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
次編輯
變更
佤族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佤族''' | 图像 = File:佤族1.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16.nipic.com/20110903/3331658_220725389106_2.jpg 原…”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佤族'''
| 图像 =
[[File:佤族1.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16.nipic.com/20110903/3331658_220725389106_2.jpg 原图链接] [http://www.nipic.com/show/2/12/5052340k5f63ee9f.html 来自昵图网]]]
| 图像说明 = '''佤族''' |center
}}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地,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有35.1万多人,其中西盟、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就有18万多人。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 起源和历史<ref>[http://www.jianglishi.cn/ctwh/zhctwh/27276.html 佤族历史是什么?佤族由来简介]讲历史,2016-11-05</ref>==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 宗教信仰<ref>[ http://www.jianglishi.cn/baike/321677.html 佤族宗教信仰 西盟地区的佤族信仰什么]讲历史,2018-02-16</ref>==
西盟等地佤族群众普遍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是因为过去佤族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灾难,从而对自然现象和疾病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山川,河流,生物和他们所不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精灵”(或称“灵魂”、“鬼”、“神”)的主宰,这些“精灵”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于是就对这些虚构的抽象力量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精灵。它似光、似水、似空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开天的“达路安”,辟地的“达利吉”,管地震的“格拉柔姆”,掌打雷的“达阿撒”,佤族的祖先“格雷诺”,都是“木依吉”的儿子,还有司水的“达娜”,司风的“达务”,司树的“达瓦”,司谷的“司欧布”以及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的精灵,都受“木依吉”的差遣。因此,佤族剽猪、剽牛和猎头血祭,都是为了供养“木依吉”,“拉木鼓”是请“木依吉”接受奉献,新房子落成还要搭竹凳请“木依吉”坐着观赏跳舞,以祈求“木依吉”和众鬼神帮助摆脱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各种灾难。 过去,佤族笃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拉木鼓是一般在阳历1月间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
== 服饰特点<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ea15de620102x1yt.html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有何特点和风格]新浪,2016-11-23</ref>==
佤族服装承继原生态的浸染工艺并经腰机编织而成。线料有棉线、麻线、彩色毛线。棉线采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粟树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泽,成色均匀自然。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汲取传统服饰精髓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佤族现代装。现代装美观大方。女装有三角领短袖套头衫,对襟短袖衫,圆领、方形领长袖衫,下配超短或中短筒裙、长筒裙等裙式,较为随意多变,具有真穿、时尚、休闲等特性。配饰有银质头箍、耳饰、各种项饰、手饰乃至脚饰等具有文化及时代特性的饰品。男装有立领对襟长袖衫,马褂等,多饰以牛头图案或“AV”字样,配以红色包头。
== 建筑特点<ref>[http://www.minzu56.net/wz/wh/14345.html 佤族民居建筑特色]民族网,2014-12-04</ref> ==
[[File:佤族3|缩略图|right|[http://i8.hexun.com/2017-11-17/191675151.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hexun.com/2017-11-17/191675155.html 来自和讯网]]]
佤族聚居的澜沧江边、怒山山脉的南段地带,山峦叠嶂,被称为阿佤山区。这里在北回归线之内,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迁徙、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 传统节日 <ref>[http://www.jianglishi.cn/ctwh/ctjr/330677.html 沧源佤族传统节日]讲历史,2019-04-07</ref>
==
一、狂欢节
狂欢节佤族习惯称“卧”(vō),意为尽情玩乐,忘记一切。其它的节日都与宗教有一定的关系,唯有狂欢节是佤族认为是娱乐自身的节日,所以说它被称为“卧”。
二、望(van)
“望”是播种的意思。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佤族把播种当成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说在播种季节必须要杀牛,最少要杀鸡请客,然后打歌跳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斋(jāi)
“斋”可以称之为新米节,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其意识请谷魂回家,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尝新米。为了愉悦谷魂就打歌跳舞,甚至谈情说爱,预祝丰收,祈求上天的保佑。“斋”是佤族第三大节日,在这个节日当中,一般都是拜望老人、父母、兄弟姐妹的季节,所以说也被佤族称之为团圆节。
四、比牙(biag)
“比牙”象征收获的结束,是建房建寨最好的时候。过了这个节,就可以动土兴工。该节日主要是供奉梅依吉神为主,请求得到梅依吉的关心和爱护,在来年依然全家幸福,五谷丰登。
五、佤族还有很多的节日,比如说祭木鼓节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佤族贡象节。它最能够体现佤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努力建设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的一种民族,所以,佤族有一些地方每年都要贡奉大象,认为大象是富裕的象征。
