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齐贤

移除 80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族裔=
|出生日期= 1288年
|出生地點= [[高麗 (918年-1392年)|高丽王朝]][[开城特级市|松京]]{{r|通史|page =389}}
|逝世日期= 1367年
|逝世地點= [[高麗 (918年-1392年)|高丽王朝]]
|caption=
}}
'''李齊賢'''({{lang-ko|이제현}},{{bd|1287年||1367年|}}),初名'''之公''',字'''仲思''',號'''益齋''',[[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王朝]]末期文臣、詩人、词人、[[朝鲜半岛]]早期[[程朱理学|性理學]]家,历任高丽艺文春秋馆、西海道按兼使、进贤馆提学、知密直司、政堂文学、判三司事、右政丞、宰相等官职{{r|通史|page=395-396}} ,在其五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经历了[[高麗忠烈王|忠烈]]、[[高丽忠宣王|忠宣]]、[[高丽忠肃王|忠肃]]、[[高丽忠穆王|忠穆]]、[[高丽忠定王|忠定]]、[[高丽恭愍王|恭愍]]七位高丽君主{{r|胡树淼}} 。忠宣王退位后曾召李齐贤入元作他的侍臣。在元期间,李齐贤曾多次上书元廷,通过外交手段保全高丽的主权独立性{{r|通史|page=393-394}}
李齐贤留有文集《益斋乱稿》和稗说集《栎翁稗说》。其中《益斋乱稿》收录有270首诗、53首词和93篇散文{{r|通史|page=397}} 。他被14世纪朝鲜文坛推崇为“诗界正宗”、“东国杜子美”,即誉他与中国的[[李白]]和[[杜甫]]相媲美{{r|李炬}} 。他与另一位高丽诗人[[李奎報]]並稱“高丽汉诗双璧”{{r|李炬}} ,两人与[[崔致远]]一起称为朝鲜汉诗三大诗人{{efn|朝鲜“三大国语诗人”是[[朴仁老]]、[[鄭澈]]和[[尹善道]]{{r|通史|page=601-609}}}}{{r|通史|page=389}} 。李齐贤同时也是朝鲜词史上最重要,成就最高的词人,对朝鲜后世词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巫山一段云》系列写景词,堪称是朝鲜写景词的巅峰之作,成为后人竞相效仿的典范{{r|李宝龙}} 。朝鲜王朝名臣[[柳成龍]]在《重刊益斋集跋文》中评价他说:“高丽五百年间,名世者多矣。求其本末兼备,始终一致,巍然高出无可议焉者,唯先生有焉。 ”{{r|李宝龙}}19 ”19 世纪末的金泽荣称他为朝鲜汉诗三千年来第一“大家”。{{r|通史|李宝龙|page=405}}
==人物生平==
李齐贤1288年出生于[[高麗 (918年-1392年)|高丽]]首都[[开城特级市|松京]](今朝鲜[[开城特级市|开城市]])的[[兩班]]家庭。他的父李瑱是位著名的诗人,也是“后耆老会”的组织者。李齐贤15岁就考取成均试状元,同年进士考试丙科及第。17岁时,李齐贤走上仕途,初任奉先库判官、延庆宫录事等职,此后屡次升迁。26岁时,他出任西海道(今黄海南道)按廉使,在地方政绩斐然,后回京担任两年经济方面的官职{{r|通史|包文安|李炬|page=389}} 。年轻时的李齐贤才高气盛。他参加科举考试时的主考官是当时高丽的名臣大儒权溥。他非常欣赏李齐贤的才华,将女儿许配了给他。权溥是最早接受理学的高丽儒学者之一,曾翻刻[[朱熹]]的《[[四书集注]]》,使高丽首次有了理学的公众读本。李齐贤后师从侍从[[高丽忠宣王|忠宣王]]留居[[元大都]]十余年后回国的高丽理学家{{link-ko|白颐正|백이정}},是白颐正最早的学生,成为高丽最早的理学先驱之一{{r|通史|page=390}}
1314年,迷恋[[元大都]]生活的[[高丽忠宣王|忠宣王]]召李齐贤入元作他的侍臣,因为他感到“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此后数年,李齐贤陪侍在忠宣王左右,广交中国名士。1316年夏末,他奉命代忠宣王去[[成都市|成都]]、[[峨眉山|峨眉]]进香,1317年,回国一次,九月返回元大都。1319年秋,他陪忠宣王去[[扬州市|扬州]]、[[镇江市|镇江]]、[[杭州市|杭州]]一带拜佛,同年冬,奉命离开忠宣王,携子从江南北归高丽。1321年春,在返回元大都途中,他得知忠宣王被刚刚即位的[[元英宗]]流放[[吐蕃]]的消息。他与其它高丽大臣全力疏救。与此同时,高丽权臣柳清臣和吴潜等人等人为巩固自己的势力献媚元廷,再次请求元朝在高丽设行省,将高丽并入元朝版图。为挽救高丽的独立性,李齐贤一方面劝诫柳清臣和吴潜等人勿忘国恩,一方面展开外交活动,多次上书元廷。1323年春,李齐贤再次上书元廷,最终使设行省之事无疾而终。他还为忠宣王之事上书元丞相伯住,最终使元英宗下旨将忠宣王改为流放较近些的[[安多地区|朵思麻]]。当年忠宣王被赦返回元大都。{{r|通史|徐健顺|徐健顺2|page=391-394}}
