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金线草

增加 5,45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金线草</big> ''' |- | File:2016112234622297.jpg|缩略图|居中…”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金线草</big> '''

|-

| [[File:2016112234622297.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g.uooyoo.com/img2016/11/22/2016112234622297.jpg 来自花语谷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金线草

拼音:jinxianc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蓼目

科:蓼科

属:金线草属

|}
金线草,中药名。为蓼科植物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Thunb.)Roberty et Vautier[Polygonum filiforme Thunb.]、短毛金线草Antenoron neofiliforme(Nakai)Hara的全草。金线草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短毛金线草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咳血,吐血,便血,血崩,泄泻,痢疾,胃痛,经期腹痛,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瘰疬,痈肿。
==植物性状==
别名:重阳柳、蟹壳草、毛蓼、白马鞭、人字草、九盘龙、毛血草、野蓼、一串红、蓼子七、化血七、大蓼子、九节风、大叶辣蓼、鸡心七。<br>
入药部位:全草。<br>
性味:味辛、苦,性凉。<br>
归经:归肺、肝、脾、胃经。<br>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散瘀止痛。<br>
主治:用于咳血,吐血,便血,血崩,泄泻,痢疾,胃痛,经期腹痛,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瘰疬,痈肿。<br>
相关配伍<br>
1.治初期肺痨咯血:金线草茎叶30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br>
2.治肺结核咯血:金线草30g,千日红15g,筋骨草9g,苎麻根15g。水煎,加白糖15g,冲服。(《[[青岛中草药手册]]》)<br>
3.治痢疾:鲜金线草、龙芽草各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br>
4.治经期腹痛,产后瘀血腹痛:金线草30g,甜酒50ml。加水同煎,红糖冲服。(江西《[[草药手册]]》)<br>
5.治风湿骨痛:人字草、白九里明各适量。煎水洗浴。(《[[广西中药志]]》)<br>
6.治皮肤糜烂疮:金线草茎叶水煎洗患处。(江西《[[草药手册]]》)<br>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br>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br>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
金线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100cm。根茎横走,粗壮,扭曲。茎节膨大。叶互生;有短柄;托叶鞘筒状,抱茎,膜质;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6-15cm,宽3-6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有长糙伏毛,散布棕色斑点。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红色;苞片有睫毛;花被4裂;雄蕊5;柱头2歧,先端钩状。瘦果卵圆形,棕色,表面光滑。花期秋季,果期冬季。<br>
短毛金线草:本种与金线草的主要区别为:叶先端长渐尖,两面有短糙伏毛。
==生长环境==
金线草:生于山地林缘、路旁阴湿地。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br>
短毛金线草: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地。<br>
==药材性状==
金线草: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条块,长2-15cm,节部略膨大,表面红褐色,有细纵皱纹,并具众多根痕及须根,顶端有茎痕或茎残基。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粉红色,髓部色稍深。茎圆柱形,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有长糙伏毛。叶多卷曲,具柄;叶片展开后呈宽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成近圆形;托叶鞘膜质,筒状,先端截形,有条纹,叶的两面及托叶鞘均被长糙伏毛。气微,味涩、微苦。
短毛金线草:茎枝无毛或疏生短伏毛;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长渐尖,略弯曲,有短糙伏毛;托叶鞘疏生短糙伏毛或近于无毛。<br>
药理作用<br>
1.抗炎作用<br>
2.镇痛作用<br>
3.抗凝血作用<br>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跌打损伤疼痛、骨折、胃痛、外伤出血等。<br>
==相关论述==
《[[广西中药志]]》:“辛、涩,温,有小毒。入脾经。”<br>
《[[广西本草选编]]》:“味微苦、辛,性温。”<br>
《[[青岛中草药手册]]》:“性寒,味辛、涩。”<br>
南药《[[中草药学]]》:“辛、苦,微寒。”<br>
《[[福建药物志]]》:“辛,微凉。”<br>
《[[广西中药志]]》:“祛风止痛,健脾燥湿,散瘀消肿。治霍乱吐泻,风湿痛,痈肿,瘰疬。”<br>
《[[广西本草选编]]》:“行气止痛,活血调经。主治胃脘痛,月经不调,白带,痢疾,腹痛泄泻,外伤出血。”<br>
《[[青岛中草药手册]]》:“散瘀止血,清湿热,消肿毒,舒筋接骨,解毒利气。”<br>
南药《[[中草药学]]》:“止血,解毒,散瘀。治肺结核咳血,经期、产后瘀阻腹痛,胃痛。”<br>
《[[广西民族药简编]]》:“水煎服,治腰痛,痢疾,肠炎腹泻,咯血;兼捣烂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