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那珂川

移除 1,73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那珂川'''({{jpn|j=那珂川|hg=なかがわ}})源自[[栃木縣]]北部[[那須郡]][[那須町]]{{link-ja|那須岳|那須岳}} 山麓,沿該縣東部往南流至[[芳賀郡]][[茂木町]]轉向東,進[[茨城縣]]後往東南方流至[[常陸那珂市]]與[[東茨城郡]][[大洗町]]交界注入[[太平洋]],是日本[[一級水系]]那珂川的主流。
== 地理位置 ==
那珂川源自於[[栃木縣]][[那須郡]][[那須町]]{{link-ja| 那須岳|那須岳}} 山麓,從東南往南流至同縣[[茂木町]]往東經[[茨城縣]][[常陸大宮市]]、[[水戶市]],至[[常陸那珂市]]與[[東茨城郡]][[大洗町]]交界注入[[太平洋]]。
包含支流在內的那珂川水系上游是位在{{link-ja| 那須火山帶|那須火山帯}} 南端,因此可見{{link-ja|板室溫泉|板室温泉}} {{link-ja| 那須溫泉鄉|那須温泉郷}} {{link-ja| 鹽原溫泉鄉|塩原温泉郷}} 等[[溫泉]]地。另外,那珂川上流在{{link-ja|那須野原| 那須野 }} 北端形成溪谷,過JR[[東北本線]][[黑磯站]]北側{{link-ja| 栃木縣道55號西那須野那須線|栃木県道55号西那須野那須線}} (舊[[國道4號 (日本)|國道4號]])晩翠橋後,由於聚集了[[那須高原]]降雨水源,可見河面逐漸變寬。經[[大田原市]]至那須郡[[那珂川町 (栃木縣)|那珂川町]]交界處,是{{link-ja| 箒川|箒川}} 的匯流處。進入[[那須烏山市]]後再次進入山谷,並與{{link-ja|荒川 (栃木縣)|荒川 (栃木県)| 荒川}} 匯合。那珂川至[[芳賀郡]][[茂木町]]大瀨附近轉往東流,與{{link-ja| 逆川|逆川}} 匯合,通過{{link-ja| 國道123號|国道123号}} 新那珂川橋後進入茨城縣。該處附近是有「北關東嵐山」之稱的御前山,景色優美。進入茨城縣後,再轉向東南,流過御前山大橋後與緒川匯流,通過{{link-ja| 小場江頭首工|小場江頭首工}} 後再度南下,通過[[東茨城郡]][[城里町]]與[[那珂市]]交界後與藤井川匯流進入[[水戶市]]。過國田大橋與田野川匯合的那珂川再轉向東至水戶市北部低地。在[[國道6號 (日本)|國道6號]]水戶大橋附近與櫻川匯合後繼續東進至大洗附近與{{link-ja|涸沼川| 涸沼川}} 匯合注入[[太平洋]]。
那珂川流域自古以來便是重要的穀倉地帶,水戶市以外地區可見水田。那珂川水系有{{link-ja| 涸沼|涸沼}} {{link-ja|千波湖| 千波湖}} 等天然湖泊。御前山至水戶市之間有發達的[[河岸段丘]]。
== 簡介概要 ==
那珂川為[[關東地方]]第三大河,也是以清澈聞名的河川。上游位在[[日光國立公園]]指定地域內,保留許多自然景色,中游流域則在{{link-ja| 那珂川縣立自然公園|那珂川県立自然公園}} 的保護範圍內。流域內有豐富魚類棲息、[[江戶時代]]的那珂川以[[大麻哈鱼|鉤吻鮭]]逆流而上而聞名,同時鉤吻鮭也是獻給[[水戶藩]]的獻上品。初夏,[[栃木縣]]至[[茨城縣]]的中游地帶及其支流盛產[[香魚]],因此設有許多觀光梁場(捕香魚設施),觀光客可享受捕魚與烤魚兩種樂趣,另也可見眾多釣客。栃木縣[[大田原市]]佐良土(さらど)的那珂川河畔有縣的水產試驗場,除了進行[[淡水魚]]的研究,還設有國內知名的淡水魚[[水族館]]{{link-ja| 栃木縣那珂川水遊園|栃木県なかがわ水遊園}} 。河口附近的那珂湊漁港魚市場是附近民眾購買海產的主要市場。支流的涸沼則是[[鯡魚]]的生長南限。
== 那珂川開發史 ==
=== 那須疏水事業 ===
