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大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海四大古鎮 |
於1991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首批上海,得名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即上海四大古鎮,即嘉定鎮、松江鎮、朱家角鎮、南翔鎮。其古稱為練祁市。
基本內容
中文名:上海四大古鎮
本縣:以廠設治
歷史名鎮:嘉定鎮、松江鎮、朱家角鎮
屬性:首批上海歷史文化名鎮
古稱:練祁市
嘉定鎮
嘉定鎮。置縣時屬春申鄉。明正德年間易名州橋市。明萬曆至清康熙年間復稱練祁市,屬守信鄉。清嘉慶以後,本縣以廠設治,練祁市別為一廠,時稱城區或縣城。宣統元年(1909)舉辦地方自治,稱城區,以外城河為界,領圖9個,面積1.79平方公里,計1783戶,9220人。民國3年(1914)改稱城市。民國17年改稱嘉定市。縣城冠以嘉定為名,乃由此始。民國17年,設市鄉行政局,嘉定市設局於城市。民國35年,稱城鎮,翌年改稱疁城鎮。解放後設城廂鎮,西境由外城河延伸至高僧橋,域境3.48平方公里,計2500餘戶,1.2萬餘人。1949年改稱城廂區。1951年有3445戶,1.45萬人。1956年改為城廂鎮。1958年,被列為上海市衛星城,1960年後形成科學衛星城。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單位相繼遷入境內。1960年,境內居民5362戶,常住人口3.72萬人。1980年改稱嘉定鎮,西至高僧橋,東至嘉羅公路,南至環城路,北至北城河,面積4.74平方公里。
今位於嘉定鎮中心的嘉定汽車站,為本縣13條通往鄉鎮公共交通線路的起點。環城公路聯結滬嘉高速公路、滬宜公路、嘉羅公路、嘉唐公路等。公共交通環城線溝通城內外各主要工廠、住宅、商業區。水路運輸碼頭,以西門為主,由外城河及練祁河通往各地。
梁天監年間,西門外護國寺一帶已為集市。清末,西門吊橋東堍沿護城河南北有木行兩家。吊橋以西沿練祁河北岸至高義橋,街長1.5公里,其中至虬橋,街長0.5公里,共有大小行莊250餘家,以經營棉花、米麥、蠶豆、黃豆、土布、蠶繭、豆餅、雜糧、竹木、皮張為大宗。至今北岸仍為嘉定鎮重要商業區之一。南岸有嘉定麵粉廠,縣中心醫院。
清末城內州橋一帶是以買賣日用品為主的商業區,刻竹店大多亦開設於此。民國時期有幾家兼營印刷的書局。現此處為老街保留區。州橋南堍有中西藥店,五金店,北堍有百貨店。在東浦橋堍有食品店及飲食店。
清代中葉南門外有經營土布的行莊十幾家,自早到晚,買賣不絕,紗場巷由此得名。清末土布業衰落,則有花米行、豬行等四五十家。現為鎮工業、商業區。北門外街道自吊橋直抵皇慶寺,長約1.5公里,後漸衰落。至解放時僅在吊橋北堍有幾家小煙紙店和地貨行,現為工廠、居民區。東門內有城隍廟,舊時為城內文化娛樂活動中心。清代,東門外沿練祁河北岸為土布市場,至清末有花行、木行以及商店二三十家,尤以孵坊為最著名。
1956年後逐步形成城中路、清河路、塔城路、梅園路等4個新的商業區。1987年全鎮有商業區12個、商業網點1181個,從業人員7433名,其中鎮辦商業116個。1987年清河路東端建造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的嘉定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大樓,為全縣最大的集市貿易場所。1987年全鎮社會商品零售額4.24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2589萬元。
民國7年嘉定鎮始建發電廠,民國18年嘉羅公路通車,民國23年,西門外由顧維鈞、顧吉生等創辦嘉豐紗廠,嘉定鎮始有現代工業。至解放初有嘉新、永嘉紗廠,恆泰、合成毛巾廠等,1959年後一批市屬工廠相繼遷入境內。198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4.2億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以下同)。其中市屬嘉豐棉紡織廠(原嘉豐紗廠)、上棉三十四廠(原永嘉紗廠)、上海毛巾十六廠(原恆泰毛巾廠)年產值共1億餘元;上海合金廠、上海磁鋼廠、新滬玻璃廠年產值共8000餘萬元。縣屬工業有包裝紙箱、塑料編織、機械製造和電子元件等行業。1985年在域境北部開闢占地53畝的工業開發區,興辦企業3家。1987年有鎮辦工廠13家,職工1455名,年產值2454萬元。
境內有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技專科學校、上海科技幹部管理學院,以及中等專業學校1所、完全中學2所、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小學6所、聾啞學校1所。嘉定影劇院,嘉定體育場,嘉定縣工人俱樂部,嘉定縣圖書館、嘉定縣博物館、嘉定縣文化館,嘉定兒童公園,以及匯龍潭公園、秋霞圃,嘉定縣中心醫院,嘉定縣中醫院等均在境內。
松江鎮
松江鎮位於上海市西南部,距市中心40公里,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春秋年代,農夫漁家聚居於鎮東一帶,形成集市。唐天寶十年(751年),華亭縣治設此。元初,松江府行政機構又設在此。松江在明代是全國著名商業城市之一。鎮上保存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陀羅尼經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興聖教寺塔、清真寺、圓應塔、磚雕、照壁,還有醉白池、雲間第一橋等1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
