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韩素音

增加 279 位元組, 5 年前
人物生平
== 人物生平 ==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韩素音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父亲周 炜,字 映彤 出生于成都郫县,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 留学比利时。 母亲玛格丽特 出身 比利时 弗拉芒人,出身 贵族家庭。<br>
1931年,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秘书。<br>
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长期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与龚澎、梁思懿成为同班同学。<br>
1935年秋,获得奖学金(庚款留学经费),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 学医 ,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br>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决定回国。<br>
1938年,回到中国,在海轮上邂逅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军官唐保黄,同年结为夫妇。<br>
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香港从医,唐保黄已经于1947年战死东北战场。<br>
香港从医期间,邂逅记者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将这段情感经历写成作品《瑰宝》,奠定了其在欧美文坛的地位,作品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获得3项奥斯卡奖。<br>
1952年,韩素音嫁与出版商康柏(L.F.Comb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随后两人 移居 到马来西亚柔佛州 的新山 ,韩素音继续行医,并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后两人离婚。<br>
1955~1963年,在马来亚开设光瑚药房。<br>
1956年1月,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结识第三任丈夫、印度 军队上校 陆文星 。两人曾在班加罗尔居住过一段时间 。 1950年代至70年代间 ,韩素音多次访问中国 ,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br>
1956年5月,借助于龚澎的介绍,得以访问新中国。<br>
1960~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现代亚洲文学史讲师。<br>
1964年,开始写5部传记性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成为职业作家。<br>
1972年,为毛泽东立传--《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br>
1989年,资助中国翻译协会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 赛,以鼓励更多中国青年翻译人才的涌现。此项大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 赛。<br>
1994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br>
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br>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