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982
次編輯
變更
呼麦
,無編輯摘要
'''呼麦'''(图瓦语:Хөөмей;蒙古语:ᠬᠥᠭᠡᠮᠡᠢ,鲍培转写:kögemei,西里尔字母:Хөөмий,意为“咽喉”),又称喉音唱法,是一种典型运用泛音的歌唱方式(歌者能在一个持续的低音之上,同时唱出另一个像口哨声的高音),被[[蒙古族]]、图瓦人和位于[[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布里亚特]]人、[[通古斯]]及[[楚科奇族]]应用在民俗音乐。另外,西藏喇嘛念经的唱法引进了假声带唱法卡基拉的一些技巧,类似于蒙古的呼麦。
2009年,呼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oFmTickJ_wjyR44gNwLxaiZbYQcMDFhLFzDA-HoDkY4Q.. 【今日头条】蒙古祭敖包习俗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搜狐网 2017-12-8</ref> 。
==历史渊源==
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
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oFmTickJ_wj-1d3c3X7OfFs0ve3aV7LSGAcM6qjjhnwQ.. 非遗国粹丨呼麦:草原上生长出来的声音],搜狐网 2016-12-23 </ref> 。
==艺术特色==
呼麦:音乐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呼麦”是一种借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 <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plsrdU87nXLloln98_eDaS5gLaS3gZlGnf4UqfisaALLwuFIOJZS_b1TT_WkCWcw6U6SH0DkFHUav8pS3HN-Gfg1ZBeRTqIec. 呼麦:音乐世界的“另一种真实”],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7-10</ref> 。“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歌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这是呼麦最使听者动容之处。
===蒙古呼麦的艺术传统与蒙古史前史重构===
===中国===
《满都拉汗颂》 (蒙古呼麦)<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DU2NDg0ODg4.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7_3000_z2iuq2_19042900 阿斯汗改编呼麦曲《满都拉汗颂》 mv],优酷 2014-12-25 </ref>
《四座山》 (蒙古呼麦)
在继承和发展“呼麦‘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 <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6IqLFeTuIygXRH0XjCOTJ5sVs7OB4LAQmUJhVvVAypqdVen61H0i-TetDxVHlZeXZUsx3AvlNX4h5nxpDb3WRg.. 呼麦演唱],央广网内蒙古频道 2008-1-4</ref> 。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从向蒙古国呼麦大师学习了呼麦的各种演唱技巧,并提高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