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韩素音

增加 1,59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韩素音 - 英籍华裔女作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所属类别 : 文化人物|医生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1917-2012) ''' 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 (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著名 英籍华裔女作家 ,社会活动家 <br>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韩素音<br>| 图像 = [[File:韩素音01.jpg|缩略图|center|[http:// 原图链接]]]<br> |图像说明 = 英籍华裔女作家<br><br>}} ==【基本信息】=={| class="wikitable" |-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1 |本名: |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韩素音|-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1 |外文名:|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Elisabeth Comber,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1 | 别名: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周月宾,周光瑚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国籍:|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英国 ! scope="col" |民族:|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出生日期:|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 1917年9月12日 ,韩素音 ! scope="col" |出 地点:|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河南信阳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逝世日期:|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2012年11月2日! scope="col"|逝世地点:|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瑞士|-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1 | 职业:|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作家 祖籍广东五华县。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 社会活动家|-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1 | 代表 的自传小说 品:|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 《瑰宝》 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 《无鸟 地位。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 夏天》《再 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 凤凰》《等到早晨 ,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中文等17国文字。临》等|-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基本信息==【目录】==中文名称{| class="wikitable"韩素音|-| 1.人物介绍 || 2.人物图片 || 3.人物关系 || 4.人物生平 || 5.书法记事 |-| 6.个人作品 || 7.作品风格 || 8.人物成就|| 9.人物评价 || 10.人物编入 |}
外文名称==【人物介绍】== 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 ,Rosalie ,1917-2012),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 (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生于河南信阳,祖籍广东五华县。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中文等17国文字。
别名
出生地
河南信阳
 
出生日期
1917.9.12
 
逝世日期
2012.11.2
 
职业
作家,社会活动家
毕业院校
主要成就
设立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代表作品
《瑰宝》《无鸟的夏天》《再生凤凰》《等到早晨来临》等
祖籍
8人物轶事
9人物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韩素英
韩素英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韩素音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14]
 
1931年,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秘书。[16]
 
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长期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与龚澎、梁思懿成为同班同学。[16]
 
1935年秋,获得奖学金(庚款留学经费),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16]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决定回国。[16]
 
1938年,回到中国,在海轮上邂逅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军官唐保黄,同年结为夫妇。[16]
 
1939年,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
 
1940年,收养女婴榕梅,写出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并请在成都助产学校任职的修女玛利安修改。[1]
 
1941年夏,玛利安帮忙把韩素音写的文稿带到美国去发表。[1]
===== 人物生平 =====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韩素音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br> 1931年,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秘书。<br> 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长期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与龚澎、梁思懿成为同班同学。<br> 1935年秋,获得奖学金(庚款留学经费),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br>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决定回国。<br> 1938年,回到中国,在海轮上邂逅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军官唐保黄,同年结为夫妇。<br> 1939年,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br> 1940年,收养女婴榕梅,写出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并请在成都助产学校任职的修女玛利安修改。<br> 1941年夏,玛利安帮忙把韩素音写的文稿带到美国去发表。<br> 1941年,唐保黄赴英国当外交官,韩素音随丈夫前往英国 。<br> 1942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庆》出版。<br> 1945年,唐保黄回国参加内战,韩素音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医科学业。<br> 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香港从医,唐保黄已经于1947年战死东北战场。<br> 香港从医期间,邂逅记者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将这段情感经历写成作品《瑰宝》,奠定了其在欧美文坛的地位,作品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获得3项奥斯卡奖。<br> 1952年,韩素音嫁与出版商康柏(L.F.Comb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随后两人到马来西亚柔佛州,韩素音继续行医,并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后两人离婚。<br> 1955~1963年,在马来亚开设光瑚药房。<br> 1956年1月,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结识第三任丈夫、印度人陆文星。 1950年代至70年代间,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br> 1956年5月,借助于龚澎的介绍,得以访问新中国。<br> 1960~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现代亚洲文学史讲师。<br> 1964年,开始写5部传记性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成为职业作家。<br> 1972年,为毛泽东立传--《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br> 1989年,资助中国翻译协会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br> 1994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br> 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br> 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没能再回国。<br>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在当地时间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1942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庆》出版。[1]主要作品
1945年,唐保黄回国参加内战,韩素音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医科学业。[16]
 
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香港从医,唐保黄已经于1947年战死东北战场。
 
香港从医期间,邂逅记者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将这段情感经历写成作品《瑰宝》,奠定了其在欧美文坛的地位,作品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获得3项奥斯卡奖。[16]
 
1952年,韩素音嫁与出版商康柏(L.F.Comb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随后两人到马来西亚柔佛州,韩素音继续行医,并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 。后两人离婚。[16]
 
1955~1963年,在马来亚开设光瑚药房。
 
1956年1月,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结识第三任丈夫、印度人陆文星。 1950年代至70年代间,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16]
 
1956年5月,借助于龚澎的介绍,得以访问新中国。[16]
 
1960~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现代亚洲文学史讲师。
 
1964年,开始写5部传记性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成为职业作家。
 
1972年,为毛泽东立传--《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6]
 
1989年,资助中国翻译协会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
 
1994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
 
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没能再回国。[16]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在当地时间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2]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部分作品
部分作品
韩素音文集
1948年从英国返回中国后,韩素音有一段时间在香港行医。宴会上,她邂逅《泰晤士报》记者伊恩·莫里森(作品中为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两人一见钟情,但伊恩已有妻室。为摆脱这段情感,韩素音回到重庆,不过时局动荡,她很快又回到香港。很快,朝鲜战争爆发,伊恩被派往战场并在朝鲜阵亡。她将这段感情经历写成了小说《瑰宝》。[15]
  折叠编辑本段 人物纪念
雕像
韩素音雕像
韩素音雕像
2008年8月29日,瑞士瓦莱州州政府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还为作家韩素音举行了隆重的胸像揭幕仪式,瓦莱州教育和文化部长克洛德·罗科在韩素音胸像揭幕仪式上致词。他赞誉韩素音是"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主要入门",说瓦莱州给韩素音以特殊荣誉,正是"强调书籍是构成与他人深度会合的机缘"。[16]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