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孫策之死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孫策之死,獨戰東南地,人稱「小霸王」①。

運籌如虎踞②,決策似鷹揚③。

威鎮三江靖④,名聞四海香。

臨終遺大事,專意屬周郎⑤。

【釋詞】

①獨戰東南地,人稱「小霸王」:孫堅死時,其長子孫策才十七歲,便繼承父業,從袁術手裡帶回父親的一股舊部兵馬,開始轉戰江東。經過近十個春秋的戰鬥,創下江東基業,稱霸一方。遇害身亡時,年僅二十六歲。②虎踞:如虎之蹲踞。比喻人物威武。李白《金陵歌送別范宣》:「石頭��岩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

②虎踞:如虎之蹲踞。比喻人物威武。李白《金陵歌送別范宣》:「石頭��岩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

③鷹揚:比喻勇武如雄鷹飛揚。張九齡《餞王尚書出邊》:「詩人何所詠,尚父欲鷹揚。」

④三江:即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三國志·孫策傳》:孫策臨終時,請張昭等人,囑咐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這裡三江指代吳越之地。靖:安定。

⑤周郎:即周瑜。他年輕有為、文武兼備、風流儒雅,是東吳難得的帥才。《三國志·周瑜傳》:建安三年,孫策拜周瑜為建威中郎將。「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屬:同囑。

三國詩詞《孫策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庾信,晚年寫下一篇千古絕唱《哀江南賦》,這篇賦的序中有幾句讚頌孫策的話:「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孫策以一旅八百人的兵力,項羽靠八千人的部曲,就創建了「分裂山河,宰割天下」的一番霸業。真可謂歷史上的英傑!

孫策是一位「美姿顏,好笑語」、舉止不凡、聰明英武、光彩照人的少帥。他秉性「闊達聽受」、心胸開闊、好交朋友、聲名遠播,而且又「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就是這位年輕英俊、深得民心的少帥,收攬英雄,眾志成城,一往無前,才成就了後來以江東為基地鼎峙三分的家業。「獨戰東南地,人稱『小霸王』。」便是對他十載春秋,獨霸江東的讚譽。孫策雖然勇猛,卻並不是一介武夫。《三國演義》對他的刻畫筆墨不多,但感人至深。尤其是孫策在處理與袁術的關係上,表現了他的韜略和遠大目光。孫策當年依附袁術,是不得已而為之。他把「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向袁術借兵三千。一則手中有了起步的基本,二則巧妙地脫離了袁術,為其圖謀大事走出了關鍵的一步。毛宗崗評論此事時說:「玉璽得而孫堅亡,玉璽失而孫策霸。甚矣,玉璽之無關重輕也!成大業者,以收人才、結民心為寶,而玉璽不與焉。堅之匿之,不若策之棄之。策之英雄,殆過其父。」此言說得頗為中肯。孫策有了自己的軍隊,帶領部下,身先士卒,勇敢作戰,勢如破竹,占據了曲阿。有了根據地之後,軍隊很快得到了擴充,「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本傳裴注《江表傳》)。

「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孫策雖年少,但深諳兵韜武略。他採取先弱後強的策略,將江東各地的豪強一一剪滅,然後集中兵力殺向勢力最大的嚴白虎,初步奠定了江東六郡。孫策不斷取得勝利,並不完全因他「勇蓋天下」,更主要還在於他具有「明果獨斷」的才能。袁術在壽春不顧一切地稱了帝,孫策得知消息,以書責而絕之。曹操趁此拉攏孫策對抗袁術,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這樣,孫策名正言順地割據了江東。他繼父之業,艱苦創業,且有大成,深受時人的讚許。當年袁術常嘆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真可謂:「威震三江靖,名聞四海香。」

孫策打下廬江後,得喬公二女,「皆國色」,孫策自納大喬,而以小喬配周瑜。英雄才華出眾,美女天姿超群,一時傳為美談。他倆在婚姻上聯親,事業上相助,君臣一心。孫策脫離袁術,帶兵親征,馬上派人「馳書報瑜」。周瑜一接到孫策書信,立即就向他叔父借了一些兵馬和糧食,日夜兼程趕來。孫策見周瑜大喜,說:「吾得公瑾,大事諧矣!」從此,周瑜傾力佐助孫策,孫策傾心倚重周瑜,二人用武於疆場,密謀於內幃,親如兄弟,吳老夫人高興地說:「公瑾與伯符(孫策字)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可惜孫策英武絕倫而喪身英年,臨終對妻子說:「……早晚汝妹入見,可囑其轉致周郎,盡心輔佐吾弟,休負我平日相知之雅。」[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