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Infobox person | class="wikitable" width="230"| 姓名 -! style="background:#0099cc; color:#ffffff; margin-top:-10px; padding:10px 0;" colspan= 2 | '''[[ 曾參]]'''| 外文名 = canzeng-| 图像 colspan=2 style= "text-align:center" |[[File:53552 20141030163923 424428553ca70f4c818553ca5b0847b220150424125320546 small.jpgpng|缩略图|center曾參畫像]]|[http-! style="background:#ccf2ff; color:#000000; margin-top://upload.tsingming.com/museum/53552/53552_20141030163923_424428.jpg 原图链接] [http0em; padding://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10px 0&ipn=d&word=%E6%9B%BE%E5%8F%82%E5%9B%BE%E7%89%87&step_word=&hs;" colspan=2&pn=0&spn=0&di=12501427312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 | '''基本資料'''|-8&oe| '''別名''' | style=utf"text-8&in=&cl=2&lm=align:left"|字「[[子輿]]」世稱「[[曾子]]」。|-1&st| '''師尊''' | style=undefined&cs=763129029%2C1702270215&os=1328547318%2C4159433525&simid=3512026957%2C484517110&adpicid=0&lpn=0&ln=951&fr=&fmq=155123703327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upload.tsingming.com%2Fmuseum%2F53552%2F53552_20141030163923_42442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p7xt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cc"text-bm9nalign:left" |[[孔子]]|-bm9nabbc_z%26e3Bip4s&gsm| '''出身地''' | style=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网"text-align:left" |[[魯國]]南武城([[山東]]嘉祥縣)人| 图像说明 = 曾參 |center-| ''' 出生日期 ''' | style= "text-align:left" |西元 前505年 | 出生地点 = 中国香港-| ''' 逝世日期 ''' | style= 前435 "text-align:left" |西元前432 年|-| '''逝世地''' | style="text-align:left" | 国籍 洪州|-| '''父親''' | style= 中国"text-align:left" |曾點|-| '''民族''' | style="text-align:left" | 别名 華夏族 |-| '''主要著作''' | style="text-align:left" | 《[[大學]]》、《[[孝經]]》<ref name="孝經">[https://www.ginifab.com.tw/promo/xiaojing.html = 子輿《孝經》]</ref> |-|}}</div>
<p style="text-indent:2em;">'''曾參'''([[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世稱「'''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ref>《[[论语]]·学而》</ref>,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嚙指心痛的主角。
==生平簡介==<p style="text-indent:2em;"> '''[[ 曾 參]]'''(西元前505年-西元前432年),字[[ 子 的祖先是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山東]]嘉祥縣)人,[[ 夏禹儒家]]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 的 後代 弟子 , 姓姒 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 禹的第五代 而孔子之 孫[[ 少康子思]] 封 便曾是 他的 小兒子曲烈於鄫地 門人 , 建立世稱「[[ 鄫國曾子]] 」,有'''宗聖'''之稱 。 他 曾 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並將孔 子的 父親叫「'''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傳《[[大學]]》、《[[孝經]]》<ref name="孝經">[https://www.ginifab.com.tw/promo/xiaojing.html 《孝經》]</ref>等[[ 曾點儒家]] 經典為他所著述。同時 , 字皙 他亦為《[[二十四孝]]》中「[[齧指痛心]]」的主角。[[山東]]省南部 , 是[[ 孔子臨沂市]] 所轄 的 早期弟 [[平邑縣]]還存有[[曾點]]、[[曾參]]兩父 子 之一 墓,而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 。
<p style="text-indent[[File:2em;"> 553ca7104e78d553ca5b17b67720150424125132335 small.png|缩略图|明•佚名《孔子、顏回、 曾參 提出的「吾日 三 省吾身」,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修身之法,成為後世追求道德提升之人自省的途徑。曾參曾為養活父母在莒這個地方當官,他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苟同權貴。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聖圖軸》]]
