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頂下郊拼

增加 14 位元組, 4 年前
衝突
由於'''三邑人'''在[[艋舺]]落腳得早,不但控制著碼頭,還可向往來的商船抽取百分之五的「從價稅」,'''同安人'''商業利益受到牽制,為此一直有著零星的衝突,終於在一八五三年八月,爆發了大規模的械鬥。在此役中,'''同安人'''原欲對'''三邑人'''發動攻擊,卻被三邑人搶先,借道安溪人的信仰中心[[清水祖師廟]],攻擊位在八甲庄(今老松國小)的同安人據地,最後,同安人背著他們信奉的[[霞海城隍]]敗走[[大稻埕]]。此役雙方各自有慘烈的犧牲,安溪人的[[清水祖師廟]]也遭波及,付之一炬,各方皆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 頂下郊拼| 頂下郊拚]]爆發後,'''下郊'''節節敗退,[[林佑藻]]率'''同安族'''人逃往北方欲投靠同鄉的[[大龍峒]],卻不被當地'''同安人'''接納,只好轉到[[大稻埕]](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帶),沿[[淡水河]]建起店屋市街,形成新的河港聚落。
西元1856年,'''下郊'''同安人重建廟宇,恭迎從八甲庄救出的[[霞海城隍爺]],延續香火,此即為[[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這場械鬥,日本人[[田中一二]]在1931年的《[[台北市史]]》中將其形容為''「將艋舺地方化為恐怖戰場」'',而在《[[淡水廳志]]》中則是''「八甲、新莊盡燬」'',由此可知當時械鬥激烈的慘況。
{{clear}}
 
==大稻埕的興起與艋舺的沒落==
西元1860年,[[清朝]]戰爭失利,與列強簽訂條約,開放[[淡水]]為國際通商港口,但[[艋舺]]碼頭河沙淤積,不易停泊,市況衰落,船隻大多前往[[大稻埕]]碼頭運貨交易。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北台灣的商業貿易中心,迅速造就繁榮盛景。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