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闽越族

移除 59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闽越族是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活动的地域除了福建全境外还包括今天的浙南、赣东北和粤东等地区,以闽江流域为中心。作为族称,闽越族形成于商周时期,东周以来,闽地部落和南迁的越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福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先民——闽越族,族群的文化鼎盛则是出现在秦汉之际建立的闽越国时期。
闽越族是后人由“闽越”引申而来,实际并无“闽越族”这个民族。据传周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被楚威王打败,越国瓦解,越囯王族分散在江南海边,各踞一偶,有的称王,有的称君,都向楚国朝贡。这时越囯王族中的一支南奔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和吴越文化,同原有土著的闽人结合,这就是“闽越族”的由来,也称“闽越人”,但并非是一个民族共同体 [1] 。
 
闽越族是后人由“闽越”引申而来,实际并无“闽越族”这个民族并非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据传周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被楚威王打败,越国瓦解,越囯王族分散在江南海边,各踞一偶,有的称王,有的称君,都向楚国朝贡。这时越囯王族中的一支南奔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和吴越文化,同原有土著的闽人结合。
“闽越”一词的发展历经了从“部族”到“地域”再到“国号” 的递变。
 
中文名闽越族,又名闽越部落 外文名minyuezu 定 义福建省的土著部落、汉族先民 地 区百越
 
 
==部落的变迁==
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部落。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如今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的。这种风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
福建最早的名称 周晋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灭亡。越王族于 航海入 其土著 越国国民徙 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 越迁山(今福建福州长乐区) 古代的七闽 部落 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 南方 生活习惯与中原华夏 部落 。七闽 分布地域甚广,包括如今的福建全部 差别在越人须发较少 广东东部潮梅一带 习惯傍水而居 浙江旧温 好水斗 善于驾舟行筏 处三府属。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 还有“断发纹身” 。这种风 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
周晋 卅五年(公元前334年) 勾践六世孙无疆传至无诸 越国被楚国灭亡。 自立为闽 越王 族于是航海入 ,成为 ,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建福州长乐区)。 越部落的 生活习惯 首领。 中原华夏部落 当时 差别在 人须发较少、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但 东海王摇同为越王 勾践 自称为夏禹 后裔 ,同北方的齐鲁晋卫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识。越国人善冶炼,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剑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越人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部落由此形成。 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部落的首领。与当时的越东海王摇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 秦始皇占领福建后,废无诸、摇的王号,降为君长,但仍留在闽中,秦没有像对南越那样派守尉令长治闽。秦始皇在福建设立闽中郡,但只是名义而已,并没有实施统治。闽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辖地与七闽基本相同(实际上它还包括了今江西铅山县)。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人迁移到如今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内等处;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政策客观为各地人民的互相融合和闽越人的华夏化创造了条件。
秦末暴发农民起义,无诸率兵由闽中北上,闽越军队跋涉关山,深入中原,参加中州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达8年之久。作为传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汉语,当时给闽越语言极大的影响。西元前202年,汉高祖因无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
闽越国重新立国后,国势日强,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王朝劲敌。   汉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余善在闽中筑城抵御汉军。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   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闽越国92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华北移民进入==
东吴 孙权 从建安元年开始, 至257年,62年来 五次出兵平闽 ,闽中方归孙权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   吴国于260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5个县。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  江南居民分别由海路和陆路入漫漫,散居全闽各地,尤其是闽东和闽北,他们带来的语言奠定闽东和闽北方言的基础
此时 三国以前 居民分别 户数估计有一万左右。 海路和陆路入漫漫 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来 散居全 南泉州 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 尤其是 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 闽东 ,直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 江周围。因此这些入闽的各地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 他们 并且同化这一 语言奠定 东和闽北方言的基础 越遗民
早在三国以前 西晋于282年从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 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 另设晋安郡 户数估计有一万左右 下辖8个县 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来,闽南泉州地区 朝廷鞭长莫及之处 福建 战事也都集中在 两郡十六县: 闽北 的建安郡所辖建安、吴兴 ,直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因此这些入 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沿海和 西 各地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且 晋安郡所辖侯官、原丰、温麻、晋安、 化这一带的闽越遗民 安、新罗、宛平、罗江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西晋 于282年从建安郡分出部分 末期,中原 域,另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于是 区更加动乱 福建有两郡十六县: 南迁入 的建安郡所辖建安、吴兴、东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沿海和闽西的晋安郡所辖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 方人更多
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更加动乱,南迁入闽的北方人更多。308 308 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胡、何、邱、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在此之前,北方中原人就有进入福建的,但为数较少;永嘉年间及其以后,北方人入闽较多,形成了一次高潮。
中原人与闽越人朝夕相处,免不了会受闽越语的影响,语言多少吸收了闽越语的一些成分。但是总的说来,泉州地区外来移民已是主体,闽越遗民不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较低,因此中原语系以压倒多数的方式占有主导地位,最终取代闽越语。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来的中原语系和当地的土著语系(闽越语)混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248,6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