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谏议大夫

增加 2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简介 ==
古代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元狩五年(前118)初置,属光禄勋(郎中令改名)。 [[ 东汉 ]] 改称谏议大夫,仍属光禄勋,秩六百石。三国魏沿置,晋朝罢。南朝梁、陈亦置。
北魏置,隶属集书省,掌谏诤议论,从四品,北齐沿置。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〇七年)废。唐初复置,正五品上。隋初隶属门下省,从四品。高宗龙朔二年(公元六六二年)改正谏大夫,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复旧 。
德宗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分置左、右,各四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升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〇六年)罢左、右之名,只称谏议大夫。
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复分置左、右。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金朝为正四品。明初曾置,旋废。辽朝亦置,左隶门下省左谏院,右隶中书省右谏院。 [[ 李自成 ]] [[ 崇祯 ]] 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进 [[ 北京 ]] 后,改六科给事中置,职掌同六科给事中。
== 由来 ==
秦代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后汉书·百官志二》:"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
魏徵任谏议大夫时,"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 [[ 唐代 ]] 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王安石变法之际,当时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一封长达3000余言的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也就是著名的《与王介甫书》。辽代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左谏院和右谏院,沿置谏议大夫等职,但有名无实。金代有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明初洪武期间置谏议大夫及左右司谏,不久废除。 [[ 元朝 ]] 搁置不设。宋代经典《册府元龟》曾收入至五代的379件著名的諌书。
== 相关史料 ==
三国志卷6魏书刘琮传
太祖以琮为青州 [[ 刺史 ]] 、封列侯。【魏武故事载令曰:"楚有江、汉山川之险,后服先疆,与秦争衡,荆州则其故地。刘镇南久用其民矣。身没之后,诸子鼎峙,虽终难全,犹可引日。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笃中正之体,敦令名之誉,上耀先君之遗尘,下图不朽之馀祚;鲍永之弃并州,窦融之离五郡,未足以喻也。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而比有笺求还州。监史虽尊,秩禄未优。今听所执,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
98,6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