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斯同閉門苦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斯同閉門苦讀,歷史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萬斯同


崇禎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38年3月9日)戌時 ,萬斯同出生於浙江鄞縣,生而異敏,讀書過目不忘。8歲時,在客人面前能背誦《揚子法言》,終篇不失一字;到14、15歲讀遍了家藏書籍,以後專攻二十一史,並受業於浙東著名史學家黃宗羲,後又博覽天一閣藏書,學識銳進,博通諸史,尤熟明代掌故。


他的老師黃宗羲一樣,很有民族氣節。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詔請黃宗羲修《明史》,被黃宗羲拒絕。朝中大臣便推舉萬斯同為博學鴻詞科,萬斯同也堅辭不就。以後,大學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總裁,又薦他入史局。黃宗羲覺得修《明史》,事關忠奸評判和子孫後世的大業,有萬斯同參加,可以放心,便動員萬斯同赴京,並在贈別詩中以"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奸賢托布衣"相勉。當時,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銜,授七品俸祿。萬斯同遵黃宗羲囑咐,上京後寧願寓居於徐元文家,不署銜,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後19年。寫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這些稿件無一不由原黃宗羲治下陽明派的文件經過審裁後寫出,其艱辛異常,為中國史官的楷模。又為尚書徐乾學纂《讀禮通考》二百餘卷。他自己說:"史之難言久矣!好惡因心,毀譽隨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傳各異,何況數百年乎?!……凡實錄難詳者,吾以他書證之,他書濫誣者,吾以所得於實錄者裁之,雖不敢據聞全可信,而枉者鮮矣!昔《宋史》病之繁蕪,而吾所述將倍焉。非不知簡者為貴,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與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漢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當時,參加纂修的官員有五六十人,他們把每篇初稿寫成後.都送到萬斯同處複審。萬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訴纂編者,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應當補入;取某書某卷某頁,某事應當核實,無一謬誤。徐元文以後,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尚書王鴻緒相繼擔任纂修《明史》的總裁,仍延請萬斯同繼續修《明史》。


萬斯同以修《明史》自任。年青時喜歡古文及詩歌,與當時一些名士角逐於文壇,以後,他認為史學是國家需用之學,便由經入史,專攻史學,有志於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嘆唐代以後,修志時設局分修,造成史書錯謬百出,說:"以前司馬遷、班固修史,才既傑出,又承父學,事實可靠,才記入史書。以後,專家修史書,才雖不如司馬遷和班固,但都不至於官修那樣雜亂。修史書,就像入人之室,總是先知其廳堂,而後知其家境如何,禮俗如何;而後知其一家老幼、剛柔遇賢。待到都了解清楚後,才能掌握這家情況。修史書也同樣道理。官修之史,倉卒而成;眾人不暇擇其材宜與不宜,事實或不實,就像招過路人討論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總裁,是惟恐眾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亂賢奸之跡,暗昧不明。"他這番話,對後世修史者頗有影響。


萬斯同修史態度非常嚴謹。他認為撰寫史書必須"事信而言文"。他說過,修史難。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惡隨心毀譽。一室之事,三人傳說,往往各異,何況數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難以裁別,故受其枉者舉不勝舉。他說:"我少年時,在城東某氏家中一面當館師,一面借閱該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實錄。我默識暗誦,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遺。待長大後,遊學四方,向故家長老求遺書,考問往事,旁及郡志。凡雜家志傳,無不搜羅,並以實錄作為指針。實錄直載其事,不尚增飾。他書中有錯謬者,以實錄為證裁。這樣,雖不能說完全可信,但謬誤就少多了。"他就是以這種嚴肅認真的態度修史。今"天一閣"珍藏有他編纂的《明史稿》列傳部分十餘冊,在史學上有相當地位。


萬斯同一生不慕榮利,見人惟以讀書勵名節相切磋。態度謙恭,與人交往都自稱"布衣萬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學子,無不尊稱他"萬先生"。他在京多次講學,貫穿古今史實,評論中肯。清初著名學者李光地,品評人才相當苛嚴,對萬斯同卻極為讚賞。他說,平生所見,不過數子,如顧寧人(炎武)、萬季野、閻百詩"真足以備石渠顧問之選者也"。


萬斯同晚年時候雙目失明,只能憑藉口授的方式編史。而由他口授,溫睿臨操筆的《南疆逸史》也因為沒有刊印,而逃過了雍正、乾隆年間的文字獄,為史學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八日(1702年5月4日)辰時,萬斯同在京師王鴻緒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葬於浙江奉化蓴湖鎮烏陽觀山南麓半山腰,身邊的藏書被錢名世占有。劉坊寫有《萬季野先生行狀》。萬斯同的去世,象徵《明史》編纂第一個階段結束,其後經過數次易稿,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距其過世,已有三十餘年。經學家楊椿認為:"《明史》成於國初遺老之手,而萬季野功尤多。紀、傳長於表志,而萬曆以後各傳,又長於中葉以前。袁崇煥、左良玉、李自成傳,原稿皆二巨冊。刪述融汰,結構寵肅,遠在宋、元諸史上。"文革時,萬斯同墓慘遭破壞,慘不忍睹。


注;


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諡貞文先生,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清初著名史學家。萬泰第八子。


從兄同受學黃宗羲,學問益進。學主慎獨,專意古學,博通諸史,尤精明史。承父、師教誨,崇尚氣節,也以明遺民自居,絕意仕途。康熙十七年(1678年),浙江巡撫薦應博學鴻詞科,力辭不就。次年,清廷詔修《明史》。總裁官徐元文薦他入史館,以翰林院纂修官受七品俸,復力辭。後秉承父、師囑託,以布衣參史事,不署銜,不受俸,入京修明史。至京,徐元文請至家中,委筆削諸事。後《明史》總裁由張玉書、陳廷敬、王鴻緒繼任,均以禮相待。於史館十九年,以所學之長,撰成明史列傳300卷、明史表13卷、宰輔會考8卷、河渠志12卷,最終手定《明史稿》500卷。


居京期間,屢開講席,啟導後學,學者尊稱"萬先生",而他每自署"布衣萬斯同"。晚年雙目失明,仍口授答問、講學,卒於明史館。另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

參考資料 

  1. 萬斯同閉門苦讀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