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乐都区

增加 2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杨宗寺===
杨宗丹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央宗寺 ]] ,藏语称“普拉央宗静房”。始建于 [[ 唐朝 ]] ,位于区城东南27公里处,在今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的夏隆坚巴沟。央宗亦名班摩曲宗,意为山沟中险峻的神地。与 [[ 尖扎县 ]] 的阿琼南宗、 [[ 兴海县 ]] 的知嘎尔贝宗、平安县的夏哇日宗齐名。为“安多四宗”之一,是历史上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著名地方。据《安多政教史》等史籍记载, [[ 吐蕃 ]][[ 赞普朗达玛 ]] 禁佛,著名僧人藏·饶赛、尤·格琼、玛尔· [[ 释加牟尼 ]] 三人辗转来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后来,武将出身的拉龙·华吉多杰暗杀 [[ 朗达玛 ]] 被后,也逃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由于藏·饶·赛、尤·格琼、玛尔·释加牟尼三僧挽救了佛教,使佛教历经危难之后,又从 [[ 青海 ]] 藏区传到西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后宏期。普拉央宗从这一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名扬藏区。为藏、蒙、土人民崇敬。在藏传佛教后宏期,央宗名噪一时,成为在青海、 [[ 甘肃 ]] [[ 西藏 ]] [[ 西康 ]] [[ 云南 ]] [[ 内蒙古 ]] 等地广大 [[ 藏族 ]] [[ 土族 ]] 、藏族群众朝拜、向往的佛教圣地。登上央宗寺的曲径只有一条。
从中坝藏族乡政府的所在地出发,入古城沟,约一公里许,即至央宗山下。但见峭壁千仞,路断径绝,游客怏怏。仔细寻觅,靠右扎闸子沟则有小径通山。曲径蜿蜒于 [[ 山杨 ]] 灌丛之间,约行千米,方登山巅。南行里许,即达唐洞宋刹宝地。 [[ 央宗寺 ]] 周围都是红沙石山峰,边缘红崖陡峭,两侧山谷有清流从山上而下,山间多有茂密的森林被覆盖,期间混杂有多种灌木和名贵中药材、花卉、野果等。山林间还生活着一些种类不同的鸟类和其它动物,有些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央宗寺的主要景点有:央宗自然风景,唐朝圣僧修仙的胜乐洞、三贤洞、华吉多吉洞、光明天女洞等。它们虽经千百年的风剥雨刷,但旧貌依存。
===石沟寺===
[[File:石沟寺.jpg|300px|缩略图|右|石沟寺[http://image1.8264.com/album/201104/09/184701g5qox51uwyj1wlqu.jpg 原图链接][http://bbs.8264.com/thread-728976-1-1.html 来自青海-8264户外网图片]]]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寺位于乐都区区城东偏南9公里处,在姜湾村南峡谷中,沟谷名“石沟”,故名石沟寺。建于 [[ 明代 ]] 万历年间(据清 [[ 乾隆 ]] 碾伯举人吴栻《 [[ 石沟寺序 ]] 》)。前后维修两次,第一次维修在乾隆甲午年间(1774年),第二次维修在 [[ 国21 国]]21 年(1932年),1984年村人又集资维修。据传,石沟寺原有韦陀殿、菩萨殿、百子宫、 [[ 药王殿 ]] ,还有初入山门的歇马殿。这些殿宇修在嶙峋山腰间,殿与殿以阶石相通,身临其境如履壁,仰望天空天如一线,俯视崖底石悬百丈。石沟寺初建与重建时都有一些神话传说,明万历年间初建时,据说有一牧羊人每天闻石壁中有人大呼“我要出来!我要出来!”牧羊人惊,回家述其状,主人告诉说“可答应”。次日至沟口复闻是音,牧羊人答应说:“你出来”。于是山崩地裂,飞沙走石,尘土蔽空。牧羊人大恐。急呼:“不要出来!不要出来!”霎时崩停声静,尘雾顿消,再看长沟,一石手伸出壁外。自此,附近村民每遇水旱灾害,吉凶祸福都到此处求卜。后在里人倡议下劈径叠级,于岩崖下建庙宇。除山僧外,平时人迹罕至,因而荆棘丛生,鸟兽聚集,啼叫声、石落声、回音四鸣,经久不绝。吴栻在《序》中说:“余方倾耳以听,忽有大声发于石罅,如洪钟不绝,余不觉恐,山僧曰‘此山鸣也,山鸣而谷应之也’。”
