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蓝

增加 56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叶皱缩,呈白黄、黄绿、粉红或红紫等色,有长叶柄。<br>
中国大城市公园有栽培。为观赏植物。<br>
==繁殖方法==甘蓝采用种子播种进行繁殖,播种方法如下:<br>种子处理:为防种子带有病菌,播种前用多菌灵浸种24小时。<br>苗床地消毒:播种前20天用福尔马林50毫升兑水3公斤浇营养土,然后盖膜堆捂5天。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营养土对土壤消毒杀菌。<br>培育壮苗:12月中旬开始采用小拱棚方式育苗盘育苗。要防止育苗过早,因苗龄长易抽苔。<br>苗床地管理:一般播种后5天出苗,每天查看苗床地,气温高时注意通风防烧苗,气温低时盖好膜防苗受冻;视墒情约每周补充水分一次;当苗长至2叶1心时要间苗防徒长,保证幼苗大小一致;当幼苗茎粗达0.5厘米以上时,应尽量保持温度在15℃以上,以免通过春化阶段;移栽前7天放风炼苗。当苗长至5-6片真叶时可实施移栽。<br>
==栽培技术==
定植
选择苗龄40天左右,6-8片真叶壮苗,在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定植,行距55厘米,株距35-40厘米,亩栽3000-3500株。<br>
水肥
早春地膜栽培定植缓苗后,因春季温度低,一般小水,应适当控制浇水以提高地温,不可大水漫灌,随水施尿素 15公斤左右。若有寒流天气,可提前施硫酸铵每亩15-22公斤,并灌水可增强植株抗寒能力。随着气温升高,进入莲座后期包心前期,加大肥水,施复合肥 20公斤左右,或每亩施尿素25-30公斤,并结合施一定草木灰。莲座末期适当控制浇水,及时中耕除草。移栽较晚的农户,雨后注意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造成烂根和叶球腐烂。<br>
采收
当叶球达到紧实时采收,在收割时保留2片外叶(莲座叶)以保护叶球,做到表面干净、无虫害、无裂球。同时根据保鲜加工出口的标准要求,按照叶球的大小进行分级。供应市场的,可视需求情况,及时采收上市。<br>== 病虫防害==<br>甘蓝的病害少,主要是蚜虫和菜青虫。<br>蚜虫:可利用黄板诱蚜或用银灰膜避蚜,药剂防治可用50%灭蚜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对甘蓝蚜虫有效。一般6-7天1次,连喷2-3次。<br>菜青虫:可喷苏云金杆菌500-1000倍液,或用2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br>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br>羽衣甘蓝在华东地带为冬季花坛的重要物种,观赏期长,叶色鲜艳。在公园、街头、花坛常见用羽衣甘蓝镶边和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用于布置花坛,具有很高的观赏效果。叶子色样多,有淡红、紫红、白、黄等,是盆栽观叶的佳品,欧美及日本将部分观赏羽衣甘蓝用于鲜切花销售。<br>营养价值<br>甘蓝营养元素很丰富如优质蛋白,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等等,紫甘蓝紫甘蓝(5张) 吃紫甘蓝可以补充营养,强身健体。 [2] <br>药用价值<br>  抗癌  甘蓝菜所含的植化素可以作为重要的抗氧化剂和抗炎相关慢性疾病的预防,包含癌症   和冠状动脉疾病  其丰富的抗氧化成分,可增强体内酵素系统的解毒能力,中和毒素对DNA产生的伤害,也可预防癌细胞转移。<br>  改善胃溃疡  甘蓝菜富含甲硫丁氨酸,常见于甘蓝菜、莴苣、苜蓿芽。等绿色植物中,此成分可能帮助消化性溃疡的愈合。<br>  改善血糖、血脂  经研究发现,甘蓝菜嫩芽可能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岛素阻抗,另外,一颗甘蓝菜约含7.8克的纤维质,而足够的纤维摄取可以延缓饭后血糖上升、促进血脂肪的代谢。维持骨骼密度。维持骨骼密度除了足够钙质、维生素D之外,还需要多种营养素来维持骨骼的新陈代谢,其中之一就是维生素K。维生素K是协助酵素合成与钙结合蛋白的辅因子,与维持骨骼密度有关。每100克的甘蓝菜富含约100-200微克的维生素K9,摄取100克即可达到一天的足够摄取量,避免维生素K缺乏。 [2] <br> == 挑选方法== 编辑  看手感:优质紫甘蓝拿上手后感觉比较沉,说明紫甘蓝的水分比较足,结构紧凑,吃起来的口感会更好,而劣质的紫甘蓝拿上手感觉比较轻,吃起来的话会感觉汁不足,口感较差。<br> 看外表:优质紫甘蓝看上去鲜艳而有光泽,而劣质紫甘蓝看上去颜色比较暗淡,并且不带光泽。 [2] <br>  == 植物文化编辑==
甘蓝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蔬菜,在四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就开始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了。现今的欧洲,在那些贫瘠寒冷的白垩岩的荒草滩上依然能看到野生的甘蓝在生长。
'''抱子甘蓝汤菜'''<br>
茎粗壮,直立,高0.5-1米,茎的全部叶腋有大的柔软叶芽,直径2-3厘米。<br>
我国各大城市偶有栽培。叶芽作蔬菜食用。<br>
'''羽衣甘蓝'''<br>
叶皱缩,呈白黄、黄绿、粉红或红紫等色,有长叶柄。<br>
中国大城市公园有栽培。为观赏植物。<br>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