1324年,李齐贤升任匡靖大夫密直司事,次年加“推诚亮节”功臣号,任佥议评理政堂文学,后多次升迁,1336年,封金海君,负责艺文春秋馆的工作{{r|通史|page=395}} 。1339年,他护送[[高丽忠惠王|忠惠王]]去元大都。1340年,由于元廷内乱,忠惠王得释回国{{r|徐健顺}} 。次年,李齐贤也返回高丽{{r|李齐贤}} 。1344年忠穆王即位后,李齐贤被任命为[[忠穆王]]的老师,1346年,修《忠烈王实录》,后又判三司事。1352年元廷废忠定王后,他奉国表去元大都,请立[[高麗恭愍王|高丽恭愍王]]。恭愍王继位后,李齐贤一度监国,又任右政丞,后四次担任宰相之职{{r|通史|徐健顺|page=395-396}} 。他提出一些带有革新意义的施政方案,但屡遭拒绝,他因此数次上书辞官,最终于1357年获得批准{{r|通史|徐健顺|page=396}}
李齐贤高老辞官后,住在开京的郊外,组织史官和文官们撰写国史,并关心时政。[[紅巾軍]]入侵高丽占领开京后,75岁高龄的李齐贤还曾前往[[高麗恭愍王|恭愍王]]所逃往的安东尚州为他出谋划策。1367年,李齐贤病逝。{{r|通史|徐健顺|page=396}}
==文学成就==
[[File:Korea-National.Treasure-110-Yi.Jehyung-portrait-NMK.jpg|thumb|180px|李齊賢像(1316年作)]]
===诗===
李齐贤的汉诗以[[近体诗]]为主,以[[律诗|七律]]为最佳。他在[[元大都]]做[[高丽忠宣王|忠宣王]]侍臣期间与当代名士广泛交流,在语言和技巧方面与元代一流诗人无异。他的汉诗水平也达到了高丽前无古人的境地。他的诗很含蓄,他的爱国诗不像李奎报那样直抒对入侵者的憎恨,或是大肆宣扬祖国的历史文化,而是大多以婉转、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一方面这是由于他在元朝人在屋檐下的处境,另一方面也是他的风格,代表作有《多景楼陪权一斋用古人韵同赋》、《黄土店》、《至治癸亥四月二十日发京师》、《白沟》、《送田孟耕赴任全罗道》等。李齐贤也非常擅长写景,代表作有《金刚山二绝—普德窟》、《山中雪夜》、《朴渊》、《八月十七日放舟向峨眉山》等。{{r|通史|page1=397-405}}
李齐贤在朝鲜汉诗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李穑]]在《益斋乱稿·序》中如是评价,“东人仰之如泰山。学文之士,去其靡陋而稍尔雅,皆先生化之也。” 19世纪末的金泽荣说:“益斋诗工妙、清俊、具备万象”,并称他为朝鲜汉诗三千年来第一“大家”。{{r|通史|李宝龙|page1=405-406}}
===词作===
李齐贤是朝鲜词史上最重要也是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对朝鲜后世词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朝鲜因为有了李齐贤,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词文学。李齐贤留有53首词,其中42首是写景或者是以写景为主。其中他的《巫山一段云》系列写景词,堪称是朝鲜写景词的巅峰之作,成为后人竞相效仿的典范{{r|李宝龙}}
李齐贤不仅在朝鲜,在[[元朝]]词坛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在中国元朝创作的作品)。在元代除汉族人外其它民族的文人很少能填词。《全金元词》中收录的有姓名的作者有94人,词3500余首,其中非汉族作者10人,词作90首。如果把李齐贤当做域外人,少数民族词作者仅有9人37首作品,仅占元词数量的1%。而李齐贤的词就有53首,超过所有少数民族词人作品的总和,也超过汉族词作者人均创作数量。{{r|通史|徐健顺|page=406-415}}
李齐贤的填词经验使他对本国的民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接纳了可唱的歌词,国语歌诗属于文学的概念。他以七言绝句的汉文诗形式翻译整理了11首高丽民间歌谣,并以《小乐府》为题编纂成集,成为朝鲜国语诗歌文学的宝贵财富。{{r|通史|page1=415}}
===绘画===
[[File:기마도강도.png|thumb|200px|李齊賢作騎馬渡江圖]]李齐贤很欣赏元朝画家和书法家赵孟頫,并曾向[[趙孟頫]]学习绘画。据说[[国立中央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藏的《骑马渡江图》是李齐贤所画。{{r|通史|page=400}}
==注释==
{{notelist|iger=}}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