<p style="text-indent:2em;"> =生平== 子輿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姒姓]]。子輿的父亲[[曾皙| 曾 參在 點]](字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行為不拘一格,有狂者的氣質。其「'''舞雩詠歸'''」的志向得到 孔子 去 的讚許,也成為後 世 後 [[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子輿於[[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 , 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消化 [[鲁定公]]五年)生於东鲁 , 對 小 孔子 學說的某些方面給予了推進 四十六岁 。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時“'''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 因 此 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他後來移居武城 , 可以說 十六歲拜孔子為師 , 他 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 具 居 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最終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就是师从曾子而[[孔伋]後又传授弟子[[孟子]]。子輿勤奮好學,謹遵師教,『'''於子言無不悅'''』。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 , 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認真複習了? 『'''[[曾子避席]]'''』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說的是:有一次 曾參 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 以 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參聽了,明白老師是要指點 他 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 的 建樹 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參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 ,走 進 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後來很多人都向他學習這種禮儀。 曾參隨孔子從楚國返回魯國後,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隴畝,晚間學習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沒有任什麼官職,生活很是窘迫。魯國的國君聽說 了 大儒殿堂 曾參的品行後,對他非常關心和同情,決定贈以“食邑”。但曾參以為 “食邑”是只拿俸祿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為好,於是固辭不受。 這時,派來的使者好心的勸說曾參:“先生非求於人,為何不受?”曾參對使者誠懇的說:“我常聽說 , 受人者畏懼於人; 與 人者驕傲於人。縱然與人者並不驕傲,但我能不畏懼嗎?”經過再三推辭,曾參終於沒有接受國君贈給的食邑。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稱讚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時,孔子卒,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 孔子 墓。孔子去世後,曾參 、[[ 顏 子夏]] (顏回) 、[[子 思張]]、[[ 孟 子游]]、[[有若]] 等弟子們沉痛守喪三年。在滿三年時,共同行了大禮,失聲痛哭而歸。此時,子夏、子張、子游三個人提出:有若的長相酷似老師,想把有若當作孔子,以對老師的誠意和禮節來事奉有若,表示對尊師的敬意。 曾參聽後,非常生氣,立即起來反對,嚴正陳詞:『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純潔的江水沖洗過,又像秋天的陽光照耀過,還像廣闊無邊的天地一樣聖潔,相貌相似的人怎麼能 比 肩共稱 得了呢?』曾參一番言語,眾人聽後嘆服不已,深 為 曾參對老師的真誠和對禮儀的一絲不苟所感動。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曾参 五 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孔子之後,曾參承繼孔子道統,勇敢的擔負起推行道義、仁德的重任。他說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他還編著了《[[ 大 學]]》、《[[孝經]]》<ref name="孝經">[https://www.ginifab.com.tw/promo/xiaojing.html 《孝經》]</ref>等經典著作,被後人稱為“[[宗 聖 ]]”。 [[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曾参卒,年七十四岁。<ref>《曾子年表》http://www.zengshi.net/bbs/a/a.asp?b=68&id=285605</ref> ==四科十哲==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 人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f name=" 仲尼弟子列傳">[https://ctext.org/shiji/zhong-ni-di-zi-lie-zhuan/zh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f> )。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四科十哲|孔門四科十哲]]。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子淵|颜回]]([[子淵]])、[[子騫|闵损]]([[子騫]])、[[伯牛|冉耕]]([[伯牛]])、[[仲弓|冉雍]]([[仲弓]])。*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子我|宰予]]([[子我]])、[[子貢|端木赐]]([[子貢]])。*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子游|言偃]]([[子游]])、[[子夏|卜商]]([[子夏]])。*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子有|冉求]]([[子有]])、[[子路|仲由]]([[子路]])。 *十哲以外,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子張|颛孙师]]([[子張]])、[[子輿|曾参]]([[子輿]])、[[子羽|澹臺滅明]]([[子羽]])、[[子思|原宪]]([[子思]])、[[子長|公冶长]]([[子長]])、[[子遲|樊须]]([[子遲]])、[[子有|有若]]([[子有]])、[[子華|公西赤]]([[子華]])。