上海市城市規劃勘察設計院在1958年12月編制的《松江城區總體規劃》中,首次提出保護沿人民河的醉白池、方塔、烈士墓、西林塔的原有風貌,並加以綠化,使松江保持千年古城特色。
1978年7月,市園林管理處革委會為發展旅遊事業,向市計委提出把松江零散的文物遷移集中到方塔周圍,建成一個以文物為主體、面積8.8公頃的方塔園的計劃任務書。同年市計委批覆同意。次年同濟大學建築系編制了方塔園規劃,提出以宋代方塔為中心,保留方塔周圍的明代大型磚雕、照壁、宋代石橋和7株古樹等文物古蹟;塔北安置從市區河南路橋堍遷來的清代天妃宮大殿,宮東側建文物陳列室;塔東劃為竹林;塔西安置松江明代顧正誼、孫克弘私宅園的五老峰、美女峰等太湖石立峰等文物;塔園北大門至方塔為石板甬道;塔園南側為水池、楓林、草坪;新建具有古樸風格、與古塔協調的長廊、水榭、峭壁山洞、茶室。該規劃方案經市園林局批准後實施,1982年10月竣工開放。
1982年1月,市規劃院、松江縣建設局聯合編制的《松江總體規劃》,提出了文物古蹟保護區及其控制要求:第一區,以方塔為中心,半徑200米以內為低層建築區(建築高度在9米以下,下同);第二區,以醉白池為中心,半徑150米以內為低層建築區;第三區,古建築保護區,其中市河兩側(年豐人壽橋至太倉橋)明清民宅範圍內新建築控制在9米以下,高家花園、太倉橋50米範圍內的新建築控制在6米以下。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周圍30米內的建築只拆不建,30~40米內的建築物不超過9米。上述區域外規劃為12~18米的多層建築區。1983年市人民政府批准《松江總體規劃》。市規劃局在1984年編制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明確指出要保護松江鎮,按古典園林修復醉白池,清真寺改建為清真園,並保留松江鎮古建築保護區。
1991年7月編制的《保護規劃》在松江鎮規劃了西、中、東3個風貌保護區,見《松江歷史文化名鎮規劃》(圖8-12):西區保護範圍以人民路以西至玉樹路的中山路兩側各約100米,包括市河兩岸,為明清傳統民居、小鎮水巷風貌區;中區保護範圍為醉白池用地範圍;東區保護範圍以唐陀羅尼經幢、方塔園、雲間第一樓的周圍地段。中區與東區又為文物和古園林風貌區。按原貌維修保護建築,改建建築仍以住宅為主,高度不超過11米,建築風格應協調,要搬遷有污染的工廠,改善水巷水質,美化環境。
朱家角鎮
朱家角鎮位於青浦鎮西6公里處,澱山湖東。舊稱珠溪鎮、珠街閣。鎮於明萬曆年間形成,初名朱家村,後因商業日盛,至清末民初遂成大鎮,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鎮區東起南港大橋,西至接秀橋,北濱大淀湖,南靠青平公路,面積1.25平方公里,形如摺扇面。鎮內河港交錯,現有橋樑30座,為江南水鄉集鎮。鎮東北部的井亭鎮原屬江蘇省崑山縣境,解放初劃歸朱家角鎮。全鎮居民4492戶,12108人,其中市、縣、鎮屬企業職工3936人,鎮設12個街道居民委員會。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公路有滬朱、青平、青楓、青商等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鎮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舊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說。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滿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屆新谷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沛,營業興盛。現設有74個門市部,職工673人,1985年社會商品銷售額達3172萬元。工業有儀表、冶金、塑料、造紙、釀酒等5家市屬廠,食品、油脂、印刷、儀表、服裝、家具、制繩、碾米、飼料等12家縣屬廠。鎮屬工廠9家,1985年職工526人,產值638.91萬元,獲利88.37萬元。澱山湖酒廠的蜜清醇、上海黃酒、澱山湖啤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義仁泰食品廠的醬油、乳腐等產品遠銷海內外。
鎮區有中學2所,小學2所,幼托設施完善,還有燈光球,982年以來連續3次被評為上海市衛生城鎮。
鎮上有橫跨於漕港上的明代建築五孔石拱橋放生橋,造型優美,極為壯觀,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西北有馬氏課植園,亭台樓閣,風格各異,布局稀疏得體,有望月樓、五角亭、逍遙樓、宴會廳、打唱台、書城、書畫廊等建築。還有城隍廟、共青公園等處勝跡。鎮西濱澱山湖,離大觀園遊覽區極近,又以水鄉集鎮風光吸引中外遊客。著名土產美味醉蟹、鱔燠面、五香熏魚、滷汁豆腐乾等均已恢復生產供應,市場更加繁榮。
朱家角鎮「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朱家角鎮位於青浦鎮西6公里處,澱山湖東。據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明萬曆年間正始建鎮。朱家角又名珠街閣,雅稱珠溪。全鎮占地47平方公里,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築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橋古風猶存。有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長街三里,店鋪千家」的北大街,集江南豪富人家建築之大成的席氏廳堂、清代「吳中七子」王卂紀念館、更有古色古香的「江南第一茶樓」和極具江南水鄉風情的水上「遊船茶館」...石板老街、深巷幽弄、拱形石橋、咿呀小舟、無不折射出古鎮朱家角的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弄之幽,真可謂「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也。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山余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賞。湖,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里,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
