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鑒》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鑒》是一部編年體的評論唐朝興衰史的著作。北宋范祖禹撰。成書於宋元祐元年(1086)。《唐鑒》的流傳版本很多,現存的有南宋後期的建陽刊本,明呂鏜刊本,明弘治十年白昂刊本,金華叢書本,以及解放前排印的《國學基本叢書本》,這些版本都是宋呂祖謙加注後重編的24卷本。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宋刻小字本,為南宋孝宗朝浙江所刻。此版本較之其它版本完整可貴,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1]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父,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華陽)人,宋代史學家。自幼父母雙亡,由叔祖范鎮撫養長大。宋仁宗嘉祐八年進士,授試校書郎,知龍水縣事。熙寧三年 (1070),由司馬光推薦參加編修《資治通鑑》的工作,歷時十五年。他主要負責唐紀部分的長編工作,又協助司馬光定稿「五代」部分,對《資治通鑑》的成書有很大貢獻。由於他專精唐史,故於元祐元年 (1086) 另成 《唐鑒》12卷,對史事進行評論。《通鑑》修成後,轉秘書省正字,哲宗即位,除著作佐郎,參與《神宗實錄》的修纂,歷官右諫大夫、給事中、翰林侍講學士、禮部侍郎、龍圖閣學士等。他除了撰有《唐鑒》外,還著有《帝學》8卷,《仁宗政典》6卷,《范太史集》55卷以及《仁皇訓典》、《三經要語》、《范氏論語說》等書。

  《唐鑒》原12卷,306篇,約5萬多字。前為作者序,正文為卷1:高祖;卷2: 太宗上; 卷3:太宗下;卷4: 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上; 卷5: 玄宗下; 卷6:肅宗、代宗、德宗上;卷7:德宗中;卷8;德宗下;卷9: 順宗、憲宗; 卷10: 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卷11: 宣宗、懿宗、僖宗; 卷12: 昭宗。呂祖謙加注後,乃分為24卷。

《唐鑒》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在《唐鑒序》中,作者說明了著書的目的是為了採擇唐代「得失之跡,善惡之效「,作為歷史的借鑑,其用意與《通鑑》相同,此書圍繞帝王借鑑這個中心,論述了唐代自高祖迄昭宣帝近三百年治理國家的時政得失,精心選擇,突出重點,反覆評論,所選史實中,把高祖、太宗、玄宗、德宗、憲宗作為重點,總結帝王的為君之道。該書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對帝王的正心修身,以上化下,勤政節儉,立德懲武,虛懷納諫、嚴教太子,慎重擇相,用賢摒佞,施行仁政,講求禮法等等方面進行了評述。如:該書認為「先王必正其心,修其身,而天下自治」。反覆強調君主一定要虛懷納諫,並盛讚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作用,認為「相者治亂之所系」,皇帝要慎重擇相,而用賢去佞乃是治亂的關鍵。另外,對有唐一代的興亡得失,進行了總結和評論,如論唐德宗弊政說: 「德宗享國二十有六年,亦不為不久。以其時考之,秕政無多,而大弊有三:一曰姑息藩鎮,二曰委任宦者,三曰聚斂貨財」,「唐室之亡,卒以是三者,其所從來者漸矣」。再如論及黃巢起義時說「自古盜賊之起,國家之敗,未有不由暴賦重斂,而民之失職者眾也。」這些議論都為宋代統治者提供了可以借鑑的歷史經驗教訓。此書也有一些反對法治,鼓吹封建綱常思想的附論,說明作者的史觀明顯地受到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

  《唐鑒》 一書與《通鑑》 相比,有其特點: 一是《通鑑》以敘事為主,《唐鑒》以議論為主,且因史發論,而不是論中引史,避免了古今混淆、史論不分之弊。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把它列入史評類。一是在體例上,《通鑑》以武后紀年,而《唐鑒》乃取武后臨朝二十一年之事系之中宗。其禮法觀念尤甚於司馬光。三是此書在寫法上採用 「以古喻今」的手法,對現實進行議論。如針對王安石所主張的「祖宗不足法」,他在論唐事時寫道: 「自古國家之敗,未有不由子孫更變祖宗之舊也……。」 其用心昭然若揭。

  《唐鑒》在當時頗負聲譽,流傳很廣。《宋史》稱范祖禹寫此書 「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曰 (祖禹) 為唐鑒公。」元祐年間,程頤評說 《唐鑒》是 「自三代以後,無此議論」( 《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十三之一)蔡絛曾寫道: 「范內翰祖禹作《唐鑒》,名重天下。」當時貴鐺 「不辨有祖禹,獨知有《唐鑒》而已,又稱其子范溫 「此唐鑒兒也」。( 《鐵圍山叢談》卷四)宋張端義 《貫耳集》記載宋高宗與講官說: 「讀 《資治通鑑》,知司馬光有宰相度量; 讀 《唐鑒》知范祖禹有台諫手段。」這些議論都說明《唐鑒》一書在當時有較大影響,且為許多人所推重。[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