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工程院

移除 15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蓝洁瑛中国工程院| 外文名 = Yammie Nam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中国工程院.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image.ssl.qhmsgso.com/t01cc4c8488a76898c6.jpg view?q=%E4%B8%AD%E5%9B%BD%E5%B7%A5%E7%A8%8B%E9%99%A2&src=tab_baike&correct=%E4%B8%AD%E5%9B%BD%E5%B7%A5%E7%A8%8B%E9%99%A2&ancestor=list&cmsid=0502dbaa854d09da2a20e35bc721f003&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78a43b04bc2b55760bea7bc30854cd16&currsn=0&ps=60&pc=60 原图链接] [httpshttp://baikenews.sochina.com.cn/doclive/77272432015-800133805/18/content_32753006.html htm 自360图片自中国网]]]| 图像说明 = 蓝洁瑛 |center工程院(CAE)| 出生 创办时间 = 1994年6月3 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63|04|27}} | 出生 机构 = 中国 香港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18|11|03|1963|04|27}}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蓝精灵 | 职业 = 演员 | 知名作品 =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br> 大时代 <br> 万家传说 <br> 家有娇妻
}}
''' 中国工程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简称中工院)于1994年6月3日在 [[ 北京 ]] 成立,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 [[ 国务院 ]] 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工程院先后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实施了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中国制造2025》,举办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冶金与材料工程学术会议等论坛会议。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建有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中国工程院
外文名称==历史沿革==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立背景==='''早期舆论准备'''
简称
工程院(CAE)
 
