤;西南两侧与哈拉哈达、隆昌镇毗邻。全境属半山半川区,温带大陆性季风,全镇辖33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17000户;总人口57095人(2017),占全旗总人口的19%。
==矿产资源==
林东镇境内已发现各类矿产地130多处,其中工业矿床5个,矿点80多个,矿化点50多个,集中分布在岩浆活动频繁的北部基岩出露区。已发现矿种有30多种,主要有铅、锌、铜、锡等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重金属,铁、锰等黑色金属和叶腊石、珍珠岩、花岗岩等非金属。还有陶土、萤石、沸石、水晶等非金属资源。矿产资源为发展地方工业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采矿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自然资源==
有森林面积30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主要有油松、落叶松、小叶杨、苹果、山杏、山楂等40余种。山杏资源也十分丰富,是全国27个山杏重点基地县之一,2005年山杏围封种植达到150万亩。人工栽培的2万亩落叶松是自治区最大的人工落叶松林。蒙古野果(123苹果)逐步形成规模,现有3万亩。北部地区林草茂盛,植被良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有草原总面积58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总面积450万亩。
林东镇是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东北、华北最大的笤帚苗产区,有悠久的种植、加工历史。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地区,并出口到韩国、美国
林东镇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马鹿养殖地区,拥有国内领先、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开放式天然放牧型马鹿繁育基地,马鹿养殖及加工管理居国际领先水平。全旗人工驯化饲养的东北马鹿4000多只。
==名胜古迹==
林东镇是富河文化和辽文化的发祥地,在境内有辽代古城遗址13处,寺庙遗址10处,聚落址18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自治区级保护单位6个,有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文物大县”。现存较为完好的古迹遗址有辽代皇都辽上京遗址、辽代石窟——真寂之寺、辽代南北二塔、辽祖州祖陵、辽代云门寺、富河文化遗址等。
辽上京遗址
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郊,是辽代最早建立的都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遗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长13 公里,共分南北十城,主要有皇城、汉城。其中皇城是契丹皇族、贵族的宫殿,周长 7公里,汉城呈正方形,是汉人的居住地。上京城南北各有砖塔一座,俗称南塔、北塔。南塔八角 7层,高25 米;北塔为六角5层,现残存4层,高约10米。辽上京在长达 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辽-事、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1961年三月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河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在上世纪50年代调查发现的,当时称为细石器遗址,1962年发掘后,才从过去泛称的“细石器文化”中分离出来,根据遗址地名,命名为富河文化,距今约5300余年。
七锅山冰臼群
七锅山,其实是个冰臼群,因大冰臼有七个,形状如锅,当地老百姓称此山为七锅山。冰臼,是古冰川水对下层基岩进行冲蚀和磨蚀作用形成的一个个大小各异的洞穴,由于其绝大多数形似古代用于舂米的臼而得名。其形态千姿百态,大者似锅、似缸,小者似碗、似碟,具有口小、肚大、底平的特征。 冰臼群是冰川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研究古气候、古人类生存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化的良好载体。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七锅山”上的冰臼群为“天下一绝”,“世界奇观”
辽上京博物馆
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是一座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契丹辽文化主题博物馆,也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和国家AA级风景区。于2003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馆的外形设计由自治区文化厅原厅长高延青亲自绘制草图并亲笔题写馆名,由赤峰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博物馆藏有目前巴林左旗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富河文化”遗存和辽代历史文物17000余件(套),一级文物57件,二级文物242件,三级文物拟263件。
博物馆主展厅以辽代文物为中心,内有大型永久性陈列“走近辽都——辽上京历史文物陈列”,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主要陈列以辽上京及周边出土的文物,其主要有:全面介绍辽上京遗址,契丹族建立北方这座都城的发展史,包括建城、政治、军事、农业、制瓷、冶金、对外交流、服饰、壁画、墓志、葬具等。精美的辽代马具,古朴的铁犁,具有游牧民族生活气息的鸡冠壶等瓷器和辽代银币、契丹大字、小字碑刻;反映契丹葬俗的火葬器物及宗教生活的南塔石雕等。珍贵的的辽墓壁画、碑刻更加提升了展厅的色彩。这些距今千余年的文物,直观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是了解契丹人起源、发展的学习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