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晋国

移除 20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0080" align= center|  '''<big>周朝诸侯国之晋国</big> '''
|-
| [[File:楚国1.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806/0CE50A4644CB2987B8D6FD6392D843657F009920_size60_w580_h487.jpeg 原图链接][https://feng.ifeng.com/ 来自 大风号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800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分封君主''' :[[周武王]]
 
'''国 都''' :咸阳
 
'''建立时间''' :公元前1033年
 
'''建国之君''' :[[唐叔虞]]
 
'''亡国之君''' :[[晋静公]]
 
'''灭亡时间''' :公元前376年
 
'''灭亡原因''' :[[三家分晋]]
 
'''史书记载''' :[[史記]]、[[春秋左氏傳]]
|}
 
'''晋国''',是[[周朝|周代]]的[[姬姓]][[诸侯|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晋是重要的封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一个。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县|翼城]]西,一说[[太原市|太原]]西南),[[晋献公]]迁都绛(今[[翼城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县|曲沃]](今山西[[闻喜县|闻喜]])。晋景公时迁都新田,称之为新绦,[[侯马晋国遗址|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 名称和地理位置 ==
{{File|zh-hant=春秋诸侯大国简图.png|zh-hans=春秋诸侯大国简图.png|thumb|300px|desc=晋国据中原,与齐楚秦争霸}}
晋原本叫做唐,是[[夏朝]]的故地,称之为夏虚。<ref>《左传·定公四年》: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ref>古唐国在周朝建立前就已存在,属于[[尧]]的后裔。<ref>《晋国史纲要》第一章 西周的晋国</ref>周成王时,将弟弟唐叔虞封于此,当时仍称唐,其子晋侯燮即位后改名改为晋。晋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河|汾水]]流域一带。进入春秋后,于献公时迁都绦,并开始其扩张进程。最终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向西发展到[[黄河]]西岸,据[[崤|崤山]],西北最远达到[[汝河|汝水]]之滨,南方则发展到今河南北部的广大疆域。<ref>《晋国史纲要》第163页</ref>
=== 国都 ===
{{File|zh-hant=侯马晋国古城平面图.svg|zh-hans=侯马晋国古城平面图.svg|thumb|300px|desc=晋都新绦平面图}}
晋的国都见诸于史的先后有唐、翼、绦、新绦等名字。唐叔虞受封时的都城在唐。春秋史籍《左传》最早记载的晋都是翼。翼、绦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争议,根据考古报告,唐和翼可能是一座城市,但翼、绦也可能只是一个城市的不同名称。<ref>1982年第7期《文物》 北京大学声威专业商周组《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ref>《晋国史纲要》考证翼、绦是指同一个地方,最初由穆侯从唐迁都于绦,献公在位期间则对绦进行了扩建<ref>《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ref>。《西周封考国疑》则认为国都自唐叔虞始封到晋侯缗时一直在翼,晋献公时才迁都绦<ref>《西周封国考疑》晋国分封都问题与晋侯墓地研究 第115页</ref>。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景公迁都于[[绦山]]之北[[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称之为新绦,这也是晋国最后的都城<ref>《晋国史纲要》第一章 三、迁都绦邑 第9-10页</ref>。1954年,在[[侯马市]]发现的[[侯马晋国遗址]]被认为是新绛。不过历代史书记载中,也有唐城在今太原市西南郊晋阳古城遗址之北的记载,但是目前缺乏充足的文物证据和史料证据,不被当代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 历史 ==