创办时间
1994年6月3日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现任院长
李晓红
 
机构地址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目录
1历史沿革
2组织体系
3科学研究
4人才培养
5创新文化
6领导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折叠成立背景
早期舆论准备
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启动,1955年6月正式成立。
1992年春,来自大学、科学院及产业部门的6位学部委员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再一次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这个建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报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刊登于《综合与摘报》第54期(1992年5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于5月11日批给温家宝同志"此事已提过不少次,看来要与各方面交换意见研究决策"。温家宝同志于次日批示"可否请中科院牵头商讨有关方面提出意见"。
''' 从研究小组到筹备领导小组''' 
1992年6月19日,召开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二次常委(扩大)会议。学部联合办公室主任张玉台同志通报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筹备情况,并宣布以王大珩、张光斗为组长,以6位倡议人及学部正副主任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名为"中国工程院研究小组"。同时,林华、李苏、罗西北、陆俊武等同志写信给李鹏总理,建议组建中国工程科学院,总理批示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考虑。
1994年2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请示的通知》,并批准由宋健国务委员为"中国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的 45个人筹备小组名单,中国工程院的组建工作正式开始。
折叠 === 成立以后===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成立,同时设立院士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2016年8月18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京联合召开"首都院士之家"揭牌仪式暨"院士怀柔行"见面会。
折叠编辑本段 == 组织体系==折叠 === 机构概况===
据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由院士大会、主席团、院领导、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与内设机构等组成。
公共支撑单位: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战略研究联盟、各地院士工作服务中心
折叠 === 工程院士=== ''' 院士数据概览'''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26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11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1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1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5人,农业学部77人,医药卫生学部123人,工程管理学部58人(其中跨学部院士25人);此外还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 。
总计 486 57 74 63 67 57 34 46 66 22
备注:院士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收起 ''' 院士大会''' 
截至201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已举办十二次。院士大会的职能为:审议并批准工程院的工作报告;制定和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决定学部的设置与调整;选举院长、副院长及若干名主席团成员;开展学术活动,讨论重大工程科学技术问题;讨论、审议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提出的其它议题和议案。
'''
'''院士增选
院士增选
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截至2015年,院士增选共有1010人,外籍院士增选共有53人。其中,1994年院士增选96人,1995年院士增选222人,1996年院士增选20人、外籍院士增选7人,1997年院士增选116人,1999年院士增选112人,2001年院士增选81人、外籍院士7人,2003年院士增选58人、外籍院士增选4人,2005年院士增选50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07年院士增选32人、外籍院士增选3人,2009年院士增选48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11年院士增选54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13年院士增选51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15年院士增选70人、外籍院士增选8人。
''' 放弃、撤销院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
《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应劝其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院士本人提出辞去院士称号的辞呈,经主席团审查认可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折叠 === 国际交流===
2014年4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默哈迈德先生访问中国工程院。
2016年1月25日,中哈制造业交流会在中国工程院218会议室召开。 3月21日,中国工程院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10月12日,瑞典新任驻华大使林戴安女士访问中国工程院。
折叠编辑本段 == 科学研究==折叠 === 科研成就=== ''' 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 
据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每年从咨询研究经费中列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咨询研究专项,每年经费支持额度约300万元,用于资助院士及相关专家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咨询研究;教育部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列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基金,每年经费支持额度约300万元,用于资助高校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研究。双方在每年年初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进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联合资助"项目的顶层设计,并研究确定年度资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专项项目的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在1年中由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进行中期检查。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共有22项课题通过评审。
'''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题研究''' 
据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教育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十余项咨询课题研究,提出了50余项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开发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中日韩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关于推进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研究"、"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等咨询课题。
2011年3月,启动中国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2012年底结题。该课题分五个分课题组,分别是:(1)院校工程教育工程性与创新性问题研究;(2) 工程研究院所与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问题研究;(3)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问题研究;(4)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政策措施研究;(5)《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报告》。
'''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2013年,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2015年4月,《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一期)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成果共分四卷出版,包括一个综合卷、两个领域卷(含十三个领域)和一个专题卷(智能制造)。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6年5月,《〈中国制造2025〉系列丛书》结集出版,共分七个分册,包括《〈中国制造2025〉解读--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报告集》、《智能制造》、《优质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强基》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同时,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会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单位,基于"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2012-2014年制造强国进程作了进一步评价分析,形成了《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折叠 === 学术论坛=== ''' 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 
于2016年8月,中国工程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举办第二届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论坛主题定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
2016年10月25至26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的主题是"信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承办。论坛第一天是大会交流,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更深层次的切磋机会,大会第二天,设"基础使能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与先进计算"等3个分论坛。
''' 中国工程管理论坛''' 
2007年-2016年,中国工程院先后10次举办中国工程管理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6"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中国专家学者与国际知名工程管理专家一起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基础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
折叠 === 资源条件=== ''' 数据资源'''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拥有环境科学叙词、环境科学叙词表英汉对照索引、环境科学叙词表附化合物名称、环境科学叙词表附国家地区、环境科学叙词表范畴索引、环境科学叙词表词族索引、污染治理技术(水类、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类、固体废弃物类、大气类)、危险物爆炸性环境污染事件、土壤污染典型案例、水体污染事件、各地雾霾暴发事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数据库、中文文摘、馆藏目录数据、海洋知识数据、地勘单位名录、Frontiers学术期刊数据库、能源科技成果、中草药文献作者库、制造业外文专利、化工专利、国际农业科研项目、医药卫生文献资源、中文文献库、外文文献库、商业构成库中的产品数据、信息技术专业百科库、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库、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数据库、图件数据库、术语百科2016、新材料技术等数据资源。
''' 学术期刊''' 
《Engineering》为季刊,是中国工程院院刊,是致力于展示工程领域最新成就的国际性期刊。主要设置News & Focus、Views & Comments、Research等栏目。发表各种原创论文,其领域包括:航空与航天科技、农业工程、建筑和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和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电气和电子工程、工程教育、工程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林业工程、岩土和地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和通信工程、仪器科技、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程力学、冶金工程、采矿工程、造船工程与海洋工程、核能科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光学工程、电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测绘、系统与控制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业技术与工程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为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会刊,1982年由教育部党组局安定创办,1983年创刊,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折叠 === 学术交流===
2014年12月11-23日,中国工程院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二十次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院士分别参加了"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论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纵向一体化战略"、"中国碳市场展望"、"城市的绿色低碳未来"、"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协同效应"和"低碳创新在中国"等主题边会活动。在"低碳创新在中国"主题活动专场,谢克昌院士作了"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思考与研究"的主题发言。
2016年7月27日,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会见德国工程院院长莱因哈德·许特教授一行,并与德国工程院签署了两院工程技术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 8月2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康金城局长接待了由学会会长Geert Letens博士率领的美国工程管理学会代表团。 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工程院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016国际高端研讨会在中国工程院学术报告厅召开;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2016年全体成员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和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共同在北京主办,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德培院士当选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双主席。
折叠编辑本段 == 人才培养==折叠 === 教育创新===
截至2012年2月,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和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多年来围绕国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先后组织开展多项咨询研究,并在加强同教育界、产业界和科技界的联系、加强工程教育国际交流,推动工程教育领域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
自2010年开始,中国工程院与教育部联合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联合推动了"高等学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等。
折叠 === 培养模式===''' ''' 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 
2010年与8家高校和8家研究院所参加了试点,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88名;2011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共18家高校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昆明物理研究所共18家研究院所参加试点,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210名。2012年与29家高校和34家研究院所参加试点,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410人。
''' 光华工程科技奖''' 
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规定,由中国工程院作为承办机构,由境内外个人及机构捐助,设立光华工程科技奖,奖励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并组成理事会。对在工程科学技术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华人工程师、科学家给予奖励,激励其从事工程科技研究、发展、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项包括"工程奖"、"青年奖"、"成就奖"等。截至2015年8月,共有有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港币。
与法国工程院合作成立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折叠编辑本段 == 创新文化==折叠 === 工程院徽===
中国工程院院徽以渐变蓝色、渐变红色、黄色为主色调,构成斜对称条纹状的正方形,中间是蓝、红、黄渐变的斜对称条纹构成的立体环形,环形内有"中国工程院"黑色字体和其白色字体的英文简称"CAE"。
折叠 === 文化精神===
中国工程院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为主攻方向,统筹协调科技服务、学术引领、人才培养,坚持高起点推进、高水平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中国工程院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
折叠编辑本段 == 领导信息==折叠 ===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组书记、院长 李晓红
副院长 邓秀新
党组成员、秘书长 陈建峰
折叠 === 历任院长===
任次 任期 姓名
第一任 1994.06-1998.05 朱光亚
第三任 2002.05-2010.06 徐匡迪
第四任 2010.06-2018.5 周济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构设置''' 
\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n\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组成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保密局 国家密码管理局 国家航天局 国家原子能机构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核安全局
'''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1994年 陈俊亮 陈力为 何德全 胡启恒
蒋新松 金国藩 金怡濂 李德仁
29,5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