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74
次編輯
變更
校园民歌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Music genre |name =校园民歌 |color =white |bgcolor =brown |country = {{ROC-TW}} |stylistic_origins =中国…”
{{Infobox Music genre
|name =校园民歌
|color =white
|bgcolor =brown
|country = {{ROC-TW}}
|stylistic_origins =[[中国民歌|中国民谣]]、[[台湾民谣]]、[[古典音乐]]、[[新诗|现代诗]]、[[乡村音乐]]、苏格兰民谣
|cultural_origins =起源于1970年代初期台湾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于1990年初划下句点。
|instruments =[[吉他]] - [[钢琴]] - [[钢弦吉他]] - [[口琴]] - [[鼓]] - [[小提琴]]
|popularity =1970年代至今。在[[台湾]]、[[中国大陆]]、[[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华人聚居地。
|derivatives =[[粤语流行音乐|城市民歌]]、[[华语流行音乐]]、[[圣诗|福音诗歌]]
|subgenrelist =
|subgenres = [[粤语流行音乐|城市民歌]]
|fusiongenres =
|other_topics =
}}
'''校园民歌''',是[[台湾]]在1970年代发展出来的[[流行音乐]]风格。1970年代之前,[[西洋]][[流行音乐]]为台湾青年人喜爱的音乐主流。但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森|-{zh-cn:尼克松; zh-tw:尼克森; zh-hk:尼克逊}-]]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及1978年[[中美关係|中美断交]]后,激发了国内青年人面对自我文化觉醒,因而触发台湾青年学子不再高唱西洋音乐,转向「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并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号,被称为「'''民歌运动'''」,在艺文界的参与以及电器业者和大众传播媒体的推广下,造就了校园民歌的诞生。
校园民歌为[[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在1980至90年代起飞奠定了基础,其参与者有不少在日后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要角。
== 起源与发展 ==
===民歌採集运动===
1940年代,音乐人[[许石]]开始进行民歌採集的工作。<ref name="陈峙维">{{cite news |language = zh-tw |author = 陈峙维 |coauthors = |url =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829/679908/ |title = 被中国管理员绑架的「维基百科」 |publisher = 苹果日报 |pages = |date = 2015-08-29 |accessdate = 2015-09-03}}</ref>学术界的「民歌採集运动」始于1964年,由[[许常惠]]与[[史惟亮]]共同倡导。他们对台湾全省的田野民俗音乐(包括[[原住民]]音乐及[[汉民族]]传统音乐)作了全面性的调查、採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蒐集近三千首台湾山地与平地原住民歌谣。此活动发掘了多位民间艺人,包括演唱民歌的[[陈达 (歌手)|陈达]]。<ref>{{Cite web|url=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6&c=&t=1|title=台湾音乐群像──许常惠|accessdate=2019-04-11}}</ref>。
1968年台东[[救国团]]成立「[[知本]]野营队」,营队老师到各部落採谱填上中文词作为团康歌。这些来自原住民部落的歌曲,透过救国团活动逐渐风靡全台。<ref name="episode3">{{youtube|Xa_yzsEVehY|吹过岛屿的歌《第六集》唱过的岁月-山地工作队.救国团.民歌}}</ref>
===词曲创作风气===
1971年由[[洪小乔]]主持的音乐节目《[[金曲奖 (电视节目)|金曲奖]]》(由[[今是有限公司]]与[[歌林公司]]音乐出版部合作製播,由[[中国电视公司]]播出),开始在大众传播媒体上鼓励优良歌曲创作。其源起在于当时台湾的电器业品牌的较劲,其中较为弱势的[[歌林]]电器有意多角化经营,于是成立了唱片部门,欲由音乐事业带动其家电事业,当时中视製作人顾英德会同东方广告递了一个电视歌唱节目企画案给[[歌林唱片]],于是开启了「金曲奖」节目。<ref name="曹郁美 电器">{{Cite news|url=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43083|title=【我的青春我的歌】 金曲.小乔.家电业|last=曹郁美|first=|date=2016-08-01|work=|newspaper=人间福报|accessdate=2019-12-22}}</ref>
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初期,在学校社团及救国团营队活动中,已可见到学生创作歌曲的先例,比如〈[[萍聚]]〉据称创作于1967年;由当时就读[[台大]]中文系的[[吴统雄]]和山野服务的朋友们共同创作的〈[[偶然 (校园民歌)|偶然]]〉据称创作于1973年<ref>{{Cite web|url=http://tx.liberal.ntu.edu.tw/TxMusic/Musical_Poetry/fortuitous-case.htm|title=「偶然」正名事件|accessdate=2019-04-11}}</ref> <ref name="曹郁美 偶然”>{{Cite news|url=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59393 |title= 【我的青春我的歌】吴统雄与他的〈偶然〉 |last=曹郁美|first=|date=2019-08-08|work=|newspaper=人间福报|accessdate=2019-12-24}}</ref>;这一类小歌的作者又包括有创作〈盼〉的[[周兴立]],其创作据称始于1972年,当时他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学生。<ref>{{Cite web|url=https://blog.xuite.net/ericlth5/twblog/184785004|title=周兴立─在民歌以前就开始创作的人|accessdate=2019-04-11}}</ref>这些学生创作歌曲连同各地民谣被编成方便携带的小歌本,使用于学生的团康活动,在民歌运动开展之前已经在校园中传唱。<ref>{{Cite web|url=https://blog.xuite.net/ericlth5/twblog/184784987|title=团康─在民歌以前唱的歌|accessdate=2019-04-11}}</ref>另外,透过学校社团及传播媒体发表歌曲的例子还有当时就读[[东吴大学]]政治系的[[叶佳修]]在1974年写下的处女作〈流浪者的独白〉,透过吉他社联谊的场合被广播人凌晨听到后引介到「平安夜」广播节目发表。<ref>{{Cite journal|title=流浪者的独白 叶佳修让爱重现|author=郭丽娟|url=http://www.tri.org.tw/per/62/P50.pdf|journal=源|issue=62|doi=|others=|year=2007|volume=|page=50-59|pmid=}}</ref>这些早期校园创作歌曲在日后校园民歌兴起及商业化的潮流中陆续被灌录成唱片。
===「现代民歌」与「淡江事件」===
[[File:Prof Yu Kwang Chung.jpg|thumb|left|作家[[余光中]]]]
[[File:Chiang Hsun.jpg|thumb|upright|[[蒋勳]]]]
[[File:Tao Hsiao-ching in 2015 TIBE.JPG|upright|thumb|广播主持人[[陶晓清]]]]
[[File:胡德夫接受凤凰URadio专访.jpeg|upright|thumb|[[胡德夫]]]]
1974年,当时就读[[台大]]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杨弦]]在[[胡德夫 (歌手)|胡德夫]]的演唱会上发表以-{[[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等[[现代诗]]谱曲的作品,获得余光中的欣赏与鼓励。1975年,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发表八首谱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的诗作创作曲,并且由[[洪建全]]基金会策画出版了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被视为是台湾现代民歌发展的开始。洪建全基金会是由电器业者台湾[[松下电器|松下]]以创办人洪建全为名而成立的,继歌林电器之后电器业者持续发挥对音乐艺文界的影响力。<ref name="曹郁美 电器"></ref>
