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韩素音

增加 8,25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物关系 ==
父亲:周炜(又名周映彤 )
 
母亲:玛尔格丽特
 
妹妹:周月华
 
第一任丈夫:唐保黄
 
第二任丈夫:康柏(L.F.Comber)
 
第三任丈夫:陆文星(印度人)
 
养女:周惠音、唐蓉梅
== 人物生平 ==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新浪网[16] 、人民网[14] )
== 作品特点 ==婚姻家庭爱情婚姻   在马赛开往香港的海轮上, 韩素音 邂逅了生命中 作品主要取材于20世纪中 第一任丈夫——唐宝璜,这个毕业于欧洲学校, 民党高级将领唐 活和历史 智的侄子 写作内容基 以“意外飞来”的一 书开始了两人的谈话。他为国效力捐躯的想法迅速赢得了韩素音的好感,电光火石般的爱情滋生了,一九三七年两人到达武汉后,很快结为夫妇。   只是两人的背景、身份、思维、价值观 有着太大的差异:素音结婚时已经不是处女的事实 关于 唐宝璜的致命伤,他以此攻击她、殴打她、谩骂她,无休止地虐待夹杂着反反复复的洗脑,他试图给她灌输 中国 贤妻良母的传统并改造她。而自我意识强烈的素音拒绝改造,但是情感上又和他丝丝相连,他反对她外出当医生,不愿对外承认她的混血身份。在他的同事——那些国民党高级军官 眼中,他的妻子不 去、今天和未来 是个笑柄 。在 特定 长期的精神拉锯中,两人的感情消磨殆尽,连“貌合”都无法做到,素音更是被折磨到近乎崩溃 边缘。问题终于随着唐宝璜一九四七年死于东北战场而解决。   一九五二 代中 ,韩素音 嫁给了 文写就 国出版商康柏(L.F.Comh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这段时间她前往马来西亚行医,并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在自传里她曾坦言,嫁给康柏 作品就像 主要原因还是为了 个个出口 九四○年在成都收养的养女蓉梅 ,为 全世界 解中国 给她 提供 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 《凋谢的花朵》《凋谢的花朵》   一九五六年一月,她接受 可能 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 在印方提供参观的新项目中,有一项是参观尼印公路风光(由印方捐建),这个项目的中方负责人陆文星是个皮肤黝黑、长相魁梧的印度人,他担任了 素音的 向导。在前往孟买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了:大陆终于批准她回 情结 访问、探亲 而陆文星开始为 的作品中蕴藏着对中国 准备行囊,并且一片 情:“去吧,二十年不见我也会等您 。”后来,他成 素音的第三任丈夫 <br>   在陆文星出现之前。 生命里唯一的甜蜜是伊恩——《瑰宝》中 作品尽管描写 男主角原型。伊恩是《泰晤士报》的记者,澳大利亚人,他 父亲在一八九四年来过中国,同样也 记者 他还写过一本书《一 澳大利亚 家庭、家族 在中国》。伊恩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去过大西北,还游过敦煌石窟。相遇的时候他已经三十七岁,而她也已经三十三岁了。那时候孀居的韩素音带着女儿蓉梅,在玛丽医院做住院医 活史 但背景却是极其广阔 她还没有从上一段婚姻暴虐 社会历史风云 阴影中恢复过来,对感情谨慎而旁观。当时伊恩在新加坡已有妻室,后赴朝鲜战争,再也没有回来     从个人 感情生活上来说,多灾多难的韩素音一直到中年才找到了她渴望的灵魂伴侣——印度上校陆文星,他聪明、 蔼、宽容,并且热爱中国,这完全符合韩素音对于祖国的感情。陆文星,他出身于一个良好的知识分子 家庭 ,父亲是一所大学 经历 校长。他性格宽厚 衍生出历史事件 社会环境 韩素音属于互补型,婚后夫妻俩感情甚好。陆文星 素音的言行,从不干涉,并且全力支持 父亲 的创作,在生活上 精神上都尽可能地体贴 家庭和 ,素音曾说过:“只要他在身边,就感到有无穷的力量。”   素音每年大概有七 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而陆文星则忙于自己 影响 技术工作。只要有可能,他就陪她去世界各地访问,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他就曾多次陪同韩素音来到中国,夫妇俩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 一九九一年 所涉及的 物,都确有其 民对外友协授予陆文星“中国 民友好使者”的光荣称号 ,并 非作者杜撰 向他颁发了奖章,这也是友协的最高荣誉。韩素音也把自己的一部分稿费捐献给中国 只不 设立了陆文星韩素音中印友谊奖、韩素音东西方科学交流基金会。子女  韩素音曾经在成都生 一个孩子,但是夭折了,之后她收养了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在新加坡一个在美国。   蓉梅 素音一九四○年在成都收养的孩子,《寂夏》 些人物改 着一段专门的描述:“如果我不是小天竺街的一 换姓而已 助产土,我的生活中就不会有蓉梅 以免引起误 就不 或麻烦 有蓉梅这个名字使幸福之花在我心中怒放 而当谈到写作 ”体弱多病的蓉梅使素音付出了无数心血,把《爱情至上》的电影改编权卖掉,就是为了给她做手术。编辑本段身份地位   在1970年代 动机时 中国 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 韩素音 的名字 只因她的一生 让那些对 一部传奇。有很多标签形容她: 中国 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 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 的外 国读者有机会了解 甥女、她的初恋是纳粹党徒,后成为 中国 历史和中 驻英武官的妻子、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 际友好 士,以及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 韩素音 作品具有对待 复杂身世和传奇经 使其自传完全超越一般人自我讲述 独特角度 范畴 她把个人经历和 而是几乎见证了中国近 现代 发展过程巧妙结合在一起 而其文字也 具有 优美 深刻的历史感 刚健 广阔的文化视阈 清新 深厚的民族内蕴。