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立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立駿(1957年7月-),生於遼寧省大連市,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工學學士、碩士,東北大學工學博士,日本歸僑,中共黨員,著名物理化學家[1]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前任所長。

生平

1957年7月生於遼寧大連,籍貫遼寧大連。

1982年1月畢業於大連工學院機械系。

1987年獲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

1996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學位。

200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專注於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ECSTM)與電化學和表面科學的交叉科學研究。

2015年3月27日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7年6月,萬立駿接替林軍,擔任中國僑聯主席兼黨組書記。

現任中國僑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 長期從事物理化學、電化學、能源材料與電源、納米科學技術等相關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將實驗、儀器改造和理論研究相結合,開展了電化學反應、分子組裝和調控等研究,提出了基於不同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吸附和組裝規律,並應用於表面納米圖案化、分子組裝結構轉化和原子分子遷移等科學技術問題研究。同時,探索了電化學和納米科學交叉研究新方向,致力於納米材料在能源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教育背景[3]

  1. 1982年1月,大連理工大學 本科。
  2. 1987年6月,大連理工大學 碩士學位。
  3. 1996年3月,日本東北大學 博士學位。

人物生平[4]

  • 1982年02月-1984年08月,吉林省郵電工業總廠助理工程師。
  • 1987年07月-1992年02月,大連海事大學講師。
  • 1996年04月-1997年09月,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研究員。
  • 1997年10月-1998年09月,日本北海道大學客座教授。
  • 1998年10月-2000年03月,日本東北大學助理教授。
  • 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後回國。
  • 1998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
  • 1999年09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 2004年02月-2013年01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分子科學中心主任。
  • 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1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12年11月14日,當選為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 2015年03月-2017年0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2017年5月,調任中國僑聯黨組書記。
  • 2017年6月9日,任中國僑聯第九屆委員會主席。

研究方向

  • 表界面科學
  • 電化學
  • 納米材料
  • 掃描探針技術

科研成果

  • 發展了ECSTM的高分辨穩定成像技術和表面分子組裝的系列方法,提出了基於不同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吸附和組裝規律,並應用於表面分子組裝、組裝結構轉化和原子分子遷移等基本物理化學問題研究
  • 研究了多種類型手性分子的表面吸附和STM成像機制,為表面手性識別和結構研究提供了又一方法
  • 在電化學和納米科學的交叉領域進行研究,所發展的微納複合結構和碳網絡技術顯著提高了納米材料的電催化性能和電荷傳輸速率

主要獎項及榮譽[5]

  • 2000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 2001-2002年,中國化學會-德國BASF巴斯夫青年知識創新獎
  • 2003,2004,2006,2007,2013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獎一或二等獎
  • 2005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 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 2009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化學獎等
  • 2009年,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
  • 201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 2013年,榮獲「中國僑界傑出人物」榮譽稱號
  • 2014年,榮獲首屆華僑華人「京華獎」榮譽稱號
  • 2014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參考資料

  1. [1] 中國科學院學部]
  2.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3. [2] 中國高校之窗
  4. [3] 十大品牌網
  5. [4] 萬立駿院士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