1976年,在[[淡江大学]]的一场民歌演唱会上,淡江大学数学系肄业的[[李双泽]]在台上抛掉可乐瓶(但当时的主持人[[陶晓清]]表示当晚李双泽并没有抛掉可乐瓶,「那只是后人增添的神话」),拿起吉他开始唱起台湾民谣〈补破网〉和爱国歌曲〈[[国父纪念歌]]〉,史称「淡江事件」,随后李双泽改写[[陈秀喜]]诗作创作了〈[[美丽岛 (歌曲)|美丽岛]]〉、改写了[[蒋勳]]诗作创作了〈少年中国〉等歌曲,揭开「民歌运动」的序幕。淡江大学的民歌运动推动者如李双泽与[[杨祖珺]]等人,也受到当时在淡江大学授课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运动的老师[[王津平]]的影响;王津平也是《[[夏潮联合会|夏潮]]》等杂志的编辑者。<ref> {{cite news |url =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1111/1576909.htm |title = 用歌声纪念温暖的「王老师」 催生校园民歌的王津平告别社运传奇一生 |work=中国时报 |author = 洪珮瑄 |date = 2019-11-11 |accessdate = 2019-11-22 }}</ref>有别于杨弦与余光中的「中国现代民歌路线」,这一派被称为「淡江夏潮路线」,具有[[左翼]]的意识。<ref> {{Cite book | author = 张钊维 | title = 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 | location = 台湾 | publisher = 滚石文化 | date = 2003-10-23 | pages = 65 | ISBN = 9867718062 }} </ref>
广播人[[陶晓清]]开放自己的节目,让年轻的音乐创作者有一个发表的平台。1977年,陶晓清邀请[[朱介英]]、吴统雄、[[吴楚楚]]、杨祖珺、[[韩正皓]]、[[胡德夫]]、[[陈屏]]、杨弦等八位民歌手灌录了唱片《我们的歌》,大大带动了校园民歌风潮。陶晓清因此也被视为台湾民歌发展的重要推手。
===民歌创作比赛与商业化的校园民歌===
1977年,来自日本的电器业者[[新力]]牌用「[[滚石唱片|新格唱片]]」作为副品牌投入音乐市场,推出「[[金韵奖]]」<ref name="曹郁美 电器"></ref>,1978年[[海山唱片]]创办「民谣风」;这两项民歌创作比赛以及比赛合辑的出版,将民歌带向商业化。很多民歌时期著名的歌手与创作者都经历过上述的比赛:由「金韵奖」比赛出身的民歌手有[[陈明韶]]、[[包美圣]]、[[黄大城]]、[[李建复]]、[[王海玲 (歌手)|王海玲]]等人;[[叶佳修]]、[[蔡琴]]是「民谣风」的代表人物;[[齐豫]]、[[苏来]]则是跨越两个阵营。[[王梦麟]]、杨祖珺、[[赵树海]]等人也搭上这一波比赛出辑的风潮,进入唱片市场。[[银霞]]、[[潘安邦]]、[[陈淑桦]]、[[刘蓝溪]]等具清新风格的流行歌手也以民歌曲风推出专辑。<ref> {{cite news |url = https://tw.news.yahoo.com/%E6%B0%91%E6%AD%8C%E5%88%86%E6%B4%BE%E5%88%A5-30%E5%B9%B4%E6%AD%8C%E6%89%8B%E8%B5%B0%E4%BA%865%E4%BA%BA-213000854.html |title = 民歌分派别 30年歌手走了5人 |work=中时电子报 |author = 吴礼强 |date = 2013-02-05 |accessdate = 2019-11-24 }}</ref>
这一时期其他唱片公司也陆续加入,如环球唱片在1979年推出《现代歌谣》合辑,[[四海唱片]]于1980年推出「新民风」系列并且帮「天水乐集」发行唱片,[[乡城唱片]]在1980年推出《乡城组曲》,歌林唱片在1981年推出《新金曲奖》合辑,[[亚洲唱片]]1984年在高雄举办「第一届高雄新人奖创作歌谣比赛」并推出合辑。于1980年创立的[[滚石唱片]],推出[[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邰肇玫]]等人的民歌专辑,后来在1982年发行[[罗大佑]]的《之乎者也》专辑,开启了国语流行歌曲的新时代。滚石唱片的吴楚楚与[[彭国华]]后来组成了[[飞碟唱片]],推动了民歌之后新一波的国语流行音乐。
儘管国语流行歌曲变化更迭,1984年开始的《[[大学城 (电视节目)|大学城]]》(由[[天鼎传播公司]]製播,由[[台湾电视公司]]播出)[[大学城全国大专创作歌谣大赛|全国大专创作歌谣大赛]],直到1993年共举办了十届,延续了校园民歌的风潮。「大学城」出身的歌手有[[张清芳]]、[[江明学]]等人。此外还有[[民歌餐厅]]举办的比赛如[[木船民谣歌唱大赛]],电视歌唱比赛节目如[[五灯奖]]、[[六灯奖]],持续为喜欢唱歌创作的青年提供舞台。
商业化校园民歌前期的代表作品是〈[[龙的传人]]〉,作者为[[侯德健]],首唱者为[[李建复]]。后期的代表作品是〈[[动不动就说爱我]]〉作者为[[林秋离]]和[[熊美玲]],演唱者为[[芝麻龙眼]]。
== 民歌的定义与争议 ==
=== 学术界与现代民歌的论战 ===
「民歌」的定义及正名自杨弦《中国现代民歌集》面市已来即引发「严肃音乐论述」以及「现代民歌」的两派论战。<ref name = "source">{{Cite journal|title=民歌风华专栏|author=郭丽娟|url=http://www.tri.org.tw/per/57/57-58.pdf|journal=源|issue=57|doi=|others=|year=2006|volume=|page=57-58|pmid=}}</ref>比如当时在《中央日报》就曾有标题为〈『民歌』」不是这样〉的短文,批评《中国现代民歌集》裡的九首歌曲被称作民歌是「名不符实」。许常惠也曾在1978年具体提出对「民歌」的严谨定义:
*民歌不是个人,是大众一起创造的。
*民歌因不同的地方与时间,而其演唱方式与歌词会有改变。
*它的传授方式是口头的。
*它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验。<ref name="曹郁美">{{Cite news|url=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45427|title=【我的青春我的歌 】民歌不是这样?|last=曹郁美|first=|date=|work=|newspaper=人间福报|accessdate=2016-8-29|language=zh-TW}}</ref>
=== 民歌定义的分歧 ===
除却上述学术界的异议,已知在参与「民歌」的演唱者及创作者中,对于民歌的定义至少有三种说法:
*日常生活之歌。提出者包括:余光中、陶晓清、潘安邦等。
*与诗文化结合的歌。提出者包括:杨弦、洪小乔等。
*与群众结合的行动之歌。代表人物包括:杨祖珺、胡德夫。<ref> {{Cite book | author = 石计生 | title = 时代盛行曲:纪露霞与台湾歌谣年代 | location = 台湾 | publisher = 唐山出版社 | date = 2014-05 | pages = 65 | ISBN = 9789863070108 }} </ref>
=== 「校园歌曲」、「校园小品」 ===
有部分民歌创作者不认同「民歌」这个名称。比如[[邱宪荣|邱晨]]认为:「『我们来创造民歌』是某主持人、某诗人刻意诠释的音乐史。真正的『民歌』须经过时代的考验,所以那些歌充其量只能被称作『校园小品』。」<ref name = "吴孟芳">{{cite news |last = 吴孟芳 |url = |title = 就在今夜 又见邱晨 |work = 新台湾新闻週刊 |date = 2000-11-17 |accessdate = }}</ref>包括蒋勳等人也曾表示应使用「校园歌曲」这个名称来称呼这类歌曲。<ref name="曹郁美"></ref>在中国大陆早期即使用「校园歌曲」来称呼校园民歌<ref name="1981上海">{{youtube|f4mLO2VsTrA|《上海电视台》:1981年上海电视台春节电视点播大联欢}}</ref>,有时则可以见到交替使用「校园歌曲」与「校园民歌」的情况。<ref name="潘安邦">{{youtube|OlQhlOnTB2I|【人间心灯】 周兴立 -- 词曲创作 校园民歌先锋 Hsinglih Chou with Pan An Pang}}</ref>
== 校园民歌的派别 ==
===「中国现代民歌」与「淡江、《夏潮》路线」 ===
杨祖珺曾在其著作《玫瑰盛开 杨祖珺十五年来时路》中表示,由于余光中心态上残存老一代的心结,李双泽等人才开始有意识的反省年轻一代的处境,她将李双泽创作〈美丽岛〉、〈少年中国〉的年份视为「唱自己的歌」运动元年,并不承认杨弦与余光中那一支的历史地位。论者认为杨祖珺的想法与1977年展开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与左翼人士的对立有关。由于主张民歌的左派精神,《夏潮》的王津平、蒋勳等人并不认同新格唱片、海山唱片将校园民歌商业化的发展。<ref> {{Cite thesis |degree=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title= 一九七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的发展与变迁|url= 1|author= 陈嘉文|year= 2005 |accessdate= 2019-12-22}} </ref>
===「新格派」与「海山派」===