位於那珂川上游的[[栃木縣]]{{link-ja| 那須野原|那須野が原}} ,是由起源於{{link-ja|那須岳| 那須岳}} {{link-ja|大佐飛山地| 大佐飛山地}} {{link-ja|高原山| 高原山}} 等多條河川(那珂川、{{link-ja|熊川 (栃木縣)|熊川 (栃木県)| 熊川}} {{link-ja| 蛇尾川|蛇尾川}} {{link-ja|箒川| 箒川}} )所沖積形成的日本最大級複合扇形地。面積達約四萬公頃,但河水多以[[伏流水]]的形式潛入地下,因此水源供給並不寬裕。然而,{{link-ja|大田原藩| 大田原藩}} {{link-ja| 黑羽藩|黒羽藩}} 等那須地域各藩僅開鑿{{link-ja|蟇沼用水| 蟇沼用水}} {{link-ja| 木之俣用水|木ノ俣用水}} 等小型水道確保城下用水,因此當時的那須野原仍維持原野狀態。
明治時代,那須野原正式開發,水源供給成為問題。栃木縣初代縣令{{link-ja| 鍋島幹|鍋島幹}} 提出打造運河連結{{link-ja|那須| 那須}} 與東京的「大運河構想」。該構想雖未能實現,但也開啟了那須野原的灌漑整備構想。那須地方的[[實業家]]{{link-ja| 印南丈作|印南丈作}} {{link-ja|矢板武| 矢板武}} 提出了引入那珂川灌溉那須野原的構想。在栃木縣令{{link-ja|三島通庸| 三島通庸}} 的強力支持下,[[內務省]]將{{link-ja|那須疏水| 那須疏水}} 事業定為正式事業,1885年(明治18年)9月動工。
首先,在那珂川上流的西岩崎建造[[堰|頭首工]](西岩崎頭首工),從此地至台地的水道則由開鑿{{link-ja| 安積疏水|安積疏水}} ([[福島縣]])的熟練技術工進行。翌年開始進行約46.5公里的支線水路建設,可為長年水源不足的那須野原帶來穩定的水源供給。1905年(明治38年)與1928年(昭和3年)再進行擴張事業,最終完成總長約332.9公里的水路網,可開墾面積達約4,000公頃。
那須疏水與安積疏水(福島縣)、[[琵琶湖疏水]]([[京都府]])並稱「日本三大疏水」。
由於過去聚落都在河岸段丘上,並沒有大型的治水事業。但至明治以後,人口大幅增加,低地形成聚落,使得水患受到注目。當[[那須高原]]降下豪雨後,栃木縣那珂川流域的洪水一口氣湧入下游的[[水戶市]]一帶,使得水戶市的那珂川流域一帶成為水患易發地帶。
1940年(昭和15年)9月的豪雨後,[[內務省]]直轄管理那珂川,開始進行堤防整備等河川整備作業。戰後的1947年(昭和22年)發生大洪水後,那珂川水系正式展開治水事業。1965年(昭和40年),那珂川水系隨著《河川法》修正,指定為[[一級水系]]。現在的箒川匯合點至河口的區間成為直轄管理區間。同時期,[[栃木縣]]、[[茨城縣]]在主要支流{{link-ja| 箒川|箒川}} {{link-ja| 荒川 (栃木縣)|荒川 (栃木県)|荒川}} {{link-ja|藤井川| 藤井川}} 等規劃建設調節洪水的輔助多功能水壩,之後陸續完成西荒川水壩、{{link-ja| 鹽原水壩|塩原ダム}} {{link-ja| 藤井川水壩|藤井川ダム}} {{link-ja| 東荒川水壩|東荒川ダム}} {{link-ja| 飯田水壩|飯田ダム}}
然而,這些工程並未完全解決洪水水患,特別是1986年(昭和61年)8月的「昭和61年8月豪雨」與1998年(平成10年)8月的「平成10年8月豪雨」,造成那珂川流域嚴重水患。「昭和61年8月豪雨」最終造成3,580戶淹水,成為史上最嚴重的水患。
[[建設省]](現[[國土交通省]]關東{{link-ja|地方整備局|地方整備局}} )在1988年(昭和63年)依據《激甚災害法》進行『那珂川災害緊急改修事業』,消除無堤地,並在支流建設防止河水逆流的水門。接著1998年(平成10年)「直轄河川災害復舊等相關緊急事業制度」的制定,那珂川下游開始進行堤防整備,大場遊水池、御前山遊水池整備,以及改建阻礙洪水前進的[[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水郡線]]那珂川橋梁。
茨城縣也在1988年開始動工「藤井川水壩再開發事業」,開鑿水壩湖提高蓄水量,以強化洪水調節機能。不過,在地方居民反對,以及《水源地域對策特別措置法》(水特法)的指定下,緒川水壩建設中止。栃木縣縣營小規模生活貯水池事業「大室川水壩建設事業」未能列入2006年財務省預算案中,宣告事業中止。