===武当山===
[[File:武当山2.jpg|300px|缩略图|右|武当山[http://www.chinapoesy.com/UploadFiles/Poesy/20140606_c39bdb59-a283-483e-bd09-4a00e7e91cca.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poesy.com/gongxiang3baff9a9-4470-44d2-afc5-7adf617d7848.html 来自诗词在线网图片]]]
俗称老爷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 [[ 雍熙 ]] 甲申年,位于乐都区区城东北的引胜沟内,距区城10公里处的杨家岗村对面。 [[ 武当山 ]] 坐落在引胜河的东岸,山势陡峻,荆棘丛生,桦木、 [[ 苍松 ]] 挺拔,生长于陡坡岩壁上。山脚有温泉流注于引胜河中。南北两侧有曲径可攀登达到顶峰。山顶有无量殿、磨针宫、三清殿、观音殿、老爷殿(关羽殿),以及黑虎宫、山神土主、牛王、吕祖和百子宫、雷祖殿。夏秋季节清晨远,山腰翠柏苍松,山头薄雾朝霞,道观殿宇在晨曦中时隐时现,时闻钟声四山呼应,登临其境,如入仙界,因而久负盛名。老爷山道观有不少民间传说。据传, [[ 杨家将 ]] 杨满堂在寿乐黑城子(寿乐乡境内)平叛,战败退守老爷山,见山上有一道观,殿宇残破,上书:“磨针宫”。殿内“玄天上帝无量祖师”金身已损。于是拜而曰:“如使杨某旗开得胜,当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再战果得胜,乃出资重修道德观。自引香火日盛。清 [[ 同治 ]] 年间,因屡遭兵火,旧殿被毁, [[ 民国 ]] 初年经邑人捐资和道士化缘进行了修复。有道士8名,内有坤道3名,靠香资斋化度日。“十年动乱”中又被毁,1980年以后群众集资部分修复,但已非旧貌。
==交通运输==
2018年末,全区开通了15条公交线路,覆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行政村公交覆盖率为52.5%。县内班线车辆经营14条不同线路,覆盖乐都区的19个乡镇,168个行政村,行政村班线车覆盖率为47.4%。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营运车辆4278辆,其中出租车337辆,公交车121辆,班线车54辆;普货车3766辆。全年完成客运量2759.6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7650.75万人公里,完成货运运量2734.87万吨,货运周转量364635万吨公里。
2018年,全区天然气居民用户数51306户, [[ 天然气 ]] 公司全年为居民和非居民共提供燃气8069万方。电信宽带用户3.13万户,本年度增加5500户左右。
==文化传承==
[[File:竹马子.jpg|300px|缩略图|右|竹马子[http://i2.sinaimg.cn/dy/cr/2010/0302/3326745260.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ina.com.cn/o/2010-03-02/094117151383s.shtml 来自新浪网图片]]]
[[ 竹马 ]] 》舞蹈是流传在乐都区碾伯北门村的一个传统民间舞蹈。据村里老人讲,一百多年前, [[ 山西 ]] 的商人来乐都区经商时传给碾伯北门村社火队的。《竹马》灯大部轧制的是珍禽异兽,骑士古装,多以神话和《 [[ 封神 ]] 》中的故事而排演的舞蹈,白天和晚上演出两场,内容相同,每天换演一个故事,为了吉祥太平,全村平安,每年的第一场演出“ [[ 姜子牙 ]] 金台拜蒋”。《竹马》是由十六个十二岁左右的男孩扮演,共十二种动物,有“ [[ 豹子 ]] [[ 独角兽 ]] [[ 孔雀 ]] [[ 麒麟 ]] [[ 四不像 ]] [[ 仙鹤 ]] [[ 骆驼 ]] [[ 老虎 ]] [[ ]] [[ 狮子 ]] [[ 梅花鹿 ]] [[ ]] ,其中 [[ 青牛 ]] [[ 黄牛 ]] 各一头,狮子两头,梅花鹿两头,红马、白马各一匹”。在变成两排队形时一排由麒麟领头,仙鹤排尾,另一排狮子领头,孔雀排尾。把制作好的动物架系在舞蹈者的腰间,整个节目没有舞蹈动作,只脚下两脚后跟抬起随着鼓点小碎步向前行走。《竹马》的演出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日,地点在广场、街头。该节目尤其在夜间观赏,因每个动物胸、腹点有两支蜡烛,相似点点繁星,场面壮观,其景令人难忘。《竹马》舞蹈的演出目的是庆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以求太平吉利。