在商业化的校园民歌中,由于比赛背后有不同唱片公司,又有「新格派」与「海山派」的区别。就「海山派」「民谣风」的代表人物叶佳修的看法,金韵奖比较华丽,走俊男美女、精緻包装路线;民谣风则是比较特殊的团体,参与者比较自然、比较接地气,不拘于形式。<ref>{{cite news |url = https://tw.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daily/20150706/36644759/|title = 叶佳修故乡入歌 华语写情|work=苹果日报|last =|date = 2015-07-06 |accessdate = 2019-12-22 }}</ref>两家唱片公司的背景具体的差别在于,新格唱片是日系电器业者新力牌为投入音乐市场而新成立的副品牌,海山唱片则是翻录黄梅调电影歌曲製造黑胶唱片起家的本土唱片公司,自1960年代开始拓展东南亚市场并网罗作曲及作词家,曾创造出〈苦酒满杯〉等大量经典畅销国语流行歌曲。<ref name="曹郁美 电器"></ref><ref name="熊儒贤">{{Cite news|url=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68/article/4267|author=熊儒贤|title=桂林琤琤──从三袋塑胶粒创办「海山」唱片|newspaper=独立评论@天下|accessdate=2017-02-23|date=2016-05-14}}</ref><ref name="张梦瑞">{{cite journal|author=张梦瑞|journal=《台湾光华杂志》|title=我对你怀念特别多 ──海山唱片浮沉录 |url=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1815b4b9-162a-4c33-aec9-c9d5fa701f15&CatId=1|accessdate=2019-02-10|date=2005年11月}}</ref> 「金韵奖」製作人[[姚厚笙]]有製作过流行歌曲的资历;「民谣风」比赛及合辑的製作人林伯宜却是台大化工系毕业刚退伍的唱片界新人,大学期间曾担任救国团队辅<ref name="林伯宜">{{Cite web|url= http://blog.udn.com/kurich/2068092 |title= 民歌偶然35年--重聚 |date=2008-07-22|accessdate=2019-12-23}}</ref>。
姚厚笙鼓励[[李泰祥]]以西洋音乐的曲调与演奏方法在新格唱片推出《乡土.民谣》系列演奏专辑,带领李泰祥进入主流唱片市场;他也启用如[[陈扬]]、[[张弘毅]]、[[马水龙]]等有古典音乐背景的年轻人做幕后製作。<ref>{{cite news |url = https://video.udn.com/news/313546 |title = 民歌40/姚厚笙催生「金韵奖」 开创流行乐新市场 |work=联合影音|last =|date = 2015-05-07|accessdate = 2019-12-24}}</ref>海山唱片民谣风合辑以外的民歌唱片则是由[[锺光荣]]和[[桂鸣玉]]製作,製作的风格和民谣风比赛合辑有所差异。海山唱片延续歌曲结合电影的旧有模式推出具有校园风的电影歌曲,如〈梦的衣裳〉、〈聚散两依依〉等[[琼瑶]]电影歌曲,许多是来自[[左宏元]]等资深流行歌曲创作者的作品,海山派创作歌手叶佳修也参与过《又见春天》等电影歌曲的创作。
「民谣风」比赛出身的民歌手如蔡琴、叶佳修与「新格派」民歌手会一起到大专院校演唱,但「新格派」有人数上的优势,使得蔡琴时常感到格格不入。<ref>{{cite news |url = https://tw.news.yahoo.com/蔡琴谈民歌40-揭新格派海山派秘辛-012904749.html|title = 蔡琴谈民歌40 揭新格派海山派秘辛|work=中央社|date = 2015-5-27 |accessdate = 2019-12-22 }}</ref> 海山唱片流行歌手出身的民歌曲风歌手,如潘安邦,与「新格派」民歌手更是互不相熟。<ref>{{cite news |url = https://tw.news.yahoo.com/民歌分派别-30年歌手走了5人-213000854.html|title = 民歌分派别 30年歌手走了5人|work=中时电子报|last = 吴礼强|date = 2013-2-5 |accessdate = 2019-12-22 }}</ref>
== 特色与风格 ==
===特质===
民歌的特质是歌词通俗而真挚,曲调优美而朴质、节奏明朗而生动,结构简短而自然,使人听了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歌谣具深刻思想内容,反映社会的光明面及纯正价值观。
===精神===
民歌能够表现出一个国家民族命运和遭遇,甚至藉著民谣,可加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其功效无可限量台湾民歌,充分表现出先民的奋斗、进取、乐观开朗的精神。
===题材===
在台湾各地流传的民歌,包罗万象,例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道德教化、农耕渔牧、家庭伦理、男女情爱 ( 例如由[[芝麻龙眼]]所演唱的动不动就说爱我一曲 ) ……等,都是民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
===文化资产===
民歌是人民的心灵寄託。 由一个民族的民歌,可以了解该民族文化内涵,及该民族的心声。
民歌运动早期歌咏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词朴素,并有浓厚的中国风和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气味,包括中国景物怀咏、古典文学意识等等。
初期有[[洪小乔]]、[[李双泽]]、[[叶佳修]]、[[苏来]]、[[李建复]]、黄大城、[[刘蓝溪]]、[[邰肇玫]]、[[包美圣]]、[[施碧梧]]、[[金智娟]]、[[齐豫]]、[[陈明韶]]、[[赵树海]]等歌手及后期的、[[潘越云]]、[[郑怡]]、[[芝麻龙眼]]、[[郑丽丝]]、[[费玉清]]、[[潘安邦]]、[[刘文正]]、[[林佳蓉 (台湾)]]、[[黄韵玲]]、[[许景淳]]、[[施孝荣]]、[[王梦麟]]、[[银霞]]、[[王海玲]]、[[木吉他合唱团]]、[[南方二重唱]]等。
作曲作词者则有[[靳铁章]]、毕心一、毕奂一、林建助、[[周兴立]]、许翰君、陈云山、黄大城、王新莲、吴楚楚等民歌主力。
1970年代后期,台湾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人心鼓动,在[[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跃进,与初期的淳朴无瑕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此时大量的歌词是知名作家的诗作,如[[三毛 (作家)|三毛]]、余光中、[[席慕容]] 、[[蒋勳]]等人的作品,而随著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李寿全]]的作品的流传,民歌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语言===
多数校园民歌使用[[现代标准汉语|国语]]歌词。[[台语]]歌曲较为知名的有收录在新格唱片《金韵奖纪念专辑》中由[[简上仁]]创作并演唱的〈正月调〉,以及木吉他合唱团专辑中的〈拼宵夜〉。海山唱片民谣风系列中,《民谣风》专辑收录有简上仁创作的〈故乡恋歌〉,由广播人[[李季准]]演唱。[[林诗达]]个人专辑中收录有两首由[[李临秋]]作词、林诗达作曲的台语歌曲,[[叶佳修]]第二张专辑中也有一首台语创作歌曲。
== 后续与传承 ==
台湾民歌运动转变的原因可分列如下:
[[File:陈昇.jpg|thumb|left|[[陈昇]]]]
;社会商业化、现代化的进展
此趋势使「校园民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开始改变,唱片业者以获利为导向,美欧影音产品大举进入台湾,「校园民歌」单薄的技术水平和朴素的形式变得难以与时代和市场趋势相搭配,各唱片公司以大资本的商业行销手法包装流行歌手倾销市场。商业化趋势也使大学校园早期的社会文艺孤岛地位被分割瓦解,所谓「校园」民歌的最后基地--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也不复存在,甚至台湾本土化运动也无法接收「校园民歌」退潮后的校园市场,而必须从新兴的小众场域(pub、社运活动、地方政府举办的音乐节活动等)出发,抵抗商业化与市场或的衝击。1982年金韵奖停办,海山唱片结束营业,预示了校园民歌运动没落的命运。1990年代以后,以[[林强]]、[[陈明章]]、[[陈昇]]等人为代表的台湾新歌谣曾一度在市场佔有一席之地。但未久即被高度商业化的日本偶像生产模式潮流所淹没。
;民歌作者与演唱者的星散与精神传承
基于前述政治、社会原因与个人的生涯规划,校园民歌运动的主要人物、歌手毕业后出国深造、服兵役造成了人才断层,音乐风格后继无人。若干知名民歌手如[[侯德健]]、齐豫、罗大佑等转赴[[香港]]与[[大陆]]发展,少数歌手与作者投入新的商业化音乐和综艺事业,担任主持、选秀评审(如[[黄韵玲]])的工作。多数人则完全终止创作和演出,转入广播界(如[[郑怡]]、[[芝麻龙眼]]中的芝麻[[陈艾玲]])、宗教媒体(如[[殷正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销声匿迹,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的时代遂全面结束。时至今日,「校园民歌」成为台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出生人士怀旧的象徵,并留存于[[KTV]]与怀旧的音像製品市场中。
不同于台湾因环境氛围改变,产生新的音乐潮流,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华人聚居地,台湾的「校园民歌」仍受到广泛欢迎。受到台湾校园民歌的影响,新加坡在1982年左右也兴起创作「新谣」的风潮。<ref>{{cite news |url = http://www.yan.sg/xinyaobaishenglou/|title = 新加坡民谣”新谣“:那些年,我们唱着的歌|work=新加坡眼|date = 2014-07-07 |accessdate = 2019-01-06 }}</ref>「校园民歌」与部份演唱者于1980年代中后加入中国大陆市场,对其华语歌曲的发展也留下深刻影响。如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作家)|三毛]]写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亦掀起了对[[台湾]]的「校园民歌热」,同时也带动香港「城市民歌」的兴起,成为了[[粤语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支派。除此之外,[[中视]]2009年八点档连续剧[[光阴的故事]]、[[闪亮的日子]]裡亦使用校园民歌作为配乐。
