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国际单位制

增加 45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国际单位制'''(法语: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简称SI),源于公制(又称米制),是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标准度量系统。国际单位制以七个基本单位为基础,由此建立起一系列相互换算关系明确的“一致单位”。另有二十个基于十进制的词头,当加在单位名称或符号前的时候,可用于表达该单位的倍数或分数。
国际单位制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所采用的[[十进制单位]]系统──公制;现行制度从1948年开始建立,于1960年正式公布。它的基础是[[米]]——[[千克]]——[[秒制]](MKS),而非任何形式的[[厘米]]——[[克]]——秒制(CGS)。[[国际单位]]制的设计意图是,先定义[[词头]]和[[单位名称]],但单位本身的定义则会随着[[度量科技]]的进步、精准度的提高,根据国际协议来演变。例如,分别于2011年、2014年举办的第24 <ref>[http://jlkp.eastday.com/EBook_0103001.html 现代计量],计量科普之窗</ref> 、25届国际计量大会讨论了有关重新定义千克的提案。基本单位的定义修订提案于2018年11月16日的第26届大会通过。并于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
随着科学的发展,厘米-克-秒制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单位,而各学科之间在单位使用的问题上也没有良好的协调。因此在1875年,多个国际组织协定《[[米制公约]]》,创立了国际计量大会,目的是订下新度量衡系统的定义,并在国际上建立一套书写和表达计量的标准。
公制最早在1790年代法国大革命期间采用,当时只有[[长度]]和[[质量]]的[[原器]],分别作米和千克的定义标准。1830年代,[[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为一套建立在长度、质量和时间上的“一致单位制”打下了根基。1860年代,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英语]]: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的主持下,一组科学家制订了一套包含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一致系统。但当时人们同时使用着多个与电有关的单位,因此阻碍了将电单位纳入这套单位制之中。直到1900年,[[乔瓦尼·吉奥尔吉]]才提倡在原来的三个基本单位之外再加一个电单位。
1875年,[[法国]]根据《[[米制公约]]》把维护千克和米定义原器的责任转交给[[国际组织]] <ref>[https://k.sina.com.cn/article_3323927000_c61f19d804000hyk3.html?from=news&subch=onews 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新浪看点平台 2019-5-20</ref> 。1921年,公约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物理量,包括最早于1893年定义的各种电单位。
1948年,学者们开始将公制重新制订为一套“实用单位制”,经过逾十年的发展后,终于在1960年公布“国际单位制”。1954年第10届国际[[计量]]大会把[[电流]]、[[温度]]及[[发光强度]]定为基本物理量,使[[基本物理量]]增加至六个。相对应的基本单位有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1971年,国际单位制再添一个基本物理量──以[[摩尔]]来表示物质的量。
==发展成国际单位制==
人们在十九世纪末时同时使用着三个不同的电单位制,分别为:CGS静电单位制 <ref>[http://www.wipm.cas.cn/jgsz/yjdw/yzfzwlyjs/lyzwl/lyzwl_qtlj/201204/W020120401387086310373.pdf 附录 1 单位制及相关问题],中国科学院 2013-12-7 </ref> ,又称[[高斯单位制]],简称ESU;CGS电机械单位,简称EMU;以及用于配电系统的米-千克-秒制([[国际单位制]])。在试图根据量纲分析用长度、质量及时间表达电单位时,科学家遇到了诸多困难──在使用ESU或EMU时,物理量会具有不同的量纲。1900年,[[乔瓦尼·吉奥尔吉]]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倡在当时的三个基本单位以外,再加一个基本单位,电单位不一致的问题迎刃而解。这第四个单位可以是电流、电压和电阻中的其中一个。
十九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人们采用了一系列不一致的单位制,在质量上有的用克,有的用千克;在长度上有的用厘米,有的用米。例如有:表达功率的“Pferdestärke”([[公制马力]])、表达渗透性的达西及表达[[气压]]和[[血压]]的[[毫米汞柱]]。这些广泛使用的单位之中,有的用到了标准重力。
247,8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