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
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是一座位於中國上海市普陀區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上海首個水閘遺址博物館。博物館位於延長西路志丹路路口,在水閘遺址上建造,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該博物館所包含的元代水閘遺址位於志丹路、延長西路交界處地表以下7—12米深處,總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已考古發掘出的規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閘。[1][2]
元代水閘遺址發現於2001年5月,歷經多次發掘整理,於2006年完整揭露遺址全貌。進到館內,給人十分震撼的視覺效果,不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還能瞭解到許多古代水利運用的知識。自然光透過頂部的玻璃到達地下展廳,觀眾走在蜿蜒的玻璃棧道上可以看到下面出土的各種文物。牆上的動畫還展示著人們測量、開挖的場景。
歷史
該處遺址發現於2001年5月[2]。
2009年11月3日,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建設工程正式開工[3]。
2012年12月31日,正式開館並對外開放。[1]
2013年3月5日,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信息
-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檢票)。觀眾可憑有效證件領票免費參觀,團體參觀需提前預約。[4]
建築構思
權威專家組成了「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評審組」,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經過三次大幅度修改和設計,才最終確定。由於場地狹窄,遺址博物館的總體設計將結合四周已建成的住宅建築,平面呈格尾形是取材於開挖出的連接石塊的鐵隼的形態,中部空間呈半敞開形式,設計注重生態和節能舉措,不僅設有人工空調,且設立自然通風系統,使地下博物館的空間具有自然通風的活力。現有的博物館都是將文物搬離發掘地,移至館內陳列。
而遺址博物館必須在文物發掘原址,按發掘原狀,「原汁原味」地展示,也就是說,在7米深的大坑上,建造一個中央沒有柱子的建築「頂蓋」,把水工建築作為一個整體文物呈現給觀眾,既揭示元代水閘的全貌,又使人看到發掘的現場及過程。屋頂採用玻璃,擬將天光引入地下,玻璃為折線形,隱喻水閘下的涓涓流水。設計除體現現代化的技術外,還非常注意具有元代文脈的特色,在中間僅有的兩根漂亮立柱上,塑以元代成吉思汗弓弩的抽象形式,以體現水閘遺址博物館的元代文脈形象。
作用價值
該處遺址發現於2001年5月,歷經多次發掘整理,於2006年完整揭露遺址全貌。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認為,這一考古發現,為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術流程提供了直接依據,對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特別是宋元時期江南地區的水利工程、吳淞江流域的歷史變遷、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成長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
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的建成對於在城市中進行的考古發掘、遺址保護具有示範作用,它體現了將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和諧相融、互相促進的科學發展觀,對於探尋、保存、弘揚上海的城市歷史文脈和城市精神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視頻
參考文獻
- ↑ 移至: 1.0 1.1 1.2 《上海年鑑2013》>>二十七、文化藝術>>(四)文博.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4).
- ↑ 移至: 2.0 2.1 《上海年鑑2003》->大事記->(一) 2002年大事記. [2015-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8).
- 移至 ↑ 《上海年鑑2010》->三十、文化藝術->(四)文物、博物、考古. [2015-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0).
- ↑ 移至: 4.0 4.1 新普陀報數字報刊平台-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 新普陀報 (上海市普陀區新聞宣傳中心). 2014-02-18 [2018-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