2015年适逢台湾民歌四十年,李建复担任「民歌40」演唱会的召集人、导演马宜中、「惊喜合唱」以民歌为主题选择在见证台湾成长交通史的[[板桥车站 (台湾)|板桥车站]]再次快闪演出,除了在现场令许多游客叫好,同时在网路上也引起广大迴响。影片在[[YouTube]]网路影片平台播放点阅至今已达700万人次。<ref>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1194&type=Blog&p=1 「民歌四十」快闪幕后》我们的十九岁与那条「日光大道」. 商业週刊</ref>
民歌是台湾当时文化界的知识份子和音乐前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质朴优美的台湾民歌,是时代背景的影子,反映出台湾人开拓生活天地的奋斗史,它潜藏著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它是民俗文学之瑰宝,保存民间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与台湾永恆的文化资产。台湾民歌其词意贴切,旋律又优美动人,人人应予维护并加以发扬,我们应保持先民所传下来良好的艺术文化,多从事思维和创造活动,使民间的艺术创造力重现生机;并珍惜传统的艺术文化。
== 分类例举 ==
[[File:Tsai Chin.jpg|upright|thumb|right|蔡琴]]
[[File:Michelle Pan 20101127.jpg|upright|thumb|[[潘越云]]]]
历史上台湾「校园民歌」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怀古与历史'''
龙的传人(李建复演唱)、唐山子民(黄大城演唱)、中华之爱(施孝荣演唱)、古月照今晨([[文章]]演唱)、易水寒(施孝荣演唱)、古国今昔(王梦麟演唱)、侠客(施孝荣演唱)、我心似清泉(王海玲演唱)、送你一把泥土(费玉清演唱)、梦驼铃(费玉清演唱)、变色的长城(费玉清演唱)、中华民国颂(费玉清演唱)、赤壁赋(施孝荣演唱,[[陈云山]]词)
* '''乡愁'''
乡愁四韵(余光中作品)、归去来兮(侯德建作品,李建复演唱)、归人沙城(施孝荣演唱)、出塞曲([[蔡琴]]演唱)、芦歌(李建复演唱)
* '''中国诗词(含新诗)'''
钗头凤(包美圣演唱,宋[[陆游]]词)、[[雨霖铃]](包美圣演唱,宋朝[[柳永]]词)、秘摩崖月夜(包美圣演唱,[[胡适]]新诗)、雪花的快乐(王海玲演唱,[[徐志摩]]新诗)、再别康桥(范广惠演唱,[[徐志摩]]新诗)、浮生千山路(潘越云演唱,[[陈幸蕙]]集诗词)、歌(罗大佑演唱,[[徐志摩]]译自英国女诗人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短诗)。
* '''文化经验'''
庙会(王梦麟演唱)、月琴(郑怡演唱)、今山古道(黄大城演唱)、乡间小路(齐豫演唱)、晚霞满渔船(胡立武演唱)、夏之旅(蔡幸娟演唱)
* '''台湾常民生活'''
雨中即景(赵树海、王梦麟、黄大城演唱)、酒干倘卖无([[苏芮]]演唱)、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演唱)、乡居记趣(叶佳修演唱)、正月调([[简上仁]]演唱)、拼宵夜([[木吉他合唱团]]演唱)
* '''流浪、告别与回归'''
橄榄树(李泰祥作品,齐豫演唱)、浮云游子(陈明韶演唱)、旷野寄情(李建复演唱)、就要挥别(杨芳仪、徐晓菁演唱)、匆匆的走、露莎兰([[苏格兰]]民谣,[[杨芳仪]]演唱)、告别忧伤([[蔡蓝钦]]演唱)、戏雪(张艾嘉演唱)、爱之旅(洪小乔演唱)
* '''遗忘'''
被遗忘的时光(蔡琴演唱,被用为香港电影[[无间道]]主题曲)、微风往事(郑怡演唱)、忘川(李建复演唱)、让我们看云去(陈明韶演唱)
* '''童年童稚'''
往事(陈秋霞作品、[[陈秋霞]]演唱)、捉泥鳅(侯德建作品、[[侯德建]]演唱)、童年(罗大佑作品、[[张艾嘉]]演唱)、老师斯卡也答(杨芳仪演唱)、光阴的故事(罗大佑作品、张艾嘉演唱)
* '''自然咏歎与怀想'''
兰花草(银霞演唱)、渔唱(黄大城演唱)、秋蝉(杨芳仪、徐晓菁演唱)、海裡来的沙(芝麻龙眼演唱) 、小贝壳(邰肇玫演唱)、小草(王梦麟演唱)、听泉(杨芳仪、徐晓菁合唱)、守住这一片阳光([[林佳蓉]]、[[许淑绢]]演唱)、七月凉山、露莎兰([[苏格兰]]民谣,[[杨芳仪]]、[[徐晓菁]]演唱)、蜗牛与黄鹂鸟(银霞演唱)、夕阳伴我归([[陈淑桦]]演唱)、微光中的歌吟(郑怡演唱)
* '''爱情'''
你那好冷的小手(银霞演唱)、小秘密(银霞演唱)、风告诉我(陈明韶演唱)、如果(施碧梧、邰肇玫演唱)、动不动就说爱我 (芝麻龙眼演唱)、神话([[罗吉镇]]、[[李碧华]]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木棉道(王梦麟演唱)、拜访春天(施孝荣演唱)、小茉莉(包美圣演唱)、忘了我是谁(王海玲演唱)、阿美阿美(王梦麟演唱)、离开你走近你(王梦麟演唱)、风中的早晨([[王新莲马宜中]]演唱)、生命中的阳光([[木吉他合唱团]])、欢颜、走在雨中(齐豫演唱)、阳光和小雨(潘安邦演唱)、[[守著阳光守著你]]、天天天蓝(潘越云演唱)、读你、恰似你的温柔(蔡琴演唱)、野百合也有春天(潘越云演唱)、梦的衣裳([[李碧华 (歌手)|李碧华]]演唱)、请拥抱我([[郑人文]]演唱)、第一支舞、我深爱过([[周秉钧]]、[[杨海薇]]演唱)、[[夜玫瑰]]([[以色列]]民谣,杨芳仪、徐晓菁演唱)、想你(芝麻龙眼演唱)、春风. 我依然恋你如昔(王瑞瑜演唱)、散场电影 (木吉他合唱团演唱)
* '''友情、亲情、[[救国团]]团康歌曲'''
看我听我(包美圣演唱)、歌声满行囊(杨芳仪、徐晓菁演唱)、让我们看云去(陈明韶演唱)、神采飞扬(涂佩岑、詹育章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走向我走向你(包美圣演唱)、那一盆火(包美圣演唱)、欢乐假期(王梦麟演唱)、爱的真谛、踏著夕阳归去(叶家修原唱)
* '''励志、和平'''
小草(王梦麟演唱)、梦田([[齐豫]]、[[潘越云]]演唱)、祈祷([[翁倩玉]]演唱)
== 相关学术研究与史料举隅 ==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只收入专书,书籍篇章及期刊论文不收入)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 刘玉林主编,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节目纪念册。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 陶晓清统筹, 杨嘉主编,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专书。台北:大块文化。
* 蔡明振,2004,「时代乐府」:民国六○年代(七○年代)校园民歌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刘季云,1996,论校园民歌之发展:从民歌运动到文化工业。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 马世芳主编,1995,永远的未央歌:现代民歌/校园歌曲20年纪念册,陶晓清总监。台北:滚石文化。
* 苗延威,1991,乡愁四韵:中国现代民歌运动之社会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余光中诗、杨弦曲,1975,中国现代民歌集。台北:洪建全文教基金会。
* 张钊维,1992,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发展史。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 张钊维,1994,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北:时报文化。
* 张钊维,2003,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台北:滚石文化。
== 相关条目 ==
*[[新民歌运动]]
*[[台湾民谣]]
*[[中国民歌]]
*[[乡村音乐]]
== 外部连结 ==
* [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cultural_studies/migration.htm 余光中与校园民歌]
* [http://www.iwant-folk.com/folkvocalist.html 校园民歌总表整理]
* [http://tx.liberal.ntu.edu.tw/FB/Musical_Poetry/OurSongs.htm 「我们的歌」简介]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423030415/http://www.tonight.tv/modules/news/ (民歌小站)民歌资讯网]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01110241/http://www.tonight.tv/modules/weblog/details.php?blog_id=170 (民歌小站)陈明章与台湾新民歌运动的可能]
* [https://www.facebook.com/musicmandomisodo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由陶晓清及多位知名的音乐人组成),一般认知是推动校园民歌的主流组织]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Unforgettable_Campus_Song/ 「难以遗忘的校园民歌」雅虎奇摩家族:台湾地区成立极早、资讯丰富且家族人数众多具代表性的校园民歌家族]{{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Category:台湾音乐史]]
