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子輿

增加 3,53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曾參]] ''' (西元前505年-西元前432年),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山東]]嘉祥縣)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而孔子之孫[[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世稱「[[曾子]]」,有'''宗聖'''之稱。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並將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傳《[[大學]]》、《[[孝經]]》<ref name="孝經">[https://www.ginifab.com.tw/promo/xiaojing.html 《孝經》]</ref>等[[儒家]]經典為他所著述。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齧指痛心]]」的主角。[[山東]]省南部,[[臨沂市]]所轄的[[平邑縣]]還存有[[曾點]]、[[曾參]]兩父子墓,而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
[[File:553ca7104e78d553ca5b17b67720150424125132335 small.png|缩略图|明•佚名《孔子、顏回、曾參三聖圖軸》]]
==曾子事蹟==
==== 传说故事曾子受杖====
1. 出處:[[刘向]]《说苑·建本》<ref>[https://ctext.org/shuo-yuan/jian-ben/zh 《说苑·建本》第六]</ref>
〖原文〗
以曾參的才器,又在孔子的門下求學,有了過失卻不知道站在理性與道義角度來處理,這也是很困難的吧?
 
 
2.出處:《孔子家語·六本》<ref>[https://ctext.org/kongzi-jiayu/liu-ben/zh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ref>
 
〖原文〗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晢]]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晢曰:「嚮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譯文〗
 
一天,曾參與父親[[曾點|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勞作,曾參稍不留神,斬斷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愛惜物力,做事不謹慎,舉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參的背部打去。
 
曾參見父親因自己做錯事而生氣,心里很慚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罰,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慢慢蘇醒過來。
 
曾參剛睜開眼睛,就想到了父親。為讓父親安心,他歡歡喜喜地爬了起來,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親面前行禮,向父親問道:「父親大人,剛才孩兒犯了大錯,使得父親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我,不知您的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
問候完父親,父親見曾參似乎沒有什麼大礙,稍放了心,曾參於是退回了房間,拿出琴開始高聲彈唱起來,他希望歡快的音樂與歌聲能傳到父親的耳中,讓父親更加確認自己的身體無恙,可以安心。
 
聽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參對父親的孝順,可當孔子聽說了此事後,反而不高興,對門下的弟子們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
 
弟子們有些奇怪。曾參知道後,內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師如此生氣,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細檢點反省,卻又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於是,就請了其他同學去向老師請教。
 
孔夫子此時便向前來請教的弟子說道:「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從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個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親的時候非常盡心,每當瞽瞍需要舜時,舜都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當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時,就應該先避開。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盡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你難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嗎?殺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該又怎麼樣呢?」
 
弟子們聽了老師的開導後恍然大悟,當曾參聽到了夫子這些話後,也一下子醒悟過來,感嘆地說:「我犯的錯,真是太大了啊!」於是就很誠懇地去向孔夫子拜謝并悔過。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