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
次編輯
變更
哈尼族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哈尼族''' | 图像 = File:哈尼.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01.tooopen.com/Downs/images/2009/12/6/sy_20091206…”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哈尼族'''
| 图像 =
[[File:哈尼.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01.tooopen.com/Downs/images/2009/12/6/sy_20091206122208687010.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ooopen.com/view/38162.html 来自素材公社]]]
| 图像说明 = '''哈尼族'''|center
}}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起源和历史由来<ref>[https://www.d1xz.net/wenhua/minzu/art97957.aspx 哈尼族的起源和历史由来 ]第一星座,2015-08-10</ref> ==
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
== 宗教信仰<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hnz/2009-08/03/content_18253752.htm 哈尼族人的宗教信仰 ]中国网,2008-08-03</ref> ==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在红河南岸哈尼族社会中,神灵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是须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时祭祀。"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个村寨都有公共的龙树,有的地方如红河南岸一带还有家族自己的龙树。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内死人,野兽进寨,狗爬屋顶,发生火灾等也都认为是忌日,必须停止生产,进行祭祀活动,以避免灾祸降临。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 服饰特点 <ref>[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3/54C85C3C65CF670D9970.html 哈尼族服饰 ]博雅特产网,</ref>==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还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射,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1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五彩斑斓,生生不息,体现着哈尼族人的勤劳勇敢与智慧。
== 居住特点<ref> [https://www.360kuai.com/pc/99d643e001d07c57a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哈尼族民居具体都有哪些特色? ]快资讯,2019-11-23</ref> ==
[[File:哈尼1.jpg|缩略图|right|[http://y3.ifengimg.com/64a3e7547b80c6a8/2015/0716/rdn_55a758cb4a92b.jpg 原图链接] [http://js.ifeng.com/travel/detail_2015_07/16/4119293_0.shtml 来自凤凰网]]]
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厚重的草顶。这草顶不仅遮风挡雨,更为重要的是使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一般为三层楼房。由于哀牢山区湿度较大,地气严重,直接地面的房屋第一层不宜人居住,多用于关养牲畜;第二层则住人。住人房层中有火塘,在楼板上用土筑成方形,有的人家还在火塘边筑有灶台,供炊爨之用。该层内靠墙隔出数室供人居住,一般为房主夫妇及幼儿居住。第三层,堆放粮食及贮藏食物,该层是为顶楼,蘑菇形房顶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粮食及其他物品不易受湿宜于保存。哈尼族人家一般都建有耳房,建有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
== 传统节庆 ==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 相关视频 ==
'''哈尼族的舞蹈《乐作舞》'''
<center>{{#iDisplay:page/r0029gqcd9i|700|500|qq}}</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分類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姓名 = '''哈尼族'''
| 图像 =
[[File:哈尼.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01.tooopen.com/Downs/images/2009/12/6/sy_20091206122208687010.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ooopen.com/view/38162.html 来自素材公社]]]
| 图像说明 = '''哈尼族'''|center
}}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起源和历史由来<ref>[https://www.d1xz.net/wenhua/minzu/art97957.aspx 哈尼族的起源和历史由来 ]第一星座,2015-08-10</ref> ==
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
== 宗教信仰<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hnz/2009-08/03/content_18253752.htm 哈尼族人的宗教信仰 ]中国网,2008-08-03</ref> ==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在红河南岸哈尼族社会中,神灵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是须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时祭祀。"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个村寨都有公共的龙树,有的地方如红河南岸一带还有家族自己的龙树。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内死人,野兽进寨,狗爬屋顶,发生火灾等也都认为是忌日,必须停止生产,进行祭祀活动,以避免灾祸降临。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 服饰特点 <ref>[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3/54C85C3C65CF670D9970.html 哈尼族服饰 ]博雅特产网,</ref>==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还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射,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1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五彩斑斓,生生不息,体现着哈尼族人的勤劳勇敢与智慧。
== 居住特点<ref> [https://www.360kuai.com/pc/99d643e001d07c57a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哈尼族民居具体都有哪些特色? ]快资讯,2019-11-23</ref> ==
[[File:哈尼1.jpg|缩略图|right|[http://y3.ifengimg.com/64a3e7547b80c6a8/2015/0716/rdn_55a758cb4a92b.jpg 原图链接] [http://js.ifeng.com/travel/detail_2015_07/16/4119293_0.shtml 来自凤凰网]]]
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厚重的草顶。这草顶不仅遮风挡雨,更为重要的是使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一般为三层楼房。由于哀牢山区湿度较大,地气严重,直接地面的房屋第一层不宜人居住,多用于关养牲畜;第二层则住人。住人房层中有火塘,在楼板上用土筑成方形,有的人家还在火塘边筑有灶台,供炊爨之用。该层内靠墙隔出数室供人居住,一般为房主夫妇及幼儿居住。第三层,堆放粮食及贮藏食物,该层是为顶楼,蘑菇形房顶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粮食及其他物品不易受湿宜于保存。哈尼族人家一般都建有耳房,建有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
== 传统节庆 ==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 相关视频 ==
'''哈尼族的舞蹈《乐作舞》'''
<center>{{#iDisplay:page/r0029gqcd9i|700|500|qq}}</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分類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