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傅靳蒯成列傳信武侯靳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攻濟陽[3]。破李由軍[4]。

原文

   攻濟陽[3]。破李由軍[4]。擊秦軍亳南[5]、開封東北,斬騎千人將一人,首五十七級,捕虜七十三人,賜爵封號臨平君。又戰藍田北[6],斬車司馬二人,騎長一人,首二十八級,捕虜五十七人。至霸上。沛公立為漢王,賜歙爵建武侯,遷為騎都尉[7]。

從定三秦。別西擊章平軍於隴西[8],破之,定隴西六縣,所將卒斬車司馬、候各四人,騎長十二人。從東擊楚,至彭城,漢軍敗,還保雍丘[9],去擊反者王武等[10]。略梁地[11],別將擊邢說軍甾南[12],破之,身得說都尉二人,司馬、候十二人[13],降吏卒四千六百八十人。破楚軍滎陽東[14]。三年,賜食邑四千二百戶。

別之河內[15],擊趙將賁郝軍朝歌[16],破之,所將卒得騎將二人,車馬二百五十匹。從攻安陽以東[17],至棘蒲[18],下七縣。別攻破趙軍,得其將司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從攻下邯鄲[19]。別下平陽[20],身斬守相,所將卒斬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鄴[21]。從攻朝歌、邯鄲,及別擊破趙軍,降邯鄲郡六縣。還軍敖倉,破項籍軍成皋南[22],擊絕楚餉道[23]。起滎陽至襄邑[24],破項冠軍魯下[25]。略地東至繒、郯、下邳[26],南至蘄、竹邑[27]。擊項悍濟陽下[28]。還擊項籍陳下[29],破之。別定江陵[30],降江陵柱國、大司馬以下八人[31],身得江陵王[32],生致之洛陽,因定南郡。從至陳,取楚王信[33],剖符世世勿絕,定食四千六百戶,號信武侯。

以騎都尉從擊代,攻韓信平城下[34],還軍東垣[35]。有功,遷為車騎將軍,並將梁、趙、齊、燕、楚車騎。別擊陳豨丞相敞[36],破之,因降曲逆[37]。從擊黥布有功,益封,定食五千三百戶。凡斬首九十級,虜百三十二人;別破軍十四,降城五十九,定郡、國各一,縣二十三;得王、柱國各一人,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石三十九人。

高后五年,歙卒,諡為肅侯。子亭代侯。二十一年,坐事國人過律[38],孝文後三年,奪侯,國除。

段意

寫靳歙隨劉邦攻秦破楚及其後擊陳豨、英布等人的戰功與所獲封賞。

注釋

  [1]中涓:主管宮中清潔掃除的近臣。

  [2]宛朐(yuan qu):縣名,即冤句。故城在今山東菏澤西南。

  [3]濟陽:縣名,故城在今河南蘭考東北堌陽鎮。

  [4]李由:秦丞相李斯之子。

  [5]亳:都邑名,今河南商丘西南。

  [6]藍田:縣名,故城在今陝西藍田西灞河西岸。

  [7]都尉:比將軍略低的武官。

  [8]章平:章邯之子。隴西: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

  [9]雍丘,縣名:即今河南杞縣。

  [10]王武:原屬項羽,降漢後又反叛。

  [11]略:奪取。梁:今河南東部地區。

  [12]邢說(yue):項羽將領。甾(zi):縣名,故城在今河南民權東。

  [13]司馬:管軍政和軍賦的官。候:軍候,管偵察的官。

  [14]滎陽:縣名,故城在今河南滎陽東北。

  [15]別之河內:分領軍隊前往河內。河內:地區名。戰國時,今武陟、新鄉、淇縣一帶黃河以北地區稱河內。

  [16]朝歌:邑名,今河南淇縣。

  [17]安陽:邑名,今河南安陽市西南。

  [18]棘蒲:邑名,今河北魏縣南。

  [19]邯鄲:秦縣名,故城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

  [20]平陽:邑名,今河北臨漳西南。

  [21]鄴:縣名。故城在今河北臨漳西南。

  [22]成皋:關名,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

  [23]餉道:運送軍糧的道路。

  [24]襄邑:縣名,今河南睢縣。

  [25]魯:縣名,今山東曲阜市。

  [26]繒(zeng):縣名,故城在今山東蒼山西北。郯(tan):縣名,故城在今山東郯城北。下邳(pi):縣名,故城在今江蘇睢寧西北古邳鎮東。

  [27]蘄(qi):縣名,故城在今安徽宿縣南蘄縣集。竹邑:縣名,故城即今安徽宿縣符離集。西漢置竹縣,東漢改竹邑。此處疑有誤。

  [28]項悍:項羽的部屬。

  [29]陳:縣名,故城即今河南淮陽。

  [30]江陵:縣名,即今湖北江陵。

  [31]柱國:楚官名,最高武官。大司馬:官名,掌邦政。

  [32]江陵王:即臨江王。項羽封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此為共敖之子共尉。

  [33]楚王信:即韓信。

  [34]韓信:韓王信。詳《韓信盧綰列傳》。

  [35]東垣:縣名,故城在今河北正定東南。

  [36]敞:侯敞。

  [37]曲逆:縣名,故城在今河北完縣東南。

  [38]事國人過律:役使所轄食邑人民超過法律規定。[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