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思想=== 曾子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内省法|吾日 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ref>[https://ctext.org/analects/xue-er/zh 《論語·學而》第四]</ref>(釋: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業?交友是否守信?知識是否用於實踐?」) 《[[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ref>[https://ctext.org/analects/tai-bo/zh 《論語·泰伯》第六、七]</ref>{{cite web (釋:曾子說:「可以托付孤兒,可以托付江山,生死關頭,臨危不懼的人。是君子嗎?當然是君子。」、「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全人類和平友愛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著述有《[[大學 (經傳)| url大学]]》、《[[孝经]]》<ref name=http"孝經">[https://www.epochtimesginifab.com.tw/b5promo/xiaojing.html 《孝經》]</14ref>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在儒家文化中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共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不屈从、不苟合,[[齐国]]欲聘之为卿,辞而不就。見《[[韩诗外传]]》<ref>[https://ctext.org/han-shi-wai-zhuan/zh 《韓詩外傳》[西漢] 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0年]</ref> 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 另《論語·子張》<ref>[https://ctext.org/analects/zi-zhang/zh 《論語·子張》第十九]</ref>所載『'''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ref>[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613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 ]</ref>『'''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士;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 曾参察觉到“[[天圆地方]]”说存在的矛盾,提出『'''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禮記·曾子天圓》<ref name="曾子天圓">[https://ctext.org/da-dai-li-ji/ceng-zi-tian-yuan/zh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第一、二、三片段]</ref> )《曾子·天圆》中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ref name="曾子天圓">[https://ctext.org/da-dai-li-ji/ceng-zi-tian-yuan/zh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第一、二、三片段]</ref>『 '''陰陽之氣,各從其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ref name="曾子天圓">[https://ctext.org/da-dai-li-ji/ceng-zi-tian-yuan/zh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第一、二、三片段]</ref>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ref>[https://ctext.org/da-dai-li-ji/ceng-zi-da-xiao/zh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第七]</ref>说:『'''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聖治》)。《[[禮記|小載禮記]]·禮運》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ref>[https://ctext.org/liji/li-yun/zh#n11494 《小戴禮記··禮運》第二十]</10ref>[[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荀子(書)|荀子]]·天論》<ref>[https:/28/n4282164ctext.htm org/xunzi/tian-lun/zh 《[[荀子(書)| title 荀子]]·天論》第十五]</ref>『'''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曾子事蹟== = ==曾子受杖===[[File:Ea6cb7068c39492ebb7e8a7d6191c458.jpg|缩略图|曾子耘瓜(圖示)]][[曾子受杖]]又名[[曾子耘瓜]] 1.出處:[[刘向]]《[[说苑]]·建本》<ref>[https://ctext.org/shuo-yuan/jian-ben/zh 《说苑·建本》第六]</ref> 〖原文〗 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援大杖擊之,曾子仆地;有頃蘇,蹶然而起,進曰:「曩者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聽其歌聲,令知其平也。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曾子自以無罪,使人謝孔子,孔子曰:「汝聞[[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箠則待,大箠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體而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殺天子之民罪奚如?」 