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丁公藤 |
中文學名: 丁公藤 |
丁公藤[1],中藥名。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葉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乾燥藤莖。全年均可採收,切段或片,曬乾。
目錄
入藥部位
植物的藤莖。
性 味
歸 經
歸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
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解表發汗,驅風濕,除痹痛,消腫止痛。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3~6g,用於配製酒劑,內服或外搽。
採收與儲藏
全年可采,洗淨,切段,隔水蒸2~4小時後,曬乾。
丁公藤功效與作用
風濕痹痛,半身不遂
本品辛散溫通,尤長於發散,善袪風濕,消腫止痛。治風寒濕痹,半身不遂,可單用酒水各半煎服;或與桂枝、麻黃、當歸等製成酒劑,以治風寒濕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如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中國藥典》);或配桂枝、羌活、乳香等,如丁公藤風濕藥酒(《中國藥物大全》)。
跌打損傷
丁公藤所含包公藤乙素有明顯的抗炎及鎮痛作用;包公藤甲素、丙素有顯著的縮瞳作用;包公藤甲素具有強烈擬副交感神經作用及強心作用;丁公藤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促進作用,有強烈的發汗作用。本品有良好的消腫止痛之功,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丁公藤風濕藥酒除治風寒濕痹外,亦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腫疼痛。
1.抗炎作用:
丁公藤粗提物腹腔注射能顯著抑制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腫脹。其有效成分東莨菪素腹腔注射對蛋清和組胺誘發的大鼠足腫脹均呈明顯的保護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粗提物或東莨菪素對二甲苯引起的腹部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丁公藤注射液皮下注射可提高大鼠外周血淋巴細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陽性的淋巴細胞百分比,還可顯著降低白細胞移行指數,提高特異性玫瑰花結形成細胞數和中性白細胞吞噬率,表明丁公藤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促進作用。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包公藤甲素可引起中樞M膽鹼能震顫作用。包公藤甲素與震顫素合用產生協同作用,與東莨菪鹼合用呈拈抗作用,可成為複製帕金森氏症動物模型的工具藥和中藥麻醉催醒劑。小鼠腹腔注射人工合成的包公藤甲素具有促進學習記憶的功能。
4.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包公藤甲素能顯著減慢大鼠在位和離體心率,增加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具有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5.其他作用:
東莨菪素對妊娠大鼠離體子宮的收縮呈抑制作用,其機制主要是抑制PG合成酶和拮抗PG。包公藤甲素具有縮瞳作用,可用於治療青光眼[2]。
禁 忌
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禁用。
植物形態
攀援藤本,長可達10米以上。幼枝被密柔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厘米;葉片革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15厘米,寬2~6厘米,先端鈍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全緣,兩面均無毛;干時通常呈鐵青色或暗綠色,下面有光澤,具小斑點,側脈每邊5~8條,在下面微凸起。6~8月開花,總狀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長2~8厘米,密被銹色短柔毛;花小,金黃色或黃白色,兩性;萼片5,卵形或闊卵形,先端圓鈍,外面被褐色柔毛,宿存;花冠淺鍾狀,長9~10毫米,5深裂,裂片2裂,外面密被緊貼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於花冠管上,花葯卵狀三角形,頂端錐尖;子房1室,胚珠4。漿果球形,直徑1.5~2厘米。種子1粒[3]。
光葉丁公藤 植物形態與丁公藤區別
光葉丁公藤植物形態與丁公藤相似,區別點是:葉片卵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先端驟然漸尖;花冠裂片邊緣齧蝕狀;漿果球形。
性狀鑑別
(1)丁公藤 莖呈圓柱形,直徑1-3cm。高品多為斜切片或短段,直徑2-5cm,斜片厚1-.5cm,短段長3-5cm。粗莖外表面灰黃色、灰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並有不規則細密的縱裂紋,皮孔多數,黃白色,點狀或呈疣狀突起。小枝上表面黃綠色或深黃色,具明顯的爆炸性續縱棱,皮也細點狀,類白色。粗莖切面灰黃色或淡黃色,皮部菲薄,木部寬廣,有異型維管束排列成數個環輪或形成不規則花紋,各維管束的木質部黃白色,微突起,導管孔密集,髓小。質堅硬,不易折斷。氣微,味淡。
(2)光葉丁公藤 莖圓柱形,直徑達5.5cm。外表面灰色,稍光滑,有明顯的縱向紋理及稀疏的龜裂紋,皮孔細點狀,黃白色;細枝外皮深褐色。切面黃白色,皮部較薄,髓射線棕色,將木質部隔成數束,呈花瓣狀;軍裝粗的莖可見異型維管束,呈不規則紋理,木部類白色,導管呈多數小孔洞,髓明顯,2cm以上的莖,髓小或不明顯。質堅硬,不易折斷。氣清香,味淡[4]。
生境分布
1、丁公藤:分布於廣東、海南等地。
2、光葉丁公藤: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
視頻
原來這樣巧說中草藥:丁公藤,更易懂更好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