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韩素音

增加 9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韩素音''',英籍华裔女作 家,社会活动 家。<br>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韩素音01.jpg|缩略图|center|[http:// 原图链接]]]<br>
|图像说明 = 英籍华裔女作 家,社会活动 家<br><br>
}}
! scope="col"|逝世地点: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瑞士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祖籍: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
! scope="col"|毕业院校: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燕京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职业: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作家,社会活动家
! scope="col"|主要成就: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设立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colspan=1 | 职业:
{| class="wikitable"
|-
| 1.人物介绍 || 2.人物图片 || 3.人物关系 || 4.人物生平 || 5. 书法记 个人作品|-| 6.作品风格|| 7.人物成就 || 8.荣誉奖项|| 9.人物评价 || 10.人物轶
|-
| 6.个人作品 || 7.作品风格 || 8.人物成就|| 911.人物 评价 纪念 || 1012.人物编入
|}
== 人物介绍 == 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1917-2012),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 (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br>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生于河南信阳,祖籍广东五华县。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中文等17国文字。 别名周月宾,周光瑚 国籍 英国 民族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主要成就设立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 目录1人物生平2主要作品3作品特点4亲属成员5人物成就6获得荣誉7人物评价8人物轶事9人物纪念 ===== 人物生平 =====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韩素音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br>
1931年,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秘书。<br>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在当地时间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 主要作品==
韩素音文集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新浪网[16] 、人民网[14] )
== 折叠编辑本段 作品特点== 韩素音的作品主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写作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特定的年代中,韩素音以英文写就的作品就像一个个出口,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可能。韩素音的中国情结,令她的作品中蕴藏着对中国深刻的了解。[3]<br> 韩素音的作品尽管描写的是她的个人家庭、家族生活史,但背景却是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她从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衍生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对她父亲、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只不过是将有些人物改名换姓而已,以免引起误会或麻烦。而当谈到写作的动机时,韩素音说,是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她的作品具有对待历史的独特角度,她把个人经历和现代历史发展过程巧妙结合在一起,而其文字也具有优美、刚健和清新的独特风格。
韩素音的作品尽管描写的是她的个人家庭、家族生活史,但背景却是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她从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衍生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对她父亲、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只不过是将有些人物改名换姓而已,以免引起误会或麻烦。而当谈到写作的动机时,韩素音说,是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她的作品具有对待历史的独特角度,她把个人经历和现代历史发展过程巧妙结合在一起,而其文字也具有优美、刚健和清新的独特风格。[4]
折叠编辑本段 亲属成员
父亲:周炜[14] (又名周映彤[16] )
养女:周惠音[5] 、唐蓉梅[6]
== 折叠编辑本段 人物成就== 折叠 文学韩素音韩素音 韩素音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先后出版了约40部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7] 韩素音的作品包含着真实又富文采的回忆与记述,成为了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必读作品之一。其自传体小说《瑰宝》(A Many-Splendoured Thing)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据此改编的电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译为"生死恋")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韩素英本人担任编剧)。
外交 韩素音 跟新中国领导人交往密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多次接见过她并进行深谈,被誉为是继史沫特莱、斯诺以后,第三位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 外籍 品包含着真实又富文采 家。 韩素音每年有大半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很多时候是做关于中国 回忆与记述 演说。中国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绝 她因 了西方读者 身份特殊, 认识 的朋友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上世纪 50-70 年代,她与陆文星多次来到 中国 、研究 ,为重修 国的必读 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 品之一 其自传体小说《瑰宝》(A Many-Splendoured Thing)奠定了她 时,她是陆 坛上 地位,1956年据此改编的电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 ,到了印度则反过来。她还被称 周恩来与戴高乐之间的" 生死恋特使")获得 ,许多国家也把她当作 三项奥斯卡奖(韩素英本人担任编剧) 解中国的渠道 [9]
折叠外交翻译 1989年,在韩素音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 韩素音 跟新 青年翻译大赛,此项大赛已经成为 中国 领导人交往密切 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多次接见过她并进行深谈 它激励了广大青年学习外语的热情 被誉为是继史沫特莱、斯诺以后 推动了外语教学事业 第三位与 促进了 中国 结下深厚情谊 翻译队伍整体水平 提高。她捐资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 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和普及英语奖。其中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被称 翻译界的"奥斯卡" [10]
== 获得荣誉 ==1994年, 韩素音 每年有大半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很多时候是做关于 华文学基金会颁发 演说。中国 "理 放初期和外界隔绝,她因为身份特殊,认识的朋 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 谊国际文学奖" 上世纪 50-70 1996 她与陆文星多次来到 中国 ,为重修中印 人民对外 友好 关系做了许多工作。在 协会授予韩素音" 中国 时,她是陆文星的翻译,到了印度则反过来。她还被称为周恩来与戴高乐之间的"特 人民友好 使" ,许多国家也把她当作了解中国的渠道 称号 [8]
== 折叠翻译1989年,在韩素音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此项大赛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它激励了广大青年学习外语的热情,推动了外语教学事业,促进了中国翻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9] 她捐资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和普及英语奖。其中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被称作翻译界的"奥斯卡"。[10]人物评价 ==
折叠编辑本段获得荣誉
1994年,韩素音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1]
 
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韩素音"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1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韩素音
韩素音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韩素音自我评价)[16]
"把自传与现代中国历史融合起来"的写法"造就了一部杰作"。韩素音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体,既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侧影,也记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西方,韩素音几部自传性质的作品已成为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经典读本。(英国《观察家报》)[16]
== 折叠编辑本段 人物轶事== 折叠 更名 在旧中国,中国人在世界上为列强所歧视,那时期华人与白人生的混血儿也被视为有色人种而遭到歧视。小周月宾背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她差一点成为无国籍之人,为了生存只得入了英籍。她说:"我虽入英籍,但我的根在中国"。更名为"韩素音",乃"汉属英"之谐音,表示我乃中华汉族人,今属于英国者。[14]
折叠 生死恋 1948年从英国返回中国后,韩素音有一段时间在香港行医。宴会上,她邂逅《泰晤士报》记者伊恩·莫里森(作品中为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两人一见钟情,但伊恩已有妻室。为摆脱这段情感,韩素音回到重庆,不过时局动荡,她很快又回到香港。很快,朝鲜战争爆发,伊恩被派往战场并在朝鲜阵亡。她将这段感情经历写成了小说《瑰宝》。[15]
== 人物纪念==
雕像
  2008年8月29日,瑞士瓦莱州州政府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还为作家韩素音举行了隆重的胸像揭幕仪式,瓦莱州教育和文化部长克洛德·罗科在韩素音胸像揭幕仪式上致词。他赞誉韩素音是"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主要入门",说瓦莱州给韩素音以特殊荣誉,正是"强调书籍是构成与他人深度会合的机缘"。[16]
座谈会
  2013年11月4日,为纪念英籍华裔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去世一周年,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对外友好协会联合,郫县文广局在成都召开世界著名作家韩素音纪念座谈会。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