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玉翰山房輯佚書

增加 7,49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下載 (12555.jpg|缩略图|馬國翰和《玉函山房輯佚書》]]
[[File:下載 (2256958.jpg|缩略图|馬國翰和《玉函山房輯佚書》]]
[[File:1264436091966.jpg|缩略图|馬國翰和《玉函山房輯佚書》]]
[[File:ChQef1t7x8mAEbA-AAJZkHs43OU274l.jpg|缩略图|馬國翰和《玉函山房輯佚書》]]
[[淸]][[馬國翰]]輯 [[光緒]]九年 長沙嫏嬛館補校刊,'''玉函山房輯佚書'''共八十卷、目錄一卷、附三十一卷。
 
 
古代典籍,經水火兵燹,多有亡佚。清代輯佚家[[馬國翰]]畢生致力於輯佚為事業,「搜羅豐富,卷帙浩繁,蓋自宋人輯佚以來,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用力之劬,未有超過者。」其《'''玉函山房輯佚書'''》就是一部空前絕後的輯佚巨著,在輯佚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舉世罕見。
 
 
 
馬國翰,字詞溪,清代著名學者、藏書家。據《馬氏家譜》記載,馬驌、馬國翰的始祖為馬文英,原籍山西,明洪武四年遷直隸棗強縣,後遷山東長山縣馬莊,俗稱「溝西馬」。馬文英生5子,後繁衍為馬氏五支。馬驌是長支三門十一世,馬國翰是長支四門十五世,實為同宗一祖。長支二世祖馬敬先,生3子:三子馬成,遷居章丘澗溪村。後馬氏逐漸向濟南靠攏,馬國翰的曾祖父遷到了歷城縣勸夫莊(今南全福);馬國翰的父親馬名錦,做了山西省汾州府的經歷,後任武鄉、天鎮等縣知縣。馬國翰自幼跟著父親在山西讀書。先從名士賈璇受業,後以金寶川、呂心源為師,少年時就顯露出才華。19歲,考中秀才,以教書為業。至道光十一年,考中舉人,第二年又考中進士,被朝廷分發陝西任知縣。後被調遷石泉、雲陽等縣,道光二十四年,升任陝西隴州(今隴縣)知州。
 
 
馬國翰生活的時代正值漢學盛行之際,不少學者埋頭於考釋搜輯古代典籍文獻。受這種學風的影響,馬國翰早年即對許多珍貴古籍的散失深為痛惜,他在搜書、藏書、讀書的過程中,發現《[[漢書]]·藝文志》<ref>[https://ctext.org/han-shu/yi-wen-zhi/zh 《漢書·藝文志》]</ref>、《[[隋書]]·經籍志》<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86407 《隋書·經籍志》]</ref> 中著錄的書目,遺佚散失的占十之八九,學者想讀到這些書籍已很困難,於是馬國翰立下了宏願——輯佚,決心做一番大規模的古書輯佚工作,他平生最為鍾愛和孜孜以求的便數藏書和輯佚書。《[[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記載:「國翰家貧好學,自為秀才時,每見異書,手自抄錄。及官縣令,廉俸所入,悉以購書。所積至五萬七千餘卷。」
 
 
藏書是輯佚書的基礎,輯佚書是藏書的發展。所謂「輯佚」即編輯記錄已經散失不傳的文字資料。馬國翰從二十二歲起就已開始動手輯書了。在幾十年的時間裡,無論是教學之餘,還是從政之暇,他總是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把自周秦以來迄於唐代諸儒的撰述,廣徵博引,無不搜輯。有的古書原本已佚失,但個別片斷,或摘用於某些著作,或引入一些注釋,或分別列於類書的不同門類、條目。把這些殘存的隻言片語輯錄起來,整理有序,雖不能恢復原貌,但可看出大致輪廓。他孜孜不倦地進行這項浩繁的工作,「殫心搜討,不遺餘力」,為編著《'''玉函山房輯佚書'''》付出了心血。「玉函山房」,取自濟南南郊的玉函山。玉函山,相傳漢武帝東巡路過此山,得一玉函(玉石匣子)而得名。馬國翰年輕時曾在這一帶教書輯書,故以玉函山房命名。「玉函」二字可釋為玉做的書套(函)。馬國翰藏書、輯書、珍書如金玉,故「玉函山房」更有其高雅的內涵。
 