以曾子之材,又居孔子之門,有罪不自知處義,難乎! 〖譯文〗 曾參到瓜田裡鋤瓜,卻不小心把瓜的根部斬斷了,他的父親[[曾點|曾皙]]非常生氣,就拿了大木棍打他,打到曾參跌撲在地上;過了一會兒醒了,曾參爬了起來,說:『剛剛我觸怒了父親,惹他生氣,父親用暴力教導我 , 他可能會心理感到愧疚吧!』於是回到房理開始彈琴唱歌,希望能讓父親聽到,從而知道曾參心裡平和,不會不痛快。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後,便告訴他的學生說:『曾參如果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曾參自己不知道錯在哪裡,便託人向孔子請罪並請教過失。 孔子說:『你有聽過古時候一個叫做[[瞽叟]]的人,他有一個兒子叫做[[舜]],這[[[舜]]侍奉父親的方式,只要父親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他沒有一刻不在父親旁邊供他使喚的。但是他的父親只要想殺他,他就逃跑,他的父親沒有一次能夠成功殺他的。因此父母親處罰小孩,如果只是打小力的時候,就要乖乖待在旁邊讓父母處罰,但如果太大力,就要趕快跑開。這是要避免因突然而來的大發脾氣而造成傷害啊!現在你(曾參)竟然用自己的身體去站著等父親生氣的暴力處罰,而不逃走,就是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陷害父母,讓他們背上傷害子女的大逆不道的惡名。這種大逆不道的罪名和你不遵守著愚蠢不知變通的的[[孝道]],哪一種比較嚴重呢?你除了是自己父母的孩子外,難道不也是天子的臣民,社會的一份子嗎?那殺了天子的臣民,就像是殺了一般正常人(按:當時有奴隸與賤民制度,曾參並不是低下階層的人)一樣,那罪又該怎麼算呢?』 以曾參的才器,又在孔子的門下求學,有了過失卻不知道站在理性與道義角度來處理,這也是很困難的吧? 2.出處:《[[孔子家語]]·六本》<ref>[https://ctext.org/kongzi-jiayu/liu-ben/zh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ref> 〖原文〗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晢]]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晢曰:「嚮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 〖譯文〗 一天,曾參與父親[[曾點|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勞作,曾參稍不留神,斬斷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愛惜物力,做事不謹慎,舉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參的背部打去。 曾參見父親因自己做錯事而生氣,心里很慚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罰,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慢慢蘇醒過來。 曾參剛睜開眼睛,就想到了父親。為讓父親安心,他歡歡喜喜地爬了起來,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親面前行禮,向父親問道:「父親大人,剛才孩兒犯了大錯,使得父親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我,不知您的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問候完父親,父親見曾參似乎沒有什麼大礙,稍放了心,曾參於是退回了房間,拿出琴開始高聲彈唱起來,他希望歡快的音樂與歌聲能傳到父親的耳 中 華 ,讓父親更加確認自己的身體無恙,可以安心。 聽到的 人 物】 都很敬佩曾參對父親的孝順,可當孔子聽說了此事後,反而不高興,對門下的弟子們說: 「 吾日三 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 弟子們有些奇怪。曾參知道後,內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師如此生氣,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細檢點反 省 吾 ,卻又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於是,就請了其他同學去向老師請教。 孔夫子此時便向前來請教的弟子說道:「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從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個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親的時候非常盡心,每當[[瞽瞍]]需要[[舜]]時,舜都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當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時,就應該先避開。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盡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 身 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你難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嗎?殺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該又怎麼樣呢? 」 弟子們聽了老師 的 開導後恍然大悟,當 曾參 聽到了夫子這些話後,也一下子醒悟過來,感嘆地說:「我犯的錯,真是太大了啊!」於是就很誠懇地去向孔夫子拜謝并悔過。 ===[[二十四孝]]-[[嚙指痛心]]===[[File:0055998522.jpg| language缩略图|嚙指心痛(圖示)]] 〖原文〗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4385 《二十四孝·嚙指心痛》]</ref> 〖譯文〗 東周時,曾參侍奉母親非常孝順。有一次,曾參到山裏面去打柴,家裡面突然有客人來了。曾參的母親不知怎麼辦才好,曾參又還沒回來,情急下咬了自己的手指頭。在山中打柴的曾參忽然感覺到一陣心痛,背起柴後便急急忙忙趕回家。回到家後,跪在母親面前,詢問家裡有什麼事情,他的母親回答說:「家裡忽然來了一位有急事找你的客人,我只好咬手指頭,讓遠在山中的你有所感悟。」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嚙指痛心]]”。後人有詩讚曰:「母指方纏囓。