=== 水利與發電 ===
1885年(明治18年)完成{{link-ja|那須疏水|那須疏水}} 後,水路網持續擴展,而比那須疏水更為古早的小型水道,如以蛇尾川為水源的{{link-ja|蟇沼用水|蟇沼用水|蟇沼(ひきぬま)用水}} 、以木之俣川為水源的{{link-ja|木之俣用水|木ノ俣用水}} 也進行設施整備。但由於水路老化,以及追求設施合理化,1967年(昭和42年)起[[農林省]](現[[農林水產省]])開始進行『國營那須野原開拓建設事業』,1994年(平成6年)完成。該事業在那珂川本川建設{{link-ja|深山水壩|深山ダム}} 與板室水壩,充實那須疏水的水源,並整備西岩崎頭首工強化水源供給。那須疏水、蟇沼用水、木之俣用水三用水進行改建、整合,打造合理的用水道。
另一方面,茨城縣內整備小場江用水路供給那珂川左岸台地的灌漑用水,[[水戶市]]南部台地亦建設渡里用水路。那珂川右岸(水戶市西北部、[[東茨城郡]]北部、{{link-ja|西茨城郡|西茨城郡}} 東部)由於沒有小河川。依然維持水源不足的情況。在藤井川水壩等未能滿足現有農地的用水需求下,農林水產省關東農政局與茨城縣在1987年(昭和62年)共同推動『國營那珂川沿岸土地改良事業』,規劃建設{{link-ja|御前山水壩|御前山ダム}} 供給那珂川右岸地域的農業用水。然而由於水壩地盤過於脆弱,工程進度大幅落後,2012年才宣告完成。
水戶市的自來水仰賴那珂川,然而枯水期海水上昇可能造成鹽害,水源並不穩定。對此,藤井川水壩在1977年(昭和52年)改建為多功能水壩以供給自來水,1985年(昭和60年)再建設{{link-ja|楮川水壩|楮川ダム}} 作為蓄水池穩定水源供給。栃木縣內為了因應[[東北新幹線]]開通帶來的人口增加,陸續建設深山水壩與東荒川水壩、寺山水壩等維持自來水供給。
[[水力發電]]方面,{{link-ja|電源開發|電源開発}} 在1967年開始規劃在那珂川最上游建設沼原發電所。以同時期建設的深山水壩作為下池,沼原水壩作為上池,進行[[抽蓄發電]],可提供67萬千瓦的電力。[[東京電力]]在1980年(昭和55年)起於蛇尾川建設發電量達90萬千瓦的鹽原發電所。鹽原發電所下池是那珂川水系壩高最高的{{link-ja|蛇尾川水壩|蛇尾川ダム}} ,上池{{link-ja|八汐水壩|八汐ダム}} 是世界上壩高最高的瀝青面板堆石壩。
=== 水質對策(千波湖、霞浦) ===
水戶市[[下水道]]整備遲緩,因此汙水多流入市內的中小河川,造成水質汚濁。特別是{{link-ja|千波湖|千波湖}} 與櫻川,由於上游有團地,人口密度高,使得其水源-支流澤渡川與逆川嚴重汚染,產生惡臭與汙泥。
為了淨化水質,1986年(昭和61年)開始「千波湖淨化事業」,透過渡里用水導入關東著名清流那珂川水源淨水。另外,1976年(昭和51年)起建設省因[[土浦市]]、[[石岡市]]等下水道整備遅緩,開始進行「霞浦導水事業」,建設隧道連通那珂川與霞浦,除了改善水質汙濁的[[霞浦 (湖泊)|霞浦]],並可供給[[首都圈 (日本)|首都圈]]自來水與工業用水。同時,建設省為了改善千波湖與櫻川水質,透過櫻排水機場,將那珂川水源流放至櫻川改善水質。
== 七千山水源之森 ==
三倉山南麓周邊的廣大森林被稱作七千山水源之森,為{{link-ja|水源之森百選|水源の森百選}} 之一<ref>[http://www.rinya.maff.go.jp/seisaku/sesakusyoukai/hyakusen/mizu21.htm 七千山水源の森] {{Wayback|url=http://www.rinya.maff.go.jp/seisaku/sesakusyoukai/hyakusen/mizu21.htm# |date=20110323204223 }} -[http://www.rinya.maff.go.jp/j/suigen/hyakusen/index.html 水源の森百選] - 林野庁</ref>。
{| class="wikitable"
|-
1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