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崔致远

增加 9,073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崔致远 |朝代=统一新罗 |圖片名稱= Choe Chi-won.jpg |圖片大小= |姓名=崔致远 |字= 海夫 |號=孤云、海…”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崔致远
|朝代=统一新罗
|圖片名稱= Choe Chi-won.jpg
|圖片大小=
|姓名=崔致远
|字= 海夫
|號=孤云、海云
|身份= 文学家、诗人
|族裔=
|出生日期= 857年
|出生地點= [[统一新罗]][[庆州市|京城]]
|逝世日期= 不详
|逝世地點= [[统一新罗]][[伽倻山]]
|後世稱呼=
|父親=
|元配=
|繼室=
|元配之父=
|嫡子=
|嫡女=
|庶子=
|著作= 《[[桂苑笔耕集]]》
}}
{{Infobox Korean name
|hangul=최치원
|hanja={{linktext|崔|致|遠|}}
|rr=Choe Chiwon
|mr=Ch'oe Ch'i-wŏn
|hangulho=해운, 고운
|hanjaho={{linktext|海|雲}}, {{linktext|孤|雲}}
|rrho=Hae(-)un, Goun
|mrho=Hae(-)un, Koun
|img=
|caption=
}}

'''崔致遠'''({{bd|857年||10世纪|}}),字'''海夫''',号'''孤云''',又号'''海云''',谥'''文昌侯''',[[统一新罗]]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东方儒学之宗”{{efn|李仁老:《破闲集》{{r|通史|page=150}}}}、“东周儒宗”{{efn|崔国述:《学士堂常亭祝文》{{r|通史|page=150}}}}、“四海第一人物”{{efn|卢相稷:《孤方文集重刊序》{{r|通史|金英今|page1=150|page2=36}}}},与[[李奎报]]和[[李齐贤]]被称为[[朝鲜文学史]]上的三大诗人(汉诗)([[朴仁老]]、[[郑澈]]和[[尹善道]]被称为朝鲜“三大国语诗人”{{r|通史|page=601-609}}){{r|通史|page =253-266}}。

==人物生平==
崔致远公元857年出生于新罗京城沙梁部的一个贵族家庭,人们对他的家世知之甚少。《[[三国史记]]》记载说:“史传泯灭,不知其世系”{{r|通史|何鸣雁|何振华|page=150}}。他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在诗文中多次自称为“儒家门末学”{{efn|崔致远:《桂苑笔耕*上太师诗中状》}}、“玄菟微儒” {{efn|崔致远:《桂苑笔耕*射元郎中书》}}等。

公元868年,年仅12岁的崔致远跟随商船入[[唐]]留学。他的父亲在他离国前告诫他“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我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他在[[长安]]学习六年后,于公元874年在礼部侍郎裴瓚手下一举及第。根据唐朝的规定,进士及第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授官职还需经吏部的“选试”。因此他及第后去了东都[[洛阳]],以教书为生,“寻以浪迹东都,笔做饭囊” {{efn|崔致远:《桂苑笔耕*序》}}。在此期间,他著书三卷(私试今体赋五首一卷,五言七言今体诗100首一卷,杂诗赋30首一卷),内容主要是关于他准备参加博学宏词科{{r|通史|page=152}}。

公元877年,崔致远被任命为溧水(今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县尉]] 。在溧水为官的四年中,他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下层社会,了解到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期间,他创作了各种同情人民疾苦的各类题材作品,并编撰了《中山覆匮集》五卷。尽管他当上了县尉,有了俸禄,但仍然难以保证温饱,“俱缘俸禄无余,书粮不济”,他不得不另谋出路。公元884年,崔致远为应“[[博学鸿儒科]]”试,离开溧水去了[[淮南道|淮南]]。{{r|通史|page=152}}

在淮南,崔致远被当时的[[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从事官,以掌文书之事。[[黃巢之亂|黃巢起事]]爆发后,高骈被任命为诸道兵马都统。崔致远为他撰写了大量的公书文牒,其中包括著名的《檄黄巢书》。他的才华得到高骈和[[唐僖宗]]的赏识,被授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之职和紫金鱼袋。他将自己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整理成《桂苑笔耕集》(共20卷)。高骈失势后,淮南幕府盛行阿谀奉承之风,崔致远渐遭冷落。公元884年,他上书请求归国,得到高骈同意,并于同年8月离开中国。唐僖宗让他带着国书以唐朝使节的身份归国。晚唐诗人顾云为他写了送别诗。{{r|通史|page=153}}