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成語]]-[[曾參殺人]]===[[File:374721 260010.jpg|缩略图|曾參殺人(圖示)]] 成語出處:《[[戰國策]]·秦策二·秦武王謂甘茂》<ref>[https://ctext.org/zhan-guo-ce/qin-er/zh 《戰國策·秦策二·秦武王謂甘茂》]</ref> 〖原文〗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者不殺人。』置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置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故事〗 [[曾子]]住在[[费国| date费]]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也叫曾参的人杀了人,有人跑去對曾參的母親說:『伯母!曾參殺人了!』曾母馬上說:『不可能的!我們家曾參是個乖孩子,他不會殺人的!』,便继续纺织,過了一會兒,又有人跑去對曾母說:『伯母!曾參殺人了!』曾母還是說:『不可能的!我們家曾參是個乖孩子,他不會殺人的!』,可是,當第三個人跑來對曾參母親說:『伯母!曾參殺人了!已經被官兵抓起來了! 』 曾參母親開始相信曾參殺了人,難過地哭了起來:『參兒呀!媽媽相信你是一個好孩子,可是大家都說你殺人了,這些人跟你無冤無仇的,他們幹嘛要騙我呢?參兒呀!你真的殺人了嗎?嗚~參兒呀,你為什麼還不回來,你一定是被官兵抓起來了!』大家都勸曾媽媽趕快逃走,免得被官兵一起抓起來,曾子的母親害怕了,立即丟下手中的梭子,急急忙忙地跳牆跑了。 這個時候,曾參回來 了,大家都嚇了一跳:『曾參,你不是殺了人被官兵抓起來了嗎?』曾參說:『那個曾參不是我,是一個和我同名同姓的人!』曾母才放心地笑起來:『我真是的,因為大家都說曾參殺人了,讓我也懷疑自己的乖兒子殺了人。』 雖然曾參賢德,他母親對他信任,但有三個人懷疑他(殺了人),所以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了。后世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人言可畏。[[李白]]就在《答王十二雪夜独酌有怀》中说:『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示例〗 *『這冤怎申,硬疊成曾參殺人。』(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ref>[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6%A1%83%E8%8A%B1%E6%89%87/%E8%BE%AD%E9%99%A2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ref>) =2014== [[曾子殺彘]] ===[[File:Eb0837362b37889989b32e9571ebba2e.jpg|缩略图|曾子殺彘(圖示)]]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ref>[https://ctext.org/hanfeizi/wai-10chu-shuo-zuo-28 shang/zh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六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說在文公之攻原與箕鄭救餓也。是以吳起須故人而食,文侯會虞人而獵。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ref>「曾子殺(或烹)彘(或豬)」一則育兒故事。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爲女殺彘。』妻子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女 通:汝) 〖譯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着她在她後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馬上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 [[曾子易簀]]===[[File:5aadf4702af84f7d8e1781b9c2347d27.png|缩略图| publisher= 曾子易簀(圖示)]]出處:《[[禮記]]·檀弓上》<ref>[https://ctext.org/liji/tan-gong-i/zh 《[[禮記]]·檀弓上》第十八]</ref>曾參臨終前堅持要換掉大夫所用床席的故事,以小見大,顯示了曾參恪守禮制、嚴於律己、慎終如始的形像特點。 〖原文〗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帮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譯文〗 曾子臥病,病得很重。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腳旁,童兒坐在牆角,端著蠟燭。童兒說:“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墊席吧?”子春說:“不要做聲!”曾子聽到了,猛然驚醒,吁了一口氣。童兒又說:“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 大 紀 夫用的墊席吧?”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氏的禮物,我沒能換掉它。元兒,扶起我換掉它。” 曾 元 說:“老人家的病很危急了,不能夠移動。希望待到早晨,再允許我恭敬地換掉它。”曾子說:“你愛我還不如那個童兒。君子愛人靠的是德行,小人愛人靠的是姑息遷就。我還有什麼要求呢?我能夠按照規矩而死就罷了。”大家抬起曾子,幫他換掉席子。等放回到席子上時,還沒有放平穩就斷氣了。 == 影片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A_geaMku4|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認識儒家「宗聖」曾子}}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WyLT87kY&t=3s| authoralignment= 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曾子 劉曉 馮翊綱說人解字 20180315作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fayK7okBk| accessdatealignment=2018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7上L02補充動畫-曾子作者:翰林國中國文}}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43IZyD0ZI|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動畫《三字經》第十九單元 曾子易簀}}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f name="仲尼弟子列傳">[https://ctext.org/shiji/zhong-ni-di-zi-lie-zhuan/zh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f>)。