[[Category:台湾民谣]]
[[Category:台湾音乐风格]]
|name =校园民歌
|color =white
|bgcolor =brown
|country = {{ROC-TW}}
|stylistic_origins =[[中国民歌|中国民谣]]、[[台湾民谣]]、[[古典音乐]]、[[新诗|现代诗]]、[[乡村音乐]]、苏格兰民谣
|cultural_origins =起源于1970年代初期台湾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于1990年初划下句点。
|instruments =[[吉他]] - [[钢琴]] - [[钢弦吉他]] - [[口琴]] - [[鼓]] - [[小提琴]]
|popularity =1970年代至今。在[[台湾]]、[[中国大陆]]、[[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华人聚居地。
|derivatives =[[粤语流行音乐|城市民歌]]、[[华语流行音乐]]、[[圣诗|福音诗歌]]
|subgenrelist =
|subgenres = [[粤语流行音乐|城市民歌]]
|fusiongenres =
|other_topics =
}}
'''校园民歌''',是[[台湾]]在1970年代发展出来的[[流行音乐]]风格。1970年代之前,[[西洋]][[流行音乐]]为台湾青年人喜爱的音乐主流。但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森|-{zh-cn:尼克松; zh-tw:尼克森; zh-hk:尼克逊}-]]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及1978年[[中美关係|中美断交]]后,激发了国内青年人面对自我文化觉醒,因而触发台湾青年学子不再高唱西洋音乐,转向「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并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号,被称为「'''民歌运动'''」,在艺文界的参与以及电器业者和大众传播媒体的推广下,造就了校园民歌的诞生。
校园民歌为[[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在1980至90年代起飞奠定了基础,其参与者有不少在日后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要角。
== 起源与发展 ==
===民歌採集运动===
1940年代,音乐人[[许石]]开始进行民歌採集的工作。<ref name="陈峙维">{{cite news |language = zh-tw |author = 陈峙维 |coauthors = |url =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829/679908/ |title = 被中国管理员绑架的「维基百科」 |publisher = 苹果日报 |pages = |date = 2015-08-29 |accessdate = 2015-09-03}}</ref>学术界的「民歌採集运动」始于1964年,由[[许常惠]]与[[史惟亮]]共同倡导。他们对台湾全省的田野民俗音乐(包括[[原住民]]音乐及[[汉民族]]传统音乐)作了全面性的调查、採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蒐集近三千首台湾山地与平地原住民歌谣。此活动发掘了多位民间艺人,包括演唱民歌的[[陈达 (歌手)|陈达]]。<ref>{{Cite web|url=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6&c=&t=1|title=台湾音乐群像──许常惠|accessdate=2019-04-11}}</ref>。
1968年台东[[救国团]]成立「[[知本]]野营队」,营队老师到各部落採谱填上中文词作为团康歌。这些来自原住民部落的歌曲,透过救国团活动逐渐风靡全台。<ref name="episode3">{{youtube|Xa_yzsEVehY|吹过岛屿的歌《第六集》唱过的岁月-山地工作队.救国团.民歌}}</ref>
===词曲创作风气===
1971年由[[洪小乔]]主持的音乐节目《[[金曲奖 (电视节目)|金曲奖]]》(由[[今是有限公司]]与[[歌林公司]]音乐出版部合作製播,由[[中国电视公司]]播出),开始在大众传播媒体上鼓励优良歌曲创作。其源起在于当时台湾的电器业品牌的较劲,其中较为弱势的[[歌林]]电器有意多角化经营,于是成立了唱片部门,欲由音乐事业带动其家电事业,当时中视製作人顾英德会同东方广告递了一个电视歌唱节目企画案给[[歌林唱片]],于是开启了「金曲奖」节目。<ref name="曹郁美 电器">{{Cite news|url=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43083|title=【我的青春我的歌】 金曲.小乔.家电业|last=曹郁美|first=|date=2016-08-01|work=|newspaper=人间福报|accessdate=2019-12-22}}</ref>
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初期,在学校社团及救国团营队活动中,已可见到学生创作歌曲的先例,比如〈[[萍聚]]〉据称创作于1967年;由当时就读[[台大]]中文系的[[吴统雄]]和山野服务的朋友们共同创作的〈[[偶然 (校园民歌)|偶然]]〉据称创作于1973年<ref>{{Cite web|url=http://tx.liberal.ntu.edu.tw/TxMusic/Musical_Poetry/fortuitous-case.htm|title=「偶然」正名事件|accessdate=2019-04-11}}</ref> <ref name="曹郁美 偶然”>{{Cite news|url=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59393 |title= 【我的青春我的歌】吴统雄与他的〈偶然〉 |last=曹郁美|first=|date=2019-08-08|work=|newspaper=人间福报|accessdate=2019-12-24}}</ref>;这一类小歌的作者又包括有创作〈盼〉的[[周兴立]],其创作据称始于1972年,当时他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学生。<ref>{{Cite web|url=https://blog.xuite.net/ericlth5/twblog/184785004|title=周兴立─在民歌以前就开始创作的人|accessdate=2019-04-11}}</ref>这些学生创作歌曲连同各地民谣被编成方便携带的小歌本,使用于学生的团康活动,在民歌运动开展之前已经在校园中传唱。<ref>{{Cite web|url=https://blog.xuite.net/ericlth5/twblog/184784987|title=团康─在民歌以前唱的歌|accessdate=2019-04-11}}</ref>另外,透过学校社团及传播媒体发表歌曲的例子还有当时就读[[东吴大学]]政治系的[[叶佳修]]在1974年写下的处女作〈流浪者的独白〉,透过吉他社联谊的场合被广播人凌晨听到后引介到「平安夜」广播节目发表。<ref>{{Cite journal|title=流浪者的独白 叶佳修让爱重现|author=郭丽娟|url=http://www.tri.org.tw/per/62/P50.pdf|journal=源|issue=62|doi=|others=|year=2007|volume=|page=50-59|pmid=}}</ref>这些早期校园创作歌曲在日后校园民歌兴起及商业化的潮流中陆续被灌录成唱片。
===「现代民歌」与「淡江事件」===
[[File:Prof Yu Kwang Chung.jpg|thumb|left|作家[[余光中]]]]
[[File:Chiang Hsun.jpg|thumb|upright|[[蒋勳]]]]
[[File:Tao Hsiao-ching in 2015 TIBE.JPG|upright|thumb|广播主持人[[陶晓清]]]]
[[File:胡德夫接受凤凰URadio专访.jpeg|upright|thumb|[[胡德夫]]]]
1974年,当时就读[[台大]]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杨弦]]在[[胡德夫 (歌手)|胡德夫]]的演唱会上发表以-{[[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等[[现代诗]]谱曲的作品,获得余光中的欣赏与鼓励。1975年,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发表八首谱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的诗作创作曲,并且由[[洪建全]]基金会策画出版了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被视为是台湾现代民歌发展的开始。洪建全基金会是由电器业者台湾[[松下电器|松下]]以创办人洪建全为名而成立的,继歌林电器之后电器业者持续发挥对音乐艺文界的影响力。<ref name="曹郁美 电器"></ref>