===乐都社火===
据文字记载,社,既土地神;火即火祖,为传说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社”与“火”的风俗。如今的社火,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乐都高庙的民间社火在原有的基础上吸纳了外地优美的民间 [[ 社火节 ]] 目或优美的唱词和舞蹈动作,提高了社火的质量。乐都的 [[ 汉族 ]] 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徒而来的,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 [[ 青海 ]] ,同时又吸引了兄弟民族特别是 [[ 藏族 ]] 舞蹈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从正月初八开始,社火就闹开了。乐都高庙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龙、 [[ 舞狮 ]] [[ 花鼓 ]] [[ 太平鼓 ]] 、八大光棍、拉花姐、 [[ 秧歌 ]] ,极具高庙社火特色的有高跷和亭子。高庙的 [[ 高跷 ]] 比一般地方的高,它是由两根笔直的松木椽子制成,紧韧轻巧,一般高7-8尺,最高的达1.2丈。亭子,也称“高台”,或称“铁蕊子”,是整个社火的最后一个节目。亭子制作,由一根长5米,直径3公分的铁杆,弯曲成形,合理布局演员位置,取得重心平衡。高庙亭子,经几代艺人的精心设计和相传,亭子造型多变,构图精美,艺术风格独特,成为艺苑中的一支 [[ 奇葩 ]] ,深受各族观众的赞美和好评。乐都高庙社火的乐器也在传统的 [[ 二胡 ]] [[ 板胡 ]] [[ 三弦 ]] 、竹笛演奏基础上,增加了 [[ 手风琴 ]] [[ 小提琴 ]] 、大提亲、 [[ 电子琴 ]] [[ 西洋乐器 ]] 。早在五六十年代,高庙人演社火就已用上了手风琴、小提琴这些洋玩艺儿。
===花儿会===
[[File:花儿会2.jpg|300px|缩略图|右|花儿会[http://www.qhnews.com/pic/0/01/09/92/1099284_993934.jpg 原图链接][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16/07/09/012051075.shtml 来自青海新闻网图片]]]
乐都区“ [[ 花儿会 ]] ”历史悠久,自清 [[ 道光 ]] 年间 [[ 瞿昙寺 ]] 庙会开始,到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 一定规模的“花儿会”。新中国成立后,“花儿会”迎来了鼎盛时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瞿昙寺等地“花儿会”以其参加人数多、庙会规模大而享誉西北,一批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花儿会”举办地瞿昙镇199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乡”,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瞿昙寺“花儿会”源自庙会,群众自发参加,既有浓厚的庙会色彩。历经百余年的演变,如今成为乐都区规模最大的物资、文化交流会之一。“花儿会”演唱分舞台演唱和群众自发演唱两大类,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花儿会”以碾伯令(也叫直令)为主,还有 [[ 红牡丹 ]] 令、河州令、下 [[ 四川 ]] 令、水红花令、尕马令等数十种,其曲调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或悲哀忧伤。它最善美表达爱情,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风格。
===南山射箭===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