 
《玉函山房輯佚書》分經、史、子三編,輯佚書594種,700多卷,並於每種之首作了序錄,後附《目耕帖》31卷,是馬國翰考訂經義的讀書札記。馬國翰的傳世作品還有《[[竹如意]]》、《[[紅藕花軒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詩集]]]》等。《山東通史》稱:《玉函山房輯佚書》是搜羅豐富卷帙浩繁的輝煌巨著。《玉函山房輯佚書》的問世,保存和利用中華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貢獻。同治九年,濟南濼源書院山長匡源,請當時山東巡撫丁寶楨協助,從馬國翰親屬處借出《玉函山房輯佚書》的書板,經過進一步整理,於四年後連同《[[目耕帖]]》一同印刷,分訂100冊行世。
 
 
這一輝煌巨著不僅是輯書史上的一項空前成就,而且一舉解決了當時學者苦於翻查大量古籍的困難,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因而很快風行全國。但是,在一個時期里,馬國翰卻遭到一些人的誤解,蒙受了不白之冤。清末學者朱修伯在《增汀匯刻書目》中錯誤地認為,《玉函山房輯佚書》原系浙江學者章宗源編輯,馬國翰購得其稿,據為己有。皮錫瑞的《經學歷史》、胡元玉的《漢魏六朝為(說文)之學幾家考》中也有類似說法。對於這種不實之詞,河北學者蔣式惺在光緒十三年(1887)全面整理馬國翰未刊著作稿本時,專門題寫後記《書馬竹吾玉函山房輯佚書後》三篇,加以批駁。他以不可推翻的論據,雄辯地證明:馬國翰耗費畢生精力所編撰的是一部第一流的文獻學巨著,是任何人抹煞不了的歷史事實。
 
 
 
馬國翰平生志向不在做官,喜交貧寒飽學之士。道(光)咸(豐)年間的歷下才子周二南(樂)、何苹野(鄰泉)、謝問山(昆)、王秋橋(體涵)、范伯野(垌)諸人都是馬國翰的座上之客。他們結鷗社於大明湖上,出與友朋為樂,入與詩書為朋。馬國翰有一位極要好的朋友——李廷棨,二人先是以文會友,後來聯姻為親家。
 
[[File:下載 (3)55652.jpg|缩略图|馬國翰和《玉函山房輯佚書》雕版]]
 
馬國翰與李廷棨相繼謝世後,其後代便在李家正宅旁邊蓋起了三間帶夾壁牆的南屋收藏起批書版,到了1999年秋後,陰雨連綿不絕,李應順擔心老屋漏雨,便過去查看,發現雨水已從塌裂的檐角滲入了牆內,牆角的土坯已破撐裂了縫。看到老屋再也不能保護這批傳世珍寶,李應順便把雕版從牆洞中全部取出,搬到了現在住的閣樓上,前思後想了幾日後,便於2000年5月將這批珍貴文物送交章丘博物館,這批珍貴的雕版沉睡了一百多年後,終於橫空現世。
 
 
 
 
經過整理,雕版數量共計5966張,11023頁,涉及書籍627種,873卷,約計420萬字。這批雕版多為杜梨木,大部分為雙面刻,中縫均刻有書名、魚尾及頁碼。印版大體分兩種規格,一種為大版,長31厘米,寬21厘米,每頁18行,滿行20字或2l字,白口單邊。刻板內容多為四書類,或馬國翰的著作。另一種為小版,長25厘米,寬18.5厘米,每頁18行,滿行20字,白口雙邊。
 
 
 
 
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是輯書史上的一項空前成就,這批雕版中有近十種書目在現存的中國各地藏書中沒有印書,其中像《[[尚書逸篇]]》《[[尚書古文訓]]》等,《[[中國叢書編錄]]》和《[[山東文獻書目]]》中都沒有登錄,這些原版的發現將填補這一空白。同時,一次性發現這麼多名家著作原版,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這批雕版對研究[[清代]][[山東]]的印刷技術、印刷史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
 
*[https://read01.com/2KeDoz.html (作者;翟伯成-章丘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市文聯副主席)]
[[Category:中國古籍]]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