1976年,在[[淡江大学]]的一场民歌演唱会上,淡江大学数学系肄业的[[李双泽]]在台上抛掉可乐瓶(但当时的主持人[[陶晓清]]表示当晚李双泽并没有抛掉可乐瓶,「那只是后人增添的神话」),拿起吉他开始唱起台湾民谣〈补破网〉和爱国歌曲〈[[国父纪念歌]]〉,史称「淡江事件」,随后李双泽改写[[陈秀喜]]诗作创作了〈[[美丽岛 (歌曲)|美丽岛]]〉、改写了[[蒋勳]]诗作创作了〈少年中国〉等歌曲,揭开「民歌运动」的序幕。淡江大学的民歌运动推动者如李双泽与[[杨祖珺]]等人,也受到当时在淡江大学授课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运动的老师[[王津平]]的影响;王津平也是《[[夏潮联合会|夏潮]]》等杂志的编辑者。<ref> {{cite news |url =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1111/1576909.htm |title = 用歌声纪念温暖的「王老师」 催生校园民歌的王津平告别社运传奇一生 |work=中国时报 |author = 洪珮瑄 |date = 2019-11-11 |accessdate = 2019-11-22 }}</ref>有别于杨弦与余光中的「中国现代民歌路线」,这一派被称为「淡江夏潮路线」,具有[[左翼]]的意识。<ref> {{Cite book | author = 张钊维 | title = 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 | location = 台湾 | publisher = 滚石文化 | date = 2003-10-23 | pages = 65 | ISBN = 9867718062 }} </ref>
广播人[[陶晓清]]开放自己的节目,让年轻的音乐创作者有一个发表的平台。1977年,陶晓清邀请[[朱介英]]、吴统雄、[[吴楚楚]]、杨祖珺、[[韩正皓]]、[[胡德夫]]、[[陈屏]]、杨弦等八位民歌手灌录了唱片《我们的歌》,大大带动了校园民歌风潮。陶晓清因此也被视为台湾民歌发展的重要推手。
===民歌创作比赛与商业化的校园民歌===
1977年,来自日本的电器业者[[新力]]牌用「[[滚石唱片|新格唱片]]」作为副品牌投入音乐市场,推出「[[金韵奖]]」<ref name="曹郁美 电器"></ref>,1978年[[海山唱片]]创办「民谣风」;这两项民歌创作比赛以及比赛合辑的出版,将民歌带向商业化。很多民歌时期著名的歌手与创作者都经历过上述的比赛:由「金韵奖」比赛出身的民歌手有[[陈明韶]]、[[包美圣]]、[[黄大城]]、[[李建复]]、[[王海玲 (歌手)|王海玲]]等人;[[叶佳修]]、[[蔡琴]]是「民谣风」的代表人物;[[齐豫]]、[[苏来]]则是跨越两个阵营。[[王梦麟]]、杨祖珺、[[赵树海]]等人也搭上这一波比赛出辑的风潮,进入唱片市场。[[银霞]]、[[潘安邦]]、[[陈淑桦]]、[[刘蓝溪]]等具清新风格的流行歌手也以民歌曲风推出专辑。<ref> {{cite news |url = https://tw.news.yahoo.com/%E6%B0%91%E6%AD%8C%E5%88%86%E6%B4%BE%E5%88%A5-30%E5%B9%B4%E6%AD%8C%E6%89%8B%E8%B5%B0%E4%BA%865%E4%BA%BA-213000854.html |title = 民歌分派别 30年歌手走了5人 |work=中时电子报 |author = 吴礼强 |date = 2013-02-05 |accessdate = 2019-11-24 }}</ref>
这一时期其他唱片公司也陆续加入,如环球唱片在1979年推出《现代歌谣》合辑,[[四海唱片]]于1980年推出「新民风」系列并且帮「天水乐集」发行唱片,[[乡城唱片]]在1980年推出《乡城组曲》,歌林唱片在1981年推出《新金曲奖》合辑,[[亚洲唱片]]1984年在高雄举办「第一届高雄新人奖创作歌谣比赛」并推出合辑。于1980年创立的[[滚石唱片]],推出[[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邰肇玫]]等人的民歌专辑,后来在1982年发行[[罗大佑]]的《之乎者也》专辑,开启了国语流行歌曲的新时代。滚石唱片的吴楚楚与[[彭国华]]后来组成了[[飞碟唱片]],推动了民歌之后新一波的国语流行音乐。
儘管国语流行歌曲变化更迭,1984年开始的《[[大学城 (电视节目)|大学城]]》(由[[天鼎传播公司]]製播,由[[台湾电视公司]]播出)[[大学城全国大专创作歌谣大赛|全国大专创作歌谣大赛]],直到1993年共举办了十届,延续了校园民歌的风潮。「大学城」出身的歌手有[[张清芳]]、[[江明学]]等人。此外还有[[民歌餐厅]]举办的比赛如[[木船民谣歌唱大赛]],电视歌唱比赛节目如[[五灯奖]]、[[六灯奖]],持续为喜欢唱歌创作的青年提供舞台。
商业化校园民歌前期的代表作品是〈[[龙的传人]]〉,作者为[[侯德健]],首唱者为[[李建复]]。后期的代表作品是〈[[动不动就说爱我]]〉作者为[[林秋离]]和[[熊美玲]],演唱者为[[芝麻龙眼]]。
== 民歌的定义与争议 ==
=== 学术界与现代民歌的论战 ===
「民歌」的定义及正名自杨弦《中国现代民歌集》面市已来即引发「严肃音乐论述」以及「现代民歌」的两派论战。<ref name = "source">{{Cite journal|title=民歌风华专栏|author=郭丽娟|url=http://www.tri.org.tw/per/57/57-58.pdf|journal=源|issue=57|doi=|others=|year=2006|volume=|page=57-58|pmid=}}</ref>比如当时在《中央日报》就曾有标题为〈『民歌』」不是这样〉的短文,批评《中国现代民歌集》裡的九首歌曲被称作民歌是「名不符实」。许常惠也曾在1978年具体提出对「民歌」的严谨定义:
*民歌不是个人,是大众一起创造的。
*民歌因不同的地方与时间,而其演唱方式与歌词会有改变。
*它的传授方式是口头的。
*它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验。<ref name="曹郁美">{{Cite news|url=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45427|title=【我的青春我的歌 】民歌不是这样?|last=曹郁美|first=|date=|work=|newspaper=人间福报|accessdate=2016-8-29|language=zh-TW}}</ref>
=== 民歌定义的分歧 ===
除却上述学术界的异议,已知在参与「民歌」的演唱者及创作者中,对于民歌的定义至少有三种说法:
*日常生活之歌。提出者包括:余光中、陶晓清、潘安邦等。
*与诗文化结合的歌。提出者包括:杨弦、洪小乔等。
*与群众结合的行动之歌。代表人物包括:杨祖珺、胡德夫。<ref> {{Cite book | author = 石计生 | title = 时代盛行曲:纪露霞与台湾歌谣年代 | location = 台湾 | publisher = 唐山出版社 | date = 2014-05 | pages = 65 | ISBN = 9789863070108 }} </ref>
=== 「校园歌曲」、「校园小品」 ===
有部分民歌创作者不认同「民歌」这个名称。比如[[邱宪荣|邱晨]]认为:「『我们来创造民歌』是某主持人、某诗人刻意诠释的音乐史。真正的『民歌』须经过时代的考验,所以那些歌充其量只能被称作『校园小品』。」<ref name = "吴孟芳">{{cite news |last = 吴孟芳 |url = |title = 就在今夜 又见邱晨 |work = 新台湾新闻週刊 |date = 2000-11-17 |accessdate = }}</ref>包括蒋勳等人也曾表示应使用「校园歌曲」这个名称来称呼这类歌曲。<ref name="曹郁美"></ref>在中国大陆早期即使用「校园歌曲」来称呼校园民歌<ref name="1981上海">{{youtube|f4mLO2VsTrA|《上海电视台》:1981年上海电视台春节电视点播大联欢}}</ref>,有时则可以见到交替使用「校园歌曲」与「校园民歌」的情况。<ref name="潘安邦">{{youtube|OlQhlOnTB2I|【人间心灯】 周兴立 -- 词曲创作 校园民歌先锋 Hsinglih Chou with Pan An Pang}}</ref>
== 校园民歌的派别 ==
===「中国现代民歌」与「淡江、《夏潮》路线」 ===
杨祖珺曾在其著作《玫瑰盛开 杨祖珺十五年来时路》中表示,由于余光中心态上残存老一代的心结,李双泽等人才开始有意识的反省年轻一代的处境,她将李双泽创作〈美丽岛〉、〈少年中国〉的年份视为「唱自己的歌」运动元年,并不承认杨弦与余光中那一支的历史地位。论者认为杨祖珺的想法与1977年展开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与左翼人士的对立有关。由于主张民歌的左派精神,《夏潮》的王津平、蒋勳等人并不认同新格唱片、海山唱片将校园民歌商业化的发展。<ref> {{Cite thesis |degree=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title= 一九七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的发展与变迁|url= 1|author= 陈嘉文|year= 2005 |accessdate= 2019-12-22}} </ref>
===「新格派」与「海山派」===
