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何進之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詩詞《何進之死,漢室傾危天數終①,無謀何進作三公②。
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
【釋詞】
①天數:封建時代人們把一切不可理喻、不可抗拒的災難都歸為上天安排的命運,稱為天數。
②三公: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是朝廷中最顯貴的三個官職的合稱。何進:靈帝何皇后之兄,黃巾起義爆發後,被封為大將軍,這裡用三公稱其權勢顯赫。靈帝死後,何進扶少帝劉辯繼位,欲乘勢誅滅宦官,為何皇后所阻。他從袁紹計,欲召外兵入京,除掉宦官。卻被宦官張讓、段珪等人騙入長樂宮後殺死。
三國詩詞《何進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何進中了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殺,這首詩是小說家針對這件事而發的議論。
「漢室傾危天數終」,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外戚專權,宦官擅勢,互相爭鬥,輪流執掌朝政。到了桓、靈二帝時期,宦官專政達到極點,前有「五侯」,後有「十常侍」,殺逐外戚,屢興黨獄,草菅人命,無惡不作。弄得民怨沸騰,公元184年終於爆發了黃巾農民起義,動搖了東漢政權。連統治階級內部的明智之士也痛感失望,哀嘆漢運將盡。
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靈帝死,太子劉辯繼位,其母何太后臨朝聽政。太后兄大將軍何進掌握了朝廷大權,這時宦官集團極端孤立。何進不費吹灰之力就殺了握有兵權的宦官蹇碩,奪得了禁軍的指揮權。朝廷一些命官還想挽救將傾的大廈,便與何進聯盟謀誅宦官,此事卻遭到何太后的反對。何進既不願犯宮闕之怒,又想誅除宦官,便聽從袁紹之計,「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舉立刻遭到陳琳、曹操的反對,正如陳琳言其利弊:「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髮耳。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卻反外檄大臣,臨犯宮闕,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由於何進拒絕忠諫,一意孤行,加上誅剪宦官之事,猶猶豫豫,久不能決,結果宦官先發制人,何進慘遭殺身之禍不說,還招致董卓進京,引狼入室。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何進既無深謀,又不善斷。[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