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1
次編輯
變更
曾子受杖
,無編輯摘要
弟子們聽了老師的開導後恍然大悟,當曾參聽到了夫子這些話後,也一下子醒悟過來,感嘆地說:「我犯的錯,真是太大了啊!」於是就很誠懇地去向孔夫子拜謝并悔過。
==人物生平==
子輿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姒姓]]。子輿的父亲[[曾皙|曾點]](字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行為不拘一格,有狂者的氣質。其「'''舞雩詠歸'''」的志向得到孔子的讚許,也成為後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子輿於[[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生於东鲁,小孔子四十六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時“'''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ref>[https://ctext.org/huainanzi/zh 《淮南子》]</ref> )
他後來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就是师从曾子而[[孔伋]後又传授弟子[[孟子]]。子輿勤奮好學,謹遵師教,『'''於子言無不悅'''』。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認真複習了?
曾參隨孔子從楚國返回魯國後,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隴畝,晚間學習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沒有任什麼官職,生活很是窘迫。魯國的國君聽說了曾參的品行後,對他非常關心和同情,決定贈以“食邑”。但曾參以為 “食邑”是只拿俸祿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為好,於是固辭不受。
這時,派來的使者好心的勸說曾參:“先生非求於人,為何不受?”曾參對使者誠懇的說:“我常聽說,受人者畏懼於人;與人者驕傲於人。縱然與人者並不驕傲,但我能不畏懼嗎?”經過再三推辭,曾參終於沒有接受國君贈給的食邑。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稱讚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時,孔子卒,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去世後,曾參、[[子夏]]、[[子張]]、[[子游]]、[[有若]]等弟子們沉痛守喪三年。在滿三年時,共同行了大禮,失聲痛哭而歸。此時,子夏、子張、子游三個人提出:有若的長相酷似老師,想把有若當作孔子,以對老師的誠意和禮節來事奉有若,表示對尊師的敬意。
曾參聽後,非常生氣,立即起來反對,嚴正陳詞:『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純潔的江水沖洗過,又像秋天的陽光照耀過,還像廣闊無邊的天地一樣聖潔,相貌相似的人怎麼能比得了呢?』曾參一番言語,眾人聽後嘆服不已,深為曾參對老師的真誠和對禮儀的一絲不苟所感動。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孔子之後,曾參承繼孔子道統,勇敢的擔負起推行道義、仁德的重任。他說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他還編著了《[[大學]]》、《[[孝經]]》<ref name="孝經">[https://www.ginifab.com.tw/promo/xiaojing.html 《孝經》]</ref>等經典著作,被後人稱為“[[宗聖]]”。
[[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曾参卒,年七十四岁。<ref>《曾子年表》http://www.zengshi.net/bbs/a/a.asp?b=68&id=285605</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