== 饮食文化<ref>[http://tool.xdf.cn/mz/wazu.html 佤族]新东方,</ref>==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 姓名 = '''佤族'''
| 图像 =
[[File:佤族1.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16.nipic.com/20110903/3331658_220725389106_2.jpg 原图链接] [http://www.nipic.com/show/2/12/5052340k5f63ee9f.html 来自昵图网]]]
| 图像说明 = '''佤族''' |center
}}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地,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有35.1万多人,其中西盟、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就有18万多人。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 起源和历史<ref>[http://www.jianglishi.cn/ctwh/zhctwh/27276.html 佤族历史是什么?佤族由来简介]讲历史,2016-11-05</ref>==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 宗教信仰<ref>[ http://www.jianglishi.cn/baike/321677.html 佤族宗教信仰 西盟地区的佤族信仰什么]讲历史,2018-02-16</ref>==
西盟等地佤族群众普遍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是因为过去佤族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灾难,从而对自然现象和疾病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山川,河流,生物和他们所不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精灵”(或称“灵魂”、“鬼”、“神”)的主宰,这些“精灵”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于是就对这些虚构的抽象力量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精灵。它似光、似水、似空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开天的“达路安”,辟地的“达利吉”,管地震的“格拉柔姆”,掌打雷的“达阿撒”,佤族的祖先“格雷诺”,都是“木依吉”的儿子,还有司水的“达娜”,司风的“达务”,司树的“达瓦”,司谷的“司欧布”以及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的精灵,都受“木依吉”的差遣。因此,佤族剽猪、剽牛和猎头血祭,都是为了供养“木依吉”,“拉木鼓”是请“木依吉”接受奉献,新房子落成还要搭竹凳请“木依吉”坐着观赏跳舞,以祈求“木依吉”和众鬼神帮助摆脱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各种灾难。 过去,佤族笃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拉木鼓是一般在阳历1月间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
== 服饰特点<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ea15de620102x1yt.html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有何特点和风格]新浪,2016-11-23</ref>==
佤族服装承继原生态的浸染工艺并经腰机编织而成。线料有棉线、麻线、彩色毛线。棉线采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粟树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泽,成色均匀自然。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汲取传统服饰精髓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佤族现代装。现代装美观大方。女装有三角领短袖套头衫,对襟短袖衫,圆领、方形领长袖衫,下配超短或中短筒裙、长筒裙等裙式,较为随意多变,具有真穿、时尚、休闲等特性。配饰有银质头箍、耳饰、各种项饰、手饰乃至脚饰等具有文化及时代特性的饰品。男装有立领对襟长袖衫,马褂等,多饰以牛头图案或“AV”字样,配以红色包头。
== 建筑特点<ref>[http://www.minzu56.net/wz/wh/14345.html 佤族民居建筑特色]民族网,2014-12-04</ref> ==
[[File:佤族3|缩略图|right|[http://i8.hexun.com/2017-11-17/191675151.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hexun.com/2017-11-17/191675155.html 来自和讯网]]]
佤族聚居的澜沧江边、怒山山脉的南段地带,山峦叠嶂,被称为阿佤山区。这里在北回归线之内,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迁徙、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 传统节日 <ref>[http://www.jianglishi.cn/ctwh/ctjr/330677.html 沧源佤族传统节日]讲历史,2019-04-07</ref>
==
一、狂欢节
狂欢节佤族习惯称“卧”(vō),意为尽情玩乐,忘记一切。其它的节日都与宗教有一定的关系,唯有狂欢节是佤族认为是娱乐自身的节日,所以说它被称为“卧”。
二、望(van)
“望”是播种的意思。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佤族把播种当成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说在播种季节必须要杀牛,最少要杀鸡请客,然后打歌跳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斋(jāi)
“斋”可以称之为新米节,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其意识请谷魂回家,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尝新米。为了愉悦谷魂就打歌跳舞,甚至谈情说爱,预祝丰收,祈求上天的保佑。“斋”是佤族第三大节日,在这个节日当中,一般都是拜望老人、父母、兄弟姐妹的季节,所以说也被佤族称之为团圆节。
四、比牙(biag)
“比牙”象征收获的结束,是建房建寨最好的时候。过了这个节,就可以动土兴工。该节日主要是供奉梅依吉神为主,请求得到梅依吉的关心和爱护,在来年依然全家幸福,五谷丰登。
五、佤族还有很多的节日,比如说祭木鼓节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佤族贡象节。它最能够体现佤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努力建设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的一种民族,所以,佤族有一些地方每年都要贡奉大象,认为大象是富裕的象征。
== 饮食文化<ref>[http://tool.xdf.cn/mz/wazu.html 佤族]新东方,</ref>==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