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永乐大典

移除 5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又名''' : 《文献大成》
'''作者''' : 姚广孝, 解缙等人主编
'''原版名称''' : 《永乐大典》
'''装帧''' : 装帧包背装手抄
''' 字数''' : 3.7亿字
 
'''历史地位''' : 世界历史最大的百科全书
 
'''规模''' : 全书:22,877卷,共11,095册
 
'''出版地''' : 金陵(今中国南京)
|}
</div>
'''《永乐大典》'''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类书,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ref>[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514776-1.shtml 明代本土原创科技文化成就(转载)],天涯社区网,2012-07-22</ref>。皇帝[[朱棣]]先后命[[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初名《文献大成》,后[[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按韵目分列单字, 依单字辑入各项内容。元以前佚文秘籍多赖以保存。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明亡之时,副本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现遗存约800卷。
==历史地位==
[[ 永乐 ]] 元年(1403年)雄才伟略的永乐皇帝 [[ 朱棣 ]] 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最初令 [[ 解缙 ]] 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发现此书多为儒学一家之言,甚为不满,于是钦点精通儒、释、道等各家之学的 [[ 姚广孝 ]] 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大悦,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 不列颠百科全书 ]] 》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修书过程==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 [[ 类要 ]] 》”,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一百四十七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这次动用编写人员朝野上下共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启用了[[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大典由解缙、太子少傅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监修,组织上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监修:解缙、姚广孝、郑赐;总裁、副总裁:[[蒋用文]]、[[赵同友]];都总裁:[[陈济]]<ref>[http://www.sohu.com/a/287435895_120011226 此人因身怀一项特长,以平民的身份成为《永乐大典》都总裁] ,搜狐网,2019-01-08</ref>。
==内容==
[[ 明成祖 ]] 编纂《永乐大典》,代表“盛世修书”的传统,如[[宋代]]修《 [[ 太平御览 ]] 》、《 [[ 太平广记 ]] 》、《 [[ 册府元龟 ]] 》、《 [[ 文苑英华 ]] 》,清代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是为一个时代“文治”之象征。《永乐大典》收录中国明代之前的图书文献近八千种,内容包括十三经、史书、子书、集部、释藏、道经、农艺、戏剧、工技等各类典籍文章,采掇搜罗,浩繁渊博。全书以《 [[ 洪武正韵 ]] 》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按韵列单字,先注明每一字的音义,次录各韵字的反切与解说,再行记录楷篆隶各书写体,汇辑与此字有关的各种资料,乃至于抄录整本书、整篇内容,全文录入,一字不改。书名和作者名称,用红字写出。[[明世宗]]命人照永乐原本摹写两部,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正本于明亡之时全毁。
乾隆元年[[全祖望]]住[[李绂]]家中,通过李绂借阅《 [[ 大典 ]] 》,辑出[[王安石]]《 [[ 周官新义 ]] 》60卷、高氏《春秋义宗》150卷等。[[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512种书,均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包括已失佚的[[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李心传]]《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薛居正]]《旧五代史》、[[林宝]]《 [[ 元和姓纂 ]] 》、[[胡瑷]]《 [[ 洪范口义 ]] 》、[[赵善湘]]《 [[ 洪范统一 ]] 》、《 [[ 两朝纲目备要 ]] 》(佚名)、[[周巽]]《 [[ 性情集 ]] 》、[[钱宰]]《 [[ 临安集 ]] 》、[[路振]]《 [[ 九国志 ]] 》、《 [[ 东南纪闻 ]] 》(佚名)等巨篇,皆由[[邵晋涵]]自《永乐大典》辑出。嘉庆中叶修《 [[ 全唐文 ]] 》,从中辑出大量唐文,学者[[徐松]]又辑出《 [[ 宋会要 ]] 》500卷、《 [[ 宋中兴礼书 ]] 》300卷、《 [[ 中兴礼书续编 ]] 》80卷;至清代[[戴震]]在四库馆发现《永乐大典》几乎保存了完整的《水经注》(卷11127至卷11141),[[郦道元]]《 [[ 水经注序 ]] 》原已失佚,也由《 [[ 永乐大典 ]] 》保存。其他的辑文还有《 [[ 析津志 ]] 》等。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776,8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