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華白海豚

移除 2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又稱 太平洋駝背(海)豚、印太洋駝背(海)豚[2],臺灣俗稱為 媽祖 魚[3][4][5] ,是一種背鰭前部隆起的海豚(有地域差異)。生活在 西太平洋 和 東印度洋 的熱帶及溫帶沿岸海域,偶爾出現在江河等淡水中,例如長江、閩江、九龍江和珠江等,分布極廣泛。膚色因地域、種群而異,多呈灰白相間的雜色,且帶有深色斑點。模式標本產自中國水域,中國的種群初生時全身呈深灰色,隨著年齡增長淡化為獨特的粉白色,十分漂亮,科學家認為只是遇熱反應(如同人類在燥熱時會臉紅一樣)。
西方文獻有關中華白海豚的最早紀錄是在1637年由探險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在珠江口發現的紀錄,而中國的最早紀錄是在唐朝。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布「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得3679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一位[6][7][8]
目錄
名稱及亞種
中華白海豚又稱為 太平洋駝背(海)豚,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牠 為[[ 盧亭]] ,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其他俗名尚有[[粉紅海豚]]<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2/27/n9996044.htm 說明],大紀元</ref> 、白鯃等。
2015年王愈超(John Wang)等人在《Zoological Studies》發表研究,認為中華白海豚可以分為指名亞種(S. c. chinensis)與臺灣亞種(S. c. taiwanensis也稱「台灣白海豚」)兩個亞種,兩者的斑點圖樣幾乎完全不同,兩者在地理區隔與動物行為上也不同。
3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