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850
次編輯
變更
莆仙戏
,無編輯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国福建涌现了[[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中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
[[File:文化特征.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486056&di=3fdc274fc66b58acfd61016476cc0fe4&imgtype=jpg&er=1&src=http%3A%2F%2Fimg.91ddcc.com%2F14166261601627.jpg 原图链接][http://baiyangzuo.xkyn.com/ss-xmzy4nzywota4ma==.htm 来自水果健康网 的图片]]]
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像宋元南戏一样只有 [[ 锣 ]] 、 [[ 鼓 ]] 、 [[ 笛 ]] 。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300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 [[ 芦笛 ]] 和 [[ 梅花 ]] 两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 [[ 唢呐 ]] ,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两生、两旦、靓妆、末、丑7个角色,俗称“七子班”。清末增添了老旦一角,故称为“八仙子弟”。后来逐渐又增添了不少角色,但“靓妆”即“净”一角至今保留了宋代杂剧的称谓<ref>[http://www.xi-qu.com/pxx/zs/8261.html 莆仙戏的角色],中国戏曲网</ref>。
在莆仙戏的行当分类中,旦角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上说,旦角指莆仙戏中的一切女性角色,包括 [[ 正旦 ]] 、 [[ 贴旦 ]] 、 [[ 老旦 ]] 等;狭义上说,旦角指正旦,即青衣和闺门旦,通常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例如称为“七班”的“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中的“旦”就是指正旦,与贴旦分属两类。正旦通常扮演的是端庄典雅的正派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美与德的典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审视的眼光与价值观。
莆仙戏的服装称为“戏衫”,行头简单,只有四篓担:正篓、副篓、头顶篓、四篓。其中正篓之一,上盖凸起似穹,并绘有太极图。内放戏神田公元帅神龛和五色蟒袍、补袍。莆仙戏穿戴有严格规定,依约“穿破不穿错”的原则。主要服装有蟒袍、靠、补袍(官衣)瓦衫、女袄、军背心等。蟒、靠、官衣等用法,和 [[ 京剧 ]] 大同小异。
早期莆仙戏衣,较现在窄短,水袖长只有20厘米左右。近代吸收了 [[ 闽剧 ]] 、京剧的服饰特点有所靠近。盔头特点: : 形制略小,不求华丽,便于拆卸装合,有些异于其他剧种如状元冠”,类似“额子”,而脑后上方加束发冠。金色加簪花者为“文状元冠”,黑色不加者为“武状元冠”。“企玲”用于“三国戏”,金色的为“[[关羽]]帽”,黑色的为“张飞帽”,白色的为“赵云帽”。反派公子戴“鸭嘴巾”。壮士侠客用“扎巾”。[[孙悟空]]、番兵、李铁拐用“藤箍员外巾”倒戴,加上面具,挂白髯即扮土地爷。
莆仙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截止到2012年,莆仙戏现存的剧目有5000多出<ref>[http://www.xi-qu.com/pxx/qm/8265.html 莆仙戏剧目], 中国戏曲网</ref>,包括《[[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刘文龙]]》《[[郭华]]》《[[王十朋]]》《[[刘知远]]》等。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 class="wikitable"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队扩大,约有十多人,莆仙戏成立了专业剧团,陆续改编上演了《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优秀传统剧目。
2010年1月8日,20部优秀莆仙戏剧目福建侨乡莆田市艺术馆里录制。
{| class="wikitable"
|}
莆田市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都获得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江上行]]》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