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漓江

增加 24 位元組, 4 年前
水利概况
==水利概况==
漓江曾是[[岭南]]与[[中原]]交往的水上重要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 ,秦[[监史禄]]在今[[兴安县]]境凿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两水系。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1287)[[镇南王]]托欢率师征交趾,设银江站于县东。[[明代]]洪武二年(1369 (1369 ) ,于县境漓江分置[[千秋峡]]、[[白石潭]]、[[芦田]]市3巡检司。20世纪30年代后,漓江航运地位与作用逐步为公路、铁路所取代。
据统计,解放前,漓江[[灵川]]境内河段共筑有堰坝17条,安装竹简水车176架,灌溉农田4078亩。今为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所代替。漓江河沙蓄量丰富,为优质建材,尤以三街河沙为著。
[[灵渠]],又名[[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由枢纽工程[[大天平]]、[[小天平]]、[[铧嘴]],渠系工程[[南渠]]、[[北渠]]和渠道上的附属工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水道工程体系。灵渠属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利工程。
[[平乐堰]]:位于溶江镇龙源村司门前川江河( 漓江上游支流) 上,系木桩卵石坝,坝长120米,坝高0.8米,引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灌田1880亩。
[[滑石堰]]:位于[[溶江镇]][[富江村]][[川江河]]上,为浆砌石坝,原坝长150米,高4米,灌田3085亩。1956年、1957年和1963年,共投资18.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71万元,投工16万个,完成土石方15.05万方,建成坝长115米,宽9米,高3米,引水流量0.7立方米每秒的浆砌石坝,并建有附属工程93处;“长藤结瓜工程”水库2座,水塘4处,可蓄水13.5万立方米,灌田扩大到1万亩。
[[南堰]],位于[[三街镇]][[车上冲村]]南,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1682) ,由知县[[王士姿]]捐俸修筑。堰身长49.5米,高1.84米,为大块石镶砌坝面。引潞江水,灌田1000亩。解放后,用水泥沙浆填缝加固大坝。
[[北堰]],位于[[三街镇]]岭冲村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1705) ,由知县[[李天荣]]捐俸修筑。长45.8米,宽5.7米,高2.7米,木石结构。北引潞江水,灌三街,龙门田2500亩。
[[金陂堰]],为“木框暗道式”引水工程。清[[道光]]年间建。位于[[三街]][[陶田村]]西,暗沟长200米,引[[白云江]]地下水灌溉[[陶田]]、[[东田]]、[[柴田]]、[[矮树底]]等村农田共1400亩。因白云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卵石泥沙常淤平河床,故采用挖一跨河深槽至地下水渗出处以下,用松木制成方框架(高宽比为1.5×1米)放入槽内;(框架底排置松木以阻沙石。两侧密排松桩打入河底,以固牢木框和防止沙石入内。桩外上侧砌大块石并堆碎卵石以取渗水入槽;下侧垫松板,板外填粘壤土与框架平,并夯实以阻水。框架顶密架松木条.上压砌大片石加卵石封平深槽)框架埋入河底0.3~0.6米以下,暗沟取水口端紧接河岸引水渠。迄今仍完好。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