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射洪县

增加 40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射洪县'''由 [[ 四川省 ]] 政府直辖, [[ 遂宁市 ]] 代管,2019年8月16日, 撤县设市,以原射洪县的行政区域为射洪市的行政区域, 地处 [[ 四川盆地 ]] 中部, [[ 涪江 ]] 中游, [[ 遂宁 ]] 以北,东靠 [[ 南充 ]] ,西邻 [[ 成都 ]] ,南接 [[ 重庆 ]] ,北抵 [[ 绵阳 ]] ,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地,面积1496平方公里。
射洪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多耕地少;气候属四川盆地 [[ 亚热带 ]] 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有 [[ 陈子昂 ]] 读书台、 [[ 楞严阁 ]] 等古迹,也是唐代圣僧 [[ 目连 ]] 故里和 [[ 目连孝道文化 ]] 的发源地。
==名称来历==
射洪县原名射江县,在西魏恭帝(554 —556 年~556年 )从北伍城县分离建置,隶属昌城郡。北周时期,射江县改名为射洪县。 
1949年12月9日,射洪县解放后隶属川北行政区遂宁分区。
1985年2月,绵阳地区撤销,射洪县隶属遂宁市。
2019年8月16日,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射洪县,设立县级射洪市,以原射洪县的行政区域为射洪市的行政区域,射洪市人民政府驻子昂街道人民街106号,由 [[ 四川省 ]] 直辖,遂宁市代管。
==地理构造==
县境大地构造属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的川中褶皱带,处于中台山半环状构造和 [[ 绵阳 ]] 、合兴场、 [[ 龙女寺 ]] 环状构造与威远幅射状构造的结合部位,由一系列连环节旋扭构造组成。构造简单,形态单一。
==地貌地势==
县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相对高差375米,最高点是县北武东乡天宝寨,海拔674.4米,最低点是县南涪江出境处,海拔299米。地貌类型复杂:北部低山、高丘,山高坡陡,沟狭谷深,坡地成台;西部中丘,多中宽谷,谷坡转缓;东南低丘,谷宽底平,丘坡缓,丘形多成台阶状、馒头状;涪江由西北向南蜿蜒贯穿县境, [[ 梓江 ]] 由东北向西汇入 [[ 涪江 ]] ,构成流水侵蚀堆积的河谷地貌。众多的溪流如树枝状分布于涪江、梓江两岸,而瑰溪及与之平行的小溪则各自流出县境。低山地貌,占县幅员面积的15.4%;低丘地貌,占幅员面积的21%;河谷地貌,占幅员面积的10.9%。县境山脊多沿北40°西向的构造裂隙组发育,源于龙泉、龙门两大山系,海拔500以上,相对高度150-200米的山脊有20余条,分布于涪江东西两岸。
==气候水文==
射洪市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为云多雾重、冬暖春旱、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和夏旱伏旱、秋多绵雨。无霜期长达284天。年平均日照1306.9-1471.8小时,年平均辐射总量为90.67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7.2°C。年降雨量908—993mm,年平均蒸发量为985.7—1265.1mm。
县境位于盆中岷、沱、嘉中下游与盆北嘉陵江中下游春季较少水区的分界线上。 [[ 民国时期 ]][[ 龙宝山 ]] 设有水位观测站,1951年1月太和镇水文站(1967年1月改名射洪水文站),1953年5月天仙寺水文站先后成立,以始有水文观测资料。涪江发源于 [[ 松潘县 ]] 雪宝顶,经 [[ 绵阳 ]] 涪城区、 [[ 三台县 ]] [[ 射洪市 ]] [[ 蓬溪县 ]] [[ 遂宁市 ]] 船山区、 [[ 重庆市 ]] 潼南、合川注入 [[ 嘉陵江 ]] ,全长670公里,流域面积3640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射洪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40.5%。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水资源:县内雨量较充沛,水系发达,溪河密布。自然水系以涪江为主干流,梓江、 [[ 青岗河 ]] [[ 桃花河 ]] [[ 富同河 ]] 为主支流,呈树枝状延伸全县境域。全县还人工修建了人民渠、前锋渠、武引渠等引水工程渠系。
植物资源:植被主要是以柏木为代表的针叶林,其次是以 [[ 栎柏 ]] [[ 桤柏 ]] 为代表的针阔混交林,再其次是以 [[ 栎木 ]] [[ 桤木 ]] 为代表的阔叶林。另外,在村舍四周,还有以慈竹为代表的竹林。
动物资源:动物物以养殖动物为主,有养殖动物30种,野生动物18种,鸟类74种,鱼类94种。
===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 中华侏罗纪公园 ]] 位于龙凤峡风景旅游区,射洪市明星镇东南4公里处,距成南高速公路大英段隆盛出入口4公里,距中国死海15公里,景区面积12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龙凤峡长3公里,属丘区极为少见的深切峡谷地貌。峡谷内有原始部落遗址鞑人洞和大规模的汉代墓群,有香火旺盛的宋代以来的庙宇4处。