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伤残的树》《伤残的树》  Destination Chungking (1942,英语): 《目 独特 地:重庆》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1952,英语) 《爱情多美好》  L'abbé Pierre (1965, 法语) 《皮埃尔神父》  L'abbé Prévost (1975, 法语) 《普雷沃神父》(安托万·弗朗索瓦·普雷沃)  And The Rain My Drink (1956,英语) 《餐 沐雨》  The Mountain Is Young (1958,英语) 《青山青》  Asia Today: Two Outlooks (1969,英语): 《今日的亚洲: 两种观点》  China In The Year 2001 (1967,英语): 《2001年的中国》  五卷自传:     The Crippled Tree (1965,英语):《伤残的树》     A Mortal Flower (1966,英语):《凋谢的花朵》     Birdless Summer (1968,英语): 《无鸟的夏天》     My House Has Two Doors (1980,英语): 《吾宅双门》     Phoenix Harvest (1982,英语): 《凤凰的收获》  Fleur de soleil, histoire de ma vie (1988, 法语): 《太阳之花,我一生的故事》  Lhasa, the Open City (1976,英语) 《拉萨,开放的城市》  The Morning Deluge; Mao Tset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893-1954 (1972,英语) 《早晨的洪流》  Wind In The Tower: Mao Tsetong and Chinese Revolution, 1949-1965 (1976,英语)  Till Morning Comes (1982,英语) 《盼到黎明》  The Enchantress (1985,英语)  A Share Of Loving (1988,英语)  Wind In My Sleeve (1992,英语)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994,英语)《周恩来传》大陆刊行版与港台版相比,与原版有很大差异 编辑本段自传三部曲 《无鸟的夏天》《无鸟的夏天》   《伤残的树》
  在《伤残的树》中,她写到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他们的相遇本应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惊艳碰撞,但在20世纪初期,这种交融却充满了苦涩与迷茫。
亲属成员父亲:周炜[14] (又名周映彤[16] )  《凋谢的花朵》
母亲:玛尔格丽特[14]  记述了韩素音从12岁到22岁(1928-1938)少年、青年时期的个人生活、交往史,如1931年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后到协和医学院当秘书,其间自己的初恋对象竟是执迷不悟的纳粹党徒;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长期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与龚澎、梁思懿成为同班同学。
妹妹:周月华[14]  《无鸟的夏天》
第一任丈夫:唐保黄[16]  记述了1938至1948年韩素音的个人生活、交往史,其间同样也穿插着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具有多重身份的韩素音及其家族得以有机会与冯玉祥、蒋介石、戴笠、刘湘、李颉人、龚澎、周恩来、毛泽东、冯亦代、叶君健、季羡林等人士交往,作品里兼具浓厚的历史感与文学性。
第二任丈夫:康柏(L.F.Comber)[16]
== 第三任丈夫:陆 作品特点 == 韩素音的作品主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写作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特定的年代中,韩素音以英 星(印 写就的作品就像一个个出口,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可能。韩素音的中国情结,令她的作品中蕴藏着对中国深刻的了解。<br> 韩素音的作品尽管描写的是她的个人家庭、家族生活史,但背景却是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她从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衍生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对她父亲、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只不过是将有些人物改名换姓而已,以免引起误会或麻烦。而当谈到写作的动机时,韩素音说,是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她的作品具有对待历史的独特角 ,她把个 )[16]经历和现代历史发展过程巧妙结合在一起,而其文字也具有优美、刚健和清新的独特风格。
养女:周惠音[5] 、唐蓉梅[6]
== 人物成就 ==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