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記述較詳者,亦有記述簡略,只有兩字人名,例如[[商澤]]、[[孔忠]];可能也有遺漏者,例如[[鄭玄]]稱[[子禽]]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未載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紇]]一起投軍,「生秦丕茲,事仲尼。」<ref>[https://ctext.org/chun-qiu-zuo-zhuan/xiang-gong-shi-nian/zh 《左傳·襄公十年》]</ref>,《史記》亦不載秦丕茲。 《仲尼弟子列傳》也有不少錯誤,例如記錄子貢錯誤百出,子貢參加「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ref>[https://ctext.org/chun-qiu-zuo-zhuan/ai-gong-shi-yi-nian/zh 《春秋左傳: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傳·哀公十一年》:「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甲戌,戰於艾陵……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ref> {|border=0 style="font-size: 100%"|style="vertical-align:top"|{|class=wikitable!#!姓名!字|-!1|[[颜回]]|子渊|-!2|[[闵损]]|子骞|-!3|[[冉耕]]|伯牛|-!4|[[冉雍]]|仲弓|-!5|[[冉求]]|子有|-!6|[[仲由]]|子路|-!7|[[宰予]]|子我|-!8|[[端木賜]]|子贡|-!9|[[言偃]]|子游|-!10|[[卜商]]|子夏|-!11|[[颛孙师]]|子张|-!12|[[曾参]]|子舆|-!13|[[澹台灭明]]|子羽|-!14|[[宓不齐]]|子贱|-!15|[[原宪]]|子思|-!16|[[公冶长]]|子长|}||style="vertical-align:top"|{|class=wikitable!#!姓名!字|-!17|[[南宫适]]|子容|-!18|[[公皙哀]]|季次|-!19|[[曾點]]|子皙|-!20|[[颜无繇]]|路|-!21|[[商瞿]]|子木|-!22|[[高柴]]|子羔|-!23|[[漆雕啟]]|子开|-!24|[[公伯缭]]|子周|-!25 |[[司马耕]]|子牛|-!26|[[樊须]]|子迟|-!27|[[有若]]|子有|-!28|[[公西赤]]|子华|-!29|[[巫马施]]|子期|-!30|[[梁鳣]]|叔鱼|-!31|[[颜幸]]|子柳|-!32|[[冉孺]]|子鲁|}||style="vertical-align:top"|{|class=wikitable!#!姓名!字|-!33|[[曹恤]]|子循|-!34|[[伯虔]]|子析|-!35|[[公孙龙 (孔子弟子)|公孙龙]]|子石|-!36|[[冉季]]|子产|-!37|[[公祖句兹]]|子之|-!38|[[秦祖]]|子南|-!39|[[漆雕哆]]|子敛|-!40|[[颜高]]|子骄|-!41|[[漆雕徒父]]|子文|-!42|[[壤驷赤]]|子徒|-!43|[[商泽]]|子秀|-!44|[[石作蜀]]|子明|-!45|[[任不齐]]|选|-!46|[[公良孺]]|子正|-!47|[[后处|-{后}-处]]|子-{里}-|-!48|[[秦冉]]|开|}||style="vertical-align:top"|{|class=wikitable!#!姓名!字|-!49|[[公夏首]]|乘|-!50|[[奚容箴|奚容蒧]]|子楷|-!51|[[公肩定]]|子中|-!52|[[颜祖]]|襄|-!53|[[鄡單|鄡单]]|子家|-!54|[[句井疆]]|子疆|-!55|[[罕父黑]]|子索|-!56|[[秦商]]|子丕|-!57|[[申党]]|周|-!58|[[颜之仆]]|叔|-!59|[[荣旂]]|子祈|-!60|[[县成]]|子祺|-!61|[[左人郢]]|行|-!62|[[燕伋]]|思|-!63|[[郑邦]]<ref>避[[刘邦]][[讳]],改称郑国。</ref>|子徒|-!64|[[秦非]]|子之|}||style="vertical-align:top"|{|class=wikitable!#!姓名!字|-!65|[[施之常]]|子恒|-!66|[[颜哙]]|子声|-!67|[[步叔乘]]|子车|-!68|[[原亢籍]]|籍|-!69|[[乐欬]]|子声|-!70|[[廉絜]]|庸|-!71|[[叔仲会]]|子期|-!72|[[颜何]]|冉|-!73|[[狄黑]]|皙|-!74|[[邦巽]]|子敛|-!75|[[子蔑|孔忠]]|子蔑|-!76|[[公西舆如]]|子上|-!77|[[公西葴|公西蒧]]|子上|}|} ==文獻資料==
==傳頌事蹟==
===嚙指痛心===
<p style="text-indent:2em;">曾參有一天入山打柴,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中的曾參忽然覺的心疼,於是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讓你知道。」後人以詩頌之:「母指方纔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ref name="三省吾身"/>
===曾子烹彘===
<p style="text-indent:2em;">一天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ref name="三省吾身"/>
===曾參殺人===
<p style="text-indent:2em;">曾子住在魯國費地時,有一個名字也叫曾參的人殺了人,有人去告訴了曾子的母親。曾母開始時還表示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繼續紡織,等到第三個人來說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曾母也害怕了,於是翻牆逃走了。後世用這個典故來比喻人言可畏。<ref name="三省吾身"/>
==評價==
<p style="text-indent:2em;">孔子對曾參的評價是:「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也中夫四德者矣哉!」意思是曾參具備了孝悌、忠信這四種德行。<ref name="三省吾身"/>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儒家人物]]
[[Category: 哲学家春秋戰國時期人物]][[Category:孔子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