在商业化的校园民歌中,由于比赛背后有不同唱片公司,又有「新格派」与「海山派」的区别。就「海山派」「民谣风」的代表人物叶佳修的看法,金韵奖比较华丽,走俊男美女、精緻包装路线;民谣风则是比较特殊的团体,参与者比较自然、比较接地气,不拘于形式。<ref>{{cite news |url = https://tw.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daily/20150706/36644759/|title = 叶佳修故乡入歌 华语写情|work=苹果日报|last =|date = 2015-07-06 |accessdate = 2019-12-22 }}</ref>两家唱片公司的背景具体的差别在于,新格唱片是日系电器业者新力牌为投入音乐市场而新成立的副品牌,海山唱片则是翻录黄梅调电影歌曲製造黑胶唱片起家的本土唱片公司,自1960年代开始拓展东南亚市场并网罗作曲及作词家,曾创造出〈苦酒满杯〉等大量经典畅销国语流行歌曲。<ref name="曹郁美 电器"></ref><ref name="熊儒贤">{{Cite news|url=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68/article/4267|author=熊儒贤|title=桂林琤琤──从三袋塑胶粒创办「海山」唱片|newspaper=独立评论@天下|accessdate=2017-02-23|date=2016-05-14}}</ref><ref name="张梦瑞">{{cite journal|author=张梦瑞|journal=《台湾光华杂志》|title=我对你怀念特别多 ──海山唱片浮沉录 |url=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1815b4b9-162a-4c33-aec9-c9d5fa701f15&CatId=1|accessdate=2019-02-10|date=2005年11月}}</ref> 「金韵奖」製作人[[姚厚笙]]有製作过流行歌曲的资历;「民谣风」比赛及合辑的製作人林伯宜却是台大化工系毕业刚退伍的唱片界新人,大学期间曾担任救国团队辅<ref name="林伯宜">{{Cite web|url= http://blog.udn.com/kurich/2068092 |title= 民歌偶然35年--重聚 |date=2008-07-22|accessdate=2019-12-23}}</ref>。
姚厚笙鼓励[[李泰祥]]以西洋音乐的曲调与演奏方法在新格唱片推出《乡土.民谣》系列演奏专辑,带领李泰祥进入主流唱片市场;他也启用如[[陈扬]]、[[张弘毅]]、[[马水龙]]等有古典音乐背景的年轻人做幕后製作。<ref>{{cite news |url = https://video.udn.com/news/313546 |title = 民歌40/姚厚笙催生「金韵奖」 开创流行乐新市场 |work=联合影音|last =|date = 2015-05-07|accessdate = 2019-12-24}}</ref>海山唱片民谣风合辑以外的民歌唱片则是由[[锺光荣]]和[[桂鸣玉]]製作,製作的风格和民谣风比赛合辑有所差异。海山唱片延续歌曲结合电影的旧有模式推出具有校园风的电影歌曲,如〈梦的衣裳〉、〈聚散两依依〉等[[琼瑶]]电影歌曲,许多是来自[[左宏元]]等资深流行歌曲创作者的作品,海山派创作歌手叶佳修也参与过《又见春天》等电影歌曲的创作。
「民谣风」比赛出身的民歌手如蔡琴、叶佳修与「新格派」民歌手会一起到大专院校演唱,但「新格派」有人数上的优势,使得蔡琴时常感到格格不入。<ref>{{cite news |url = https://tw.news.yahoo.com/蔡琴谈民歌40-揭新格派海山派秘辛-012904749.html|title = 蔡琴谈民歌40 揭新格派海山派秘辛|work=中央社|date = 2015-5-27 |accessdate = 2019-12-22 }}</ref> 海山唱片流行歌手出身的民歌曲风歌手,如潘安邦,与「新格派」民歌手更是互不相熟。<ref>{{cite news |url = https://tw.news.yahoo.com/民歌分派别-30年歌手走了5人-213000854.html|title = 民歌分派别 30年歌手走了5人|work=中时电子报|last = 吴礼强|date = 2013-2-5 |accessdate = 2019-12-22 }}</ref>
== 特色与风格 ==
===特质===
民歌的特质是歌词通俗而真挚,曲调优美而朴质、节奏明朗而生动,结构简短而自然,使人听了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歌谣具深刻思想内容,反映社会的光明面及纯正价值观。
===精神===
民歌能够表现出一个国家民族命运和遭遇,甚至藉著民谣,可加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其功效无可限量台湾民歌,充分表现出先民的奋斗、进取、乐观开朗的精神。
===题材===
在台湾各地流传的民歌,包罗万象,例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道德教化、农耕渔牧、家庭伦理、男女情爱 ( 例如由[[芝麻龙眼]]所演唱的动不动就说爱我一曲 ) ……等,都是民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
===文化资产===
民歌是人民的心灵寄託。 由一个民族的民歌,可以了解该民族文化内涵,及该民族的心声。
民歌运动早期歌咏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词朴素,并有浓厚的中国风和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气味,包括中国景物怀咏、古典文学意识等等。
初期有[[洪小乔]]、[[李双泽]]、[[叶佳修]]、[[苏来]]、[[李建复]]、黄大城、[[刘蓝溪]]、[[邰肇玫]]、[[包美圣]]、[[施碧梧]]、[[金智娟]]、[[齐豫]]、[[陈明韶]]、[[赵树海]]等歌手及后期的、[[潘越云]]、[[郑怡]]、[[芝麻龙眼]]、[[郑丽丝]]、[[费玉清]]、[[潘安邦]]、[[刘文正]]、[[林佳蓉 (台湾)]]、[[黄韵玲]]、[[许景淳]]、[[施孝荣]]、[[王梦麟]]、[[银霞]]、[[王海玲]]、[[木吉他合唱团]]、[[南方二重唱]]等。
作曲作词者则有[[靳铁章]]、毕心一、毕奂一、林建助、[[周兴立]]、许翰君、陈云山、黄大城、王新莲、吴楚楚等民歌主力。
1970年代后期,台湾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人心鼓动,在[[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跃进,与初期的淳朴无瑕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此时大量的歌词是知名作家的诗作,如[[三毛 (作家)|三毛]]、余光中、[[席慕容]] 、[[蒋勳]]等人的作品,而随著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李寿全]]的作品的流传,民歌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语言===
多数校园民歌使用[[现代标准汉语|国语]]歌词。[[台语]]歌曲较为知名的有收录在新格唱片《金韵奖纪念专辑》中由[[简上仁]]创作并演唱的〈正月调〉,以及木吉他合唱团专辑中的〈拼宵夜〉。海山唱片民谣风系列中,《民谣风》专辑收录有简上仁创作的〈故乡恋歌〉,由广播人[[李季准]]演唱。[[林诗达]]个人专辑中收录有两首由[[李临秋]]作词、林诗达作曲的台语歌曲,[[叶佳修]]第二张专辑中也有一首台语创作歌曲。
== 后续与传承 ==
台湾民歌运动转变的原因可分列如下:
[[File:陈昇.jpg|thumb|left|[[陈昇]]]]
;社会商业化、现代化的进展
此趋势使「校园民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开始改变,唱片业者以获利为导向,美欧影音产品大举进入台湾,「校园民歌」单薄的技术水平和朴素的形式变得难以与时代和市场趋势相搭配,各唱片公司以大资本的商业行销手法包装流行歌手倾销市场。商业化趋势也使大学校园早期的社会文艺孤岛地位被分割瓦解,所谓「校园」民歌的最后基地--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也不复存在,甚至台湾本土化运动也无法接收「校园民歌」退潮后的校园市场,而必须从新兴的小众场域(pub、社运活动、地方政府举办的音乐节活动等)出发,抵抗商业化与市场或的衝击。1982年金韵奖停办,海山唱片结束营业,预示了校园民歌运动没落的命运。1990年代以后,以[[林强]]、[[陈明章]]、[[陈昇]]等人为代表的台湾新歌谣曾一度在市场佔有一席之地。但未久即被高度商业化的日本偶像生产模式潮流所淹没。
;民歌作者与演唱者的星散与精神传承
基于前述政治、社会原因与个人的生涯规划,校园民歌运动的主要人物、歌手毕业后出国深造、服兵役造成了人才断层,音乐风格后继无人。若干知名民歌手如[[侯德健]]、齐豫、罗大佑等转赴[[香港]]与[[大陆]]发展,少数歌手与作者投入新的商业化音乐和综艺事业,担任主持、选秀评审(如[[黄韵玲]])的工作。多数人则完全终止创作和演出,转入广播界(如[[郑怡]]、[[芝麻龙眼]]中的芝麻[[陈艾玲]])、宗教媒体(如[[殷正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销声匿迹,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的时代遂全面结束。时至今日,「校园民歌」成为台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出生人士怀旧的象徵,并留存于[[KTV]]与怀旧的音像製品市场中。
不同于台湾因环境氛围改变,产生新的音乐潮流,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华人聚居地,台湾的「校园民歌」仍受到广泛欢迎。受到台湾校园民歌的影响,新加坡在1982年左右也兴起创作「新谣」的风潮。<ref>{{cite news |url = http://www.yan.sg/xinyaobaishenglou/|title = 新加坡民谣”新谣“:那些年,我们唱着的歌|work=新加坡眼|date = 2014-07-07 |accessdate = 2019-01-06 }}</ref>「校园民歌」与部份演唱者于1980年代中后加入中国大陆市场,对其华语歌曲的发展也留下深刻影响。如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作家)|三毛]]写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亦掀起了对[[台湾]]的「校园民歌热」,同时也带动香港「城市民歌」的兴起,成为了[[粤语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支派。除此之外,[[中视]]2009年八点档连续剧[[光阴的故事]]、[[闪亮的日子]]裡亦使用校园民歌作为配乐。