===金华山景区===
位于射洪市城以北20公里的金华古镇(金华镇),面积约50平方公里,内含一山(金华山)、一湖(金华湖)、一堤(金湖堤)、一坪(西山坪)、一城(金华古镇)。因" 一代文宗" ”[[ 陈子昂 ]] 生名闻遐迩。 [[ 陈子昂读书台 ]] [[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平安森林公园===
前山门位于县城北大门转盘附近。这里南下 [[ 重庆 ]] [[ 涪陵 ]] ,北上 [[ 绵阳 ]] [[ 广元 ]] ,西去 [[ 成都 ]] [[ 德阳 ]] ,东往 [[ 南充 ]] [[ 万县 ]] ,堪称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极佳。山门不大,但气势非凡。两旁绿树夹道像是欢迎游人,两条石雕巨龙领你直上风景区管理处,带你进入第一道景区-- —— 平安寨林区。
楞严阁是川中著名道教寺观和旅游胜地,位于四川射洪市南十五公里的洋溪镇街后龙背山头。
陈满姑故里:位于射洪市官升镇青果村古房沟,原青果村五社。现有清朝时期为青果乡村贞烈女子陈满姑所立的女儿碑。还建有射洪籍作家吴因易的创作生涯馆,并陈列有由我国著名作家 [[ 马识途 ]] [[ 贾平凹 ]] 等名家字画30余轴。
其他景点:涪江射洪段,射洪桃花源风景区,大悲殿,药王庙,射洪市香山寺,射洪市狮子山,射洪天宫山,射洪鲤鱼山,玉皇观,寡石岩,狮子嘴,古饶益寺。
民族文化:射洪文化特色鲜明。远在初唐时期,陈子昂高举诗歌革新的大旗,开唐诗鼎盛之先河。陈子昂给后人留下了重教兴学的风气和革故鼎新的传统。
四川籍台湾著名军旅作家 [[ 黄辉 ]] 先生,在射洪市开办“黄辉作品陈列馆”积极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并每年设立“黄辉作品陈列馆青年文艺奖”,鼓励着射洪青年文艺爱好者传承“子昂文化”。
===射洪之歌===
==著名人物==
[[ 陈子昂 ]] (约公元661 ~公元702 ):唐代 [[ 文学家 ]]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 [[ 武则天 ]] 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 感遇 ]] 》诗38首,《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 》7首和《 [[ 登幽州台歌 ]] 》。
[[ 谢东山 ]] :字阳升,号高泉,射洪市太和镇城南谢家坝(今城南王爷庙村)人。他于明世宗 [[ 嘉靖 ]] 七年考中 [[ 举人 ]] ,嘉靖二十年(1541年)登辛丑科进士及第,授兵部主事,后迁郎中,累官至右佥都御史,山东巡抚。经历仕宦20年,颇负名望。
[[ 赵燮元 ]] :字衡轩,清代射洪人,嘉庆丁卯科举人。学识过人,主讲 [[ 金华书院 ]] ,多所培植,有功后学。任云南永平县令,除盗息狱,颇有政声。著作有《 [[ 性原 ]] 》、《 [[ 阻海遏盗数策 ]] 》、《 [[ 屯田遏盗海运三策 ]] 》、《 [[ 诸易管见 ]] 》2卷、《 [[ 知非斋文集 ]] 》2卷、《 [[ 虎帐元机 ]] 》4卷、《 [[ 澹远轩文钞 ]] 》4卷、《 [[ 澹远轩诗稿 ]] 》2卷等。
[[ 钟体志 ]] :字泽生,射洪市怀德乡(今东岳乡)人。生于清 [[ 道光 ]] 二十(1840 。曾任江西浒湾县丞六载,继任德化、新喻、奉新诸邑 [[ 知县 ]] 。凡任中均兴利除弊,施行德政。著有《 [[ 藻雪堂诗钞 ]] 》1卷,《 [[ 藻雪堂文钞 ]] 》10卷,《 [[ 柴桑佣录 ]] 》4卷,《 [[ 筹海蠡言 ]] 》、《 [[ 锦江别话 ]] 》、《 [[ 藻雪堂联语 ]] 》各1卷。
[[ 夏肇庸; ]]; 字京珊, [[ 同治 ]] 七年(1868 )进士,射洪市太和镇西郊人。工诗善书,曾任山西交城、和顺两县知县。同治、光绪年间,曾组织修筑太和镇城墙。著有《 [[ 清江擢秀集 ]] 》、《 [[ 蓉村诗稿 ]] 》4卷、《 [[ 京珊文钞 ]] 》等。
杨焕之(1850 —1932:, 年~1932: 四川射洪金山乡人,后迁居于官升乡塔子沟。以教书为业,光绪帝二十三年(1879 )任《 [[ 潼川府志 ]] 》射洪采访, [[ 光绪 ]] 帝二十六年(1882 )列岁贡。
[[ 刘光谟 ]] (1846-1916 年~1916年 : 字文卿,射洪市洋溪镇高石阶村人(今洋溪镇岱钦桥村)。曾在自贡、合川等地的书院任教多年,晚年回乡,继续教书并整理校刊著作。对农政、水利、军事等均能学有所得,以期能为国效力。在外患频仍,国家多难的时候,表现出了可贵的爱国热忱。
[[ 文映江 ]] (1874 —1950 年~1950年 : 字岷山,清末四川射洪蟠龙寺坝人,善诗文,轻写字,平身生活清苦,秉性孤傲,诙谐放荡,玩世不恭。一生能诗善文,往往出口成章。射洪人称他为“文麻子”。”并谓“有诗两千首,文一千多篇。”其诗文稿今尤存。1996年,射洪市政协文史委选取其中精华部分,收录诗文370余篇(首)编成《 [[ 文映江诗文稿 ]] 》公开发行,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
==荣誉记录==
767,4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