=== 唐叔虞受封与早期历史 ===
{{see also|唐国}}
[[文件:Jin Temple entrance.JPG|thumb|300px|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又称唐叔虞祠,是后人奉祀他的地方]]
晋国的始祖君唐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成王]]同母弟。早在其母[[邑姜]]怀孕之时,曾在梦中看到[[上帝|天帝]]对她说:“我命你的儿子叫做虞,今后会将唐交给他,他的子孙将会繁盛。”邑姜后来果真生下一子,手中有个“虞”字,因此便取名为虞。武王在[[牧野之战|克商]]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由其子,也就是唐叔的哥哥成王即位。不久,唐国作乱,被成王所灭,随即封叔虞于唐(今[[山西省|山西]][[翼城县|翼城]]西)<ref name=zuozuan1>《左传·昭公元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其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沉,参神也。</ref>,并赐“怀姓九宗、职官五正”,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ref name=bsy1>白寿彝版《中国通史》第03卷 上古时代 第五章 晋、郑</ref>
=== 献公时期与骊姬之乱 ===
{{主条目|骊姬之乱}}
[[晋武公|武公]]之时,[[齐桓公]]已经称霸。武公去世后,其子[[晋献公|献公]]即位。曲沃一系本是旁枝取代大宗,献公上台之后,为免重蹈覆辙,便尽逐桓庄之族,即[[曲沃桓叔|桓叔]]和[[曲沃庄伯|庄伯]]的其他子孙及后代。<ref name=bsy1 />
=== 文公之霸及其霸业的延续 ===
{{主条目|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
晋文公是名有作为的君主。他的下属[[狐偃]]、[[先轸]]、[[贾佗]]和[[赵衰]]等人在他流亡期间就已追随他。文公之前的君主少有关心华夏诸侯的会盟与战争的,而自文公即位开始,兴起的晋国俨然成为齐桓公霸业的继承者了。<ref name=bsy1 />
文公的霸业,以两件大事为主。先是“[[勤王]]”。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即前635年。时值[[周襄王]]在位,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他带人进入王城,襄王则被迫出走。当时,秦穆公驻扎于河上,送逃难至郑的襄王回国。狐偃谏文公说:“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ref>《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ref>文公便辞退秦军,自率军至阳樊,又令右军围温,左军送襄王返回。襄王返王城后,杀王子带。<ref>《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ref><ref>《左传·僖公十一年》: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ref>随后,文公朝见襄王,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文公向襄王请求之后能以天子之礼而葬,襄王不许,因为这是王制,周德虽衰,却仍没有人可以代周行天子之礼的。襄王赐阳樊、温、原、欑茅四地,以报勤王之功。晋国因此扩展了在黄河以北的南阳领土。阳樊和原的臣民都是王亲之后,不愿屈从,结果被整体迁往他处。<ref>《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邢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ref><ref>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六、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 第97页</ref>
 