2015年适逢台湾民歌四十年,李建复担任「民歌40」演唱会的召集人、导演马宜中、「惊喜合唱」以民歌为主题选择在见证台湾成长交通史的[[板桥车站 (台湾)|板桥车站]]再次快闪演出,除了在现场令许多游客叫好,同时在网路上也引起广大迴响。影片在[[YouTube]]网路影片平台播放点阅至今已达700万人次。<ref>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1194&type=Blog&p=1 「民歌四十」快闪幕后》我们的十九岁与那条「日光大道」. 商业週刊</ref>
民歌是台湾当时文化界的知识份子和音乐前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质朴优美的台湾民歌,是时代背景的影子,反映出台湾人开拓生活天地的奋斗史,它潜藏著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它是民俗文学之瑰宝,保存民间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与台湾永恆的文化资产。台湾民歌其词意贴切,旋律又优美动人,人人应予维护并加以发扬,我们应保持先民所传下来良好的艺术文化,多从事思维和创造活动,使民间的艺术创造力重现生机;并珍惜传统的艺术文化。
== 分类例举 ==
[[File:Tsai Chin.jpg|upright|thumb|right|蔡琴]]
[[File:Michelle Pan 20101127.jpg|upright|thumb|[[潘越云]]]]
历史上台湾「校园民歌」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怀古与历史'''
龙的传人(李建复演唱)、唐山子民(黄大城演唱)、中华之爱(施孝荣演唱)、古月照今晨([[文章]]演唱)、易水寒(施孝荣演唱)、古国今昔(王梦麟演唱)、侠客(施孝荣演唱)、我心似清泉(王海玲演唱)、送你一把泥土(费玉清演唱)、梦驼铃(费玉清演唱)、变色的长城(费玉清演唱)、中华民国颂(费玉清演唱)、赤壁赋(施孝荣演唱,[[陈云山]]词)
* '''乡愁'''
乡愁四韵(余光中作品)、归去来兮(侯德建作品,李建复演唱)、归人沙城(施孝荣演唱)、出塞曲([[蔡琴]]演唱)、芦歌(李建复演唱)
* '''中国诗词(含新诗)'''
钗头凤(包美圣演唱,宋[[陆游]]词)、[[雨霖铃]](包美圣演唱,宋朝[[柳永]]词)、秘摩崖月夜(包美圣演唱,[[胡适]]新诗)、雪花的快乐(王海玲演唱,[[徐志摩]]新诗)、再别康桥(范广惠演唱,[[徐志摩]]新诗)、浮生千山路(潘越云演唱,[[陈幸蕙]]集诗词)、歌(罗大佑演唱,[[徐志摩]]译自英国女诗人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短诗)。
* '''文化经验'''
庙会(王梦麟演唱)、月琴(郑怡演唱)、今山古道(黄大城演唱)、乡间小路(齐豫演唱)、晚霞满渔船(胡立武演唱)、夏之旅(蔡幸娟演唱)
* '''台湾常民生活'''
雨中即景(赵树海、王梦麟、黄大城演唱)、酒干倘卖无([[苏芮]]演唱)、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演唱)、乡居记趣(叶佳修演唱)、正月调([[简上仁]]演唱)、拼宵夜([[木吉他合唱团]]演唱)
* '''流浪、告别与回归'''
橄榄树(李泰祥作品,齐豫演唱)、浮云游子(陈明韶演唱)、旷野寄情(李建复演唱)、就要挥别(杨芳仪、徐晓菁演唱)、匆匆的走、露莎兰([[苏格兰]]民谣,[[杨芳仪]]演唱)、告别忧伤([[蔡蓝钦]]演唱)、戏雪(张艾嘉演唱)、爱之旅(洪小乔演唱)
* '''遗忘'''
被遗忘的时光(蔡琴演唱,被用为香港电影[[无间道]]主题曲)、微风往事(郑怡演唱)、忘川(李建复演唱)、让我们看云去(陈明韶演唱)
* '''童年童稚'''
往事(陈秋霞作品、[[陈秋霞]]演唱)、捉泥鳅(侯德建作品、[[侯德建]]演唱)、童年(罗大佑作品、[[张艾嘉]]演唱)、老师斯卡也答(杨芳仪演唱)、光阴的故事(罗大佑作品、张艾嘉演唱)
* '''自然咏歎与怀想'''
兰花草(银霞演唱)、渔唱(黄大城演唱)、秋蝉(杨芳仪、徐晓菁演唱)、海裡来的沙(芝麻龙眼演唱) 、小贝壳(邰肇玫演唱)、小草(王梦麟演唱)、听泉(杨芳仪、徐晓菁合唱)、守住这一片阳光([[林佳蓉]]、[[许淑绢]]演唱)、七月凉山、露莎兰([[苏格兰]]民谣,[[杨芳仪]]、[[徐晓菁]]演唱)、蜗牛与黄鹂鸟(银霞演唱)、夕阳伴我归([[陈淑桦]]演唱)、微光中的歌吟(郑怡演唱)
* '''爱情'''
你那好冷的小手(银霞演唱)、小秘密(银霞演唱)、风告诉我(陈明韶演唱)、如果(施碧梧、邰肇玫演唱)、动不动就说爱我 (芝麻龙眼演唱)、神话([[罗吉镇]]、[[李碧华]]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木棉道(王梦麟演唱)、拜访春天(施孝荣演唱)、小茉莉(包美圣演唱)、忘了我是谁(王海玲演唱)、阿美阿美(王梦麟演唱)、离开你走近你(王梦麟演唱)、风中的早晨([[王新莲马宜中]]演唱)、生命中的阳光([[木吉他合唱团]])、欢颜、走在雨中(齐豫演唱)、阳光和小雨(潘安邦演唱)、[[守著阳光守著你]]、天天天蓝(潘越云演唱)、读你、恰似你的温柔(蔡琴演唱)、野百合也有春天(潘越云演唱)、梦的衣裳([[李碧华 (歌手)|李碧华]]演唱)、请拥抱我([[郑人文]]演唱)、第一支舞、我深爱过([[周秉钧]]、[[杨海薇]]演唱)、[[夜玫瑰]]([[以色列]]民谣,杨芳仪、徐晓菁演唱)、想你(芝麻龙眼演唱)、春风. 我依然恋你如昔(王瑞瑜演唱)、散场电影 (木吉他合唱团演唱)
* '''友情、亲情、[[救国团]]团康歌曲'''
看我听我(包美圣演唱)、歌声满行囊(杨芳仪、徐晓菁演唱)、让我们看云去(陈明韶演唱)、神采飞扬(涂佩岑、詹育章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走向我走向你(包美圣演唱)、那一盆火(包美圣演唱)、欢乐假期(王梦麟演唱)、爱的真谛、踏著夕阳归去(叶家修原唱)
* '''励志、和平'''
小草(王梦麟演唱)、梦田([[齐豫]]、[[潘越云]]演唱)、祈祷([[翁倩玉]]演唱)
== 相关学术研究与史料举隅 ==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只收入专书,书籍篇章及期刊论文不收入)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 刘玉林主编,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节目纪念册。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 陶晓清统筹, 杨嘉主编,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专书。台北:大块文化。
* 蔡明振,2004,「时代乐府」:民国六○年代(七○年代)校园民歌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刘季云,1996,论校园民歌之发展:从民歌运动到文化工业。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 马世芳主编,1995,永远的未央歌:现代民歌/校园歌曲20年纪念册,陶晓清总监。台北:滚石文化。
* 苗延威,1991,乡愁四韵:中国现代民歌运动之社会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余光中诗、杨弦曲,1975,中国现代民歌集。台北:洪建全文教基金会。
* 张钊维,1992,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发展史。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 张钊维,1994,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北:时报文化。
* 张钊维,2003,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台北:滚石文化。
== 相关条目 ==
*[[新民歌运动]]
*[[台湾民谣]]
*[[中国民歌]]
*[[乡村音乐]]
== 外部连结 ==
* [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cultural_studies/migration.htm 余光中与校园民歌]
* [http://www.iwant-folk.com/folkvocalist.html 校园民歌总表整理]
* [http://tx.liberal.ntu.edu.tw/FB/Musical_Poetry/OurSongs.htm 「我们的歌」简介]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423030415/http://www.tonight.tv/modules/news/ (民歌小站)民歌资讯网]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01110241/http://www.tonight.tv/modules/weblog/details.php?blog_id=170 (民歌小站)陈明章与台湾新民歌运动的可能]
* [https://www.facebook.com/musicmandomisodo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由陶晓清及多位知名的音乐人组成),一般认知是推动校园民歌的主流组织]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Unforgettable_Campus_Song/ 「难以遗忘的校园民歌」雅虎奇摩家族:台湾地区成立极早、资讯丰富且家族人数众多具代表性的校园民歌家族]{{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Category:台湾音乐史]]
[[Category:台湾民谣]]
[[Category:台湾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