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芦笙舞

移除 35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芦笙舞'''又被称为''' 踩芦笙''' ''' 踩歌堂''' ,是一种 [[ 中国 ]][[ 民间 ]][[ 传统 ]][[ 舞蹈 ]] 。表演男子一边吹[[芦笙]],一边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表演舞蹈。虽然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认定时称为“苗族芦笙舞”,其实际流行于 [[ 贵州 ]] [[ 广西 ]] [[ 湖南 ]] [[ 云南 ]] 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拉祜族]]等民族聚居区。在其活跃地,族人从 [[ 儿童 ]] 时代起就学吹 [[ 芦笙 ]] 和跳芦笙舞,女子以男子吹芦笙和跳芦笙舞的技巧判断其是否适合作为结婚对象。后来,苗族芦笙舞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候表演。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ref>[http://www.sohu.com/a/281811144_114731 贵州从江苗族芦笙舞首次精彩亮相澳门],搜狐,2018-12-14 16:51</ref> 。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2006年,芦笙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3。
有说法称,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苗族祖先靠狩猎飞禽走兽制作衣服和食物。为方便捕获鸟兽,一名苗族男子砍下树木和竹子,制成芦笙吹奏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引诱各类鸟兽。他的成功诱捕激发了其他苗族人的模仿。但此来历存在争议。
另有来自《 [[ 阿卯古史传说 ]] 》的说法,称苗族先民由于有来自莱色米夫地的敌人“闪岛觉地福”,苗族屡战不胜,于是向南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迁移过程中,在夜里为免走失以及驱除寒气,吹芦笙燃起 [[ 篝火 ]] 召集人群。
从已经出土的 [[ 西汉 ]] 的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明朝]]人倪辂《 [[ 南昭野史 ]] 》写道“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ref>[http://www.guoxuedashi.com/a/6124e/55794u.html 《南昭野史》: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国学大师</ref>。
==表演场合==
===习俗性质===
每年“花山节”的时候,男女青年会一起庆祝节日以及选择配偶。这天跳的芦笙舞古时称为“跳花”或“跳月”。这并非存在于每个 [[ 苗族山寨 ]] ,有此习俗的山寨很多都设有“跳月”的 [[ 月亮 ]] 场或“跳花”的花场。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黔东南地区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跳芦笙舞边吹芦笙曲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的行动(又名“讨花带子”),女方若喜欢男方,就会把自己编织的花带拴在男方的芦笙上。“牵羊”则是女方将花带拴在向其求爱的男方腰上,牵着花带的一端跟着男方一起跳舞。
此外在[[广西]]融水一带,也有在节日上跳这个舞的活动。参加舞蹈的常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表演性芦笙舞多数是在节日或集会中,村寨之间作为竞技的形式集体比赛。比赛的标准包括吹奏乐曲多少,舞蹈时间长短,声音效果,动作和步法丰富程度等。其中会有高难度的表演,或是模仿动物的表演。
 
===祭祀性质===
 
祭祀性芦笙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舞者多数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芦笙长度从三尺到一丈左右。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舞。
===礼仪性质===
==地区分类==
各个地区有不同特色的芦笙舞,比较著名的有[[贵州省]] [[ 丹寨县 ]] 的“锦鸡舞”、贵州省 [[ 贵定县 ]] 的“鼓龙鼓虎——长衫龙”、贵州省 [[ 纳雍县 ]] 的“滚山珠”。
==舞步==
721,0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