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国鼎立

移除 6,5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名词解释==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事件 ==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机会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ref>[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819/198854/12353290.html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人民网,2010-08-05</ref>
公元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公元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自称汉皇帝,年号章武。公元222年,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不久便病逝于[[白帝城]]。猇亭之战以后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东吴王朝]]正式建立,不久之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多年之久。
== 详细 相关 信息=====荆州争夺===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年)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ref>[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6/08/content_5884451.htm 刘备白帝城“托孤”],中国网,2005-06-08</ref>蜀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历史背景===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ref>[http://www.sohu.com/a/34339119_112595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版图年份地图归纳] ,搜狐,2015-10-05</ref>
===荆州争夺===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年)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蜀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刘备托孤===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ref>[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6/08/content_5884451.htm 刘备白帝城“托孤”],中国网,2005-06-08</ref>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蜀。辅政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蜀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蜀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
 
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年)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
 
===司马夺权===
 
[[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蜀,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年)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ref>[http://www.sohu.com/a/350556815_99892961 司马懿夺权时,只有三千死士,为何能打败权倾朝野的曹爽?] ,搜狐,2019-10-30</ref>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
 
三国后期,吴、蜀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蜀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破灭;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蜀汉弱孝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年),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蜀,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蜀汉之战告捷。
 
===三分归一===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蜀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年)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历史地位及作用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蜀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隆中对]]》,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蜀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孙子注]]》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崇。
 
==小说简介==
《[[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王国的传奇历史),简称:三国。是[[中国]]古代 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频==
247,5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