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程矞采

增加 5,51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飛鴻軒吟存》一卷
}}
'''程矞采'''({{bd|1783年||1858年|catIdx=C程}}), ''' 新勝''' ,字'''靄 ''' 又字''' 峯'''。[[ 峰, 江西省]][[ 南昌府]][[ 新建縣]] (今屬[[ 南昌市]] )人,[[ 清朝]] 官员、詩人、書法家,工行書、小楷。 ==生平簡介==嘉慶五年庚申恩科鄉試秋闈中第49名舉人,在嘉慶十六年辛未科春闈會試時,考得與林則徐同榜第27名貢士,殿試考得二甲第18名,“賜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常館作庶起士,學習三年散館後,授禮部儀祭司主事,再補軍機章京,旋任京畿道,又轉為江南道監察禦史與戶部給事中。道光七年,任甘肅蘭州道,因平定民族分裂勢力張格爾叛亂而榮立軍功,賞戴花翎,擢升甘肅按察使,後調廣東按察使,複轉廣西布政使,改調浙江布政使。 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爆發,道光二十一年(1841)初,朝廷命裕謙為欽差大臣,會同程矞採與陳化成協力佈置浙江海防,勤加哨探,實力籌備。但是,在英軍堅船利炮的猛烈攻擊之下,定海失陷,裕謙英勇犧牲,提督餘步雲逃遁。寧波相繼失陷於英軍之手。清廷聞報,龍顏震怒,為防止英軍再從閩浙北上長江口侵入內地,立命牛鑒任兩江總督,調程矞採為江蘇巡撫(道光二十年署理,翌年實授)。程矞採在蘇撫任上,還曾開倉賑濟江蘇上元、江甯、新陽三縣災民,為官有清慈之聲。道光二十二年(1842),程矞採奉詔晉京陛見,以孫善寶接任江蘇巡撫,因山東巡撫托渾布病免,而以程矞採轉任山東巡撫。翌年初,又調梁寶常為山東巡撫,程矞採轉為廣東巡撫並署理兩廣總督。 道光二十四年(1844),儘管鴉片戰爭的硝煙已暫時散去,但為防止西方列強擴大戰爭,程矞採仍“會總督祁貢修虎門炮臺,重兵防守”。修復虎門等砲台,須屯田防護,程矞採募丁二千試行,朝廷批曰:“以本地之民種本地之田,守要隘即捍身家,允為長算。”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於上年夏黃河決口,水災氾濫,延至春旱時節黃河在中牟才“合龍”,河工任重,災民遍地,所以清廷便任命善於應急處事的程矞採為漕運總督,署理江蘇巡撫,以黃恩彤接任廣東巡撫。道光二十六年(1846),因雲南回民滋事,程矞採又被調為雲南巡撫,楊殿邦接任漕運總督。翌年,程矞採一度署理雲貴總督,後曾與新任雲貴總督林則徐共同撫定保山縣漢族與回族民眾械鬥事件。道光二十九年(1849),雲貴總督林則徐因病申請回籍調養,程矞採升任雲貴總督,是年,雲南保山界外小宇江等處“野夷”作亂,程矞採剿平之,還曾為貴州桐梓縣水災百姓散佈口糧,並蠲緩額賦。道光三十年(1850),程矞採從雲貴總督任上調作湖廣總督。咸豐元年(1851),為防止湖廣一帶邪教會眾附逆,湖廣總督程矞採上奏,“陽山賊匪竄撲宜章、乳源,飭總兵孫應照往剿”。咸豐二年(1852)春,太平軍進犯衡陽,嶽州失守,程矞採革職,留軍營辦理糧餉。當年冬,太平軍攻克武昌,程矞採以眷屬存亡未卜、驚憂成疾為詞,懇求回籍調理。這個請求是由署理湖廣總督的張亮基代為具奏的,此時,能寫精美館閣體小楷的程矞採或許因驚憂手顫已經不能握管揮毫了……咸豐三年(1853)正月,“苦命天子”奕?下旨痛斥程矞採身任總督,於地方防堵毫無佈置;斥革後留辦糧台效力贖罪又引病規避,企圖脫身事外,“居心鄙陋,業已灼見肺肝。持以糧台責任重大,該革員既已喪盡天良,留之亦屬無益。始允代奏,飭令回籍”。轟烈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沒有徹底摧毀清王朝,但卻給程矞採的個人仕途上帶來了滅頂之災,還危及到了其子女。太平軍攻下武漢後,程矞採長子程福培戰敗陣亡,老來喪子而心如刀絞的程矞採以病告假回家料理,未獲朝廷批準,一氣之下竟然在衡陽棄印出走,這遭到了翰林院某編修的嚴詞彈劾。咸豐二月四日(3月24日)皇帝下旨對程矞採作出了最後處置:“已革湖廣總督程矞採,遣發新疆充當苦差.已革湖北巡撫龔裕,遣發新疆效力贖罪!”咸豐七年(1857)夏,被謫戍流放在荒漠的新疆長達五年的程矞採終於獲釋,朝廷恩準其可以回家養老了。但是,此時的程矞採已經是古稀多病之身,東向遙望,故鄉茫茫,歸心似箭的他終於踏上了孑孓獨行的回家之路。是年寒冬某日,當孱弱多病而饑寒交迫的程矞採行至肅州(今甘肅酒泉)時,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心力交瘁的他實在走不動了,帶著懷念桑梓汪山土庫的未竟心願,恨恨不甘地與世長辭了,終年75歲。 程矞採雖是科甲正途的“進士出身”,但其一生為官,卻很少為文,除了留下不少奏摺之外(民間收藏有程矞採咸豐元年奏摺原件一份[售價2--4萬元]),僅撰有《飛鴻軒吟存》一捲(稿本)。另外,著名算學家李潢(字雲門,鍾祥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由翰林官至工部左侍郎。博綜群書,尤精算學,推步律呂,俱臻微妙)著《九章算術細草圖說》九捲,附《海島算經》一捲,共十捲,後由其外甥程矞採家在廣州和南昌為之校刊《緝古算經考註》,以遂其志。<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c5e95001015ksh.html 一位既顯赫又隱秘的晚清歷史人物:程矞採]</ref>  ==參考資料==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清朝诗人]][[Category:清朝书法家]]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