回到新罗后,崔致远被任命为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等职。不过当时的新罗朝廷已经极为腐化。他在归国的第二年曾向[[真圣女王]]进献《时务策》十一条,奉劝新罗统治者施仁政,以挽救国家的危亡。但新罗统治者对此无动于衷。为此,崔致远创作了许多表达对现实不满,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讽刺统治者虚伪的诗作。他因此被统治者所不容,被贬为地方官,任大山郡太守。41岁以后,他感觉新罗的腐朽已经无法挽回,便辞官带家人隐居[[伽倻山]]。{{r|通史|page=154-155}}

对崔致远的去世,众说纷纭。据李仁老《破闲集》记载,他在一日清晨突然失踪,他的家人和朋友四处寻找,但只在深山中找到他的鞋子和帽子。传说崔致远晚年支持[[高麗太祖|王建]]的势力,并为王建做了《檄甄萱书》。在写给王建的书信中,他说:“鸡林黄叶,鸽岭青松”。王建建立[[高丽王朝]]后,崔致远被追封为“文昌侯”,并配享[[文庙]]。{{r|通史|page=154}}

==文学成就==
[[File:崔致远汉白玉塑像.jpg|thumb|230px|崔致远纪念堂入口的崔致远汉白玉塑像]]
现存崔致远的诗歌包括《[[桂苑笔耕集]]》的60首、《[[东文选]]》的30首和分散在《[[全唐诗]]》以及历史文献和金石文物上的十余首及一些残句。他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他在唐留学时所作的思念故乡的抒情诗,比如《秋夜雨中》、《山阳与乡友话别》、《东风》、《陈情上太尉》等;第二类是批评现实的诗歌,比如《江南女》、《古意》、《寓兴》、《蜀葵花》等;第三类是写景诗,比如他奉使东泛新罗,在山东大珠山停泊时所作的《石峰》、《潮浪》、《沙汀》、《野烧》、《杜鹃》、《海鸥》、《山顶危石》、《石上矮松》、《红叶树》、《石上留泉》十首,以及《芋江驿雪》、《题伽倻山》七绝《入山诗》和《赠智光上人》等;第四类是纪德诗和与学友之间的唱和之作,比如《七言纪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酬进士田成义兄赠》、《酬吴进士峦归江南》、《酬吴峦秀才昔别二绝句》、《酬杨瞻秀才送别》等;第五类是描写新罗民间舞蹈的诗,比如《乡乐杂咏》、《金丸》、《月颠》等。崔致远的诗体裁多样包有七言、五言;有[[绝句]]、[[律诗]];有[[古体诗]],但以七言律诗和绝句为最多。他的诗都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自然地抒发。他认为诗人不应该过于自由想象发挥。他曾在《谢高秘书示长歌书》中说[[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的诗作是“唯夸散诞之词”。{{r|通史|韦旭昇|何鸢|page1=156-167|page2=64-69}}

崔致远在唐的16年间创作了一万多篇作品,其中[[诗歌]]只有300多首,其余都是[[散文]]和[[应用文]]。高丽文人周慎斋在其《游清凉山录》中称崔致远是“东方文学之祖”。朝鲜王朝前期文人成伣也说:“我国文章,始发于崔致远。”崔致远的散文和应用文大都是[[骈体文]]。这种文体盛行于[[六朝]],在[[唐朝]]成为朝廷公文“正式的程式”。崔致远存世的散文集《[[桂苑笔耕集]]》收录的大多数是骈体四俪六的行政公文,但他的散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所撰写的《[[s:檄黃巢書|檄黄巢书]]》,条理清晰,措辞犀利。据《孤云先生遗事》记载,[[黄巢]]在读到“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时,不觉从床上掉了下来。{{r|通史|何鸢|page =168-170}}

==纪念==
[[File:崔致远纪念馆.jpg|thumb|230px|[[崔致远纪念馆]]]]
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建有[[崔致远纪念馆]],这是中国首座外国名人纪念馆{{r|董学芳}}。纪念馆2005年10月9日由[[中国外交部]]批准建设,10月15日扬州举行了奠基仪式。纪念馆位于扬州唐衙城遗址的西南角,占地18.579亩,由纪念堂、陈列馆、研究中心等部分组成,扬州建筑设计院设计。纪念馆总建设费用约2000多万元,由扬州市政府拨专款建设,韩国崔氏宗亲会开工仪式上向崔致远纪念馆建设捐赠了10万美元{{r|陈跃}}。2007年10月15日,崔致远纪念馆一期工程竣工开馆{{r|董学芳}}。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扬州市委市政府、[[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拍摄有电视纪录片《崔致远》。其首映式于2007年8月1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副会长冯佐库、扬州市委宣传部长陈卫庆等出席了首映式{{r|黄晓明}}。

==注释==
{{Commons|Category:Choe Chiwon‎}}
{{Commons|Category:Choe Chiwon Museum|崔致远纪念馆}}
{{Portal box|文学|朝鲜半岛}}
{{reflist|list={{notelist|iger=}}}}
23,7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