[[文件:城濮之战.svg|thumb|300px|城濮之战示意图]]
另一件则是发生于文公四年(前633年)的[[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当年,宋受楚国的入侵,便向晋求救。其时,文公即位不久,而楚的实力很强,犹豫中的文公在大臣们的建议之下决意救宋。晋军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打败楚军,楚军主帅[[子玉]]自杀。从此依附于楚的许多诸侯向晋国靠拢。第二年,文公和诸侯会盟于[[河阳]],并被拥为霸主,当时连天子周襄王也前来会盟。文公的霸业较为重视对人民的教养,以提高公室的威信,并加强国人的战斗力。相比齐桓公的霸业,文公的霸业在他去世后的晋国仍延续著。<ref name=bsy1 />以后像[[秦国|秦]]、[[齐国|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
=== 迁都新绦与下宫之难 ===
{{主条目|邲之战|鞌之战|下宫之难}}
[[晋景公]]时期,晋国内部因赵氏弑君专政的行为出现了君臣不睦,人人自危的境况。在景公即位的第三年,晋楚发生[[邲之战|邲之战]]。当时的三军六名将佐中,赵氏佔去三分之一,再加上亲近赵氏的郄氏和韩氏两家族<ref>《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郄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ref>,使得晋军主帅荀林父根本指挥不了自己的军队。赵氏集团的轻敌冒进之举,终令晋军大败。<ref name=jgsgy15 />
=== 厉公复霸 ===
{{主条目|鄢陵之战}}
[[文件:鄢陵之战.svg|thumb|300px|鄢陵之战示意图]]
景公于清除赵氏的第三年,即景公十九年(前581年)去世,其子[[晋厉公|厉公]]即位。其时,晋楚长期争霸早已不是齐桓公和[[宋襄公]]时代以尊王攘夷为主要目的了,双方对夹杂其中的中原诸侯国家争夺得非常激烈。早在景公即位的第二年,楚共王以郑国亲晋的名义围攻郑都新郑十七天,郑国以龟壳占卜得出的结果是不能求和。郑人群集于宗庙前大哭,并预备迁徒到他处。当时连守城的兵士也连哭了起来,楚军也受到影响,遂暂时撤军。待到郑人都城牆修好之后,楚军又围城长达三月,城破后,郑襄公赤裸上身牵著羊来迎接楚共王。<ref>《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ref>两年后,楚又攻宋,将宋都商邱包围达九个月之久,弄得城内出现“易而食,折骸以炊”的惨状。最终,不愿屈服的宋国大夫[[华元]]夜入楚营将主将子反挟持,才令楚军撤退议和。<ref>《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従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ref>如此激烈和频繁的战争令各国苦不堪言。于是在厉公即位的第二年,在与晋楚执政[[栾书]]和[[子重]]要好的华元的努力下,晋楚两国达成了[[弭兵之盟#第一次弭兵会盟|第一次弭兵之盟]]。<ref name=zhang2>张荫麟《中国史纲》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63-66页</ref>
=== 六卿专政与第二次弭兵之盟 ===
{{主条目|晋国六卿|弭兵之盟}}
悼公去世后,太子彪即位为[[晋平公|平公]]。当时晋楚的长期争霸,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夹在其中的诸侯国时而亲晋,时而近楚,令他们苦不堪言。春秋后期,晋、鲁、齐等国的君权衰弱,而大夫势力逐渐上升,双方之间矛盾重重。为了专注于内部的斗争,中原诸侯国家希望能有一个太平的国际关系。而楚国为了全力对付日益强大的吴国也有意同晋国会盟。<ref name=autogenerated5>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八、宋向戌弭兵,晋楚二次盟成</ref>
=== 六卿内斗与三家分晋 ===
{{主条目|晋国六卿|三家分晋}}
在昭公之子[[晋顷公|顷公]]在位期间,六卿借顷公之手消灭了祁氏和羊舌氏这两家公室最后的支脉和拥护者,将其封地尽数瓜分,从此公室便再没有可倚仗的势力了。<ref>《晋国史纲要》第八章 第111页</ref>当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之时,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便更加激烈。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齐、卫于[[郹氏]](今山东[[巨野县|巨野]]附近)相会,攻晋的河内,第二次弭兵之盟至此完全破裂。从此出现了以齐为主的东方联盟与晋之间的对峙,晋的盟主地位已只是个摆设。<ref name=ccs5>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五节 晋楚相继衰落,吴越先后争霸 四、齐景公复霸,晋齐东方争衡</ref>
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知氏联合韩、魏两家围赵氏的[[太原市|晋阳]],但在关键时刻,韩、魏反过来同赵氏合力灭掉了最强大的知氏,并三分其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ref>《古本[[竹书纪年]]》:出公“二十二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瑶|知伯]],尽并其地”</ref><ref name=ccs7>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六章 春秋时代的社会构成和阶级斗争 第三节 各国新旧势力的斗争,国家政权的封建化 一、晋国由卿大夫专权到“三家分晋”</ref>。
 
{{File|zh-hant=战国形势图(前350年)(繁).png|zh-hans=战国形势图(前350年)(简).png|thumb|300px|desc=晋国灭亡的前一年,晋君只剩一邑}}
此后名义上的晋国还继续存在很久。哀公十八年(前434年),[[晋哀公]]卒,[[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县|绛]]与[[曲沃县|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十八年后,幽公为“盗”所杀,其子烈公继任。[[晋烈公|烈公]]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烈公后又传[[晋孝公|孝公]]、静公两代。[[晋静公|静公]]二年(前349年),[[韩国 (战国)|韩]]、[[赵国|赵]]两国杀晋公,分其地,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彻底灭亡。<ref name=ccs7 /><ref name=jgsgy7>《晋国史纲要》第九章 三家分晋 四、韩赵魏共灭智氏——三家分晋 第137-138页</ref><ref group="注">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烈公之后为桓公,并无孝公和静公。</ref>
4,8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