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莊小巧精緻、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
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為周莊面積的三倍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岩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蹟。
一橋,指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氣勢磅礴。站在橋頂,看七月廿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並不遜於周莊,論構築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莊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莊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
一街,那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築,令人嘖嘖稱奇。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一寺,是報國寺,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牆,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裊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台」、「木刻橫樑」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一廳,是席氏廳堂,集江南豪門大富人家建築之大成,特別「牆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嘆為觀止。
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蠟人蠟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晶位極高。
二園,是課植園和珠溪園,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是一處莊園式園林建築,占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於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築及生活用房200餘間,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築中實為罕見。而珠溪園,則建於1956年,占地70餘畝,小巧玲瓏,景色優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息、進食、購物、遊玩於一體的理想場所。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後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如今,「古弄旅遊」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睞,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名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土諤、報業巨頭蓆子佩、畫僧語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築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牆、石庫門、牆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莊」、「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築,飛檐翹角,黛瓦粉牆,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三是河埠、纜石、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水多橋多,河埠多,緊挨在一起的纜船石,也不計其數,那造型各異的水橋,那千姿百態的纜船石,布滿全鎮的大河小巷,這些江南水鎮特有的景觀,細細欣賞觀察,不覺令人興趣盎然,耐人尋味,簡直是歷史、文物、建築、風情、藝術等內容構成的綜合體。有凸出石駁岸的「兩面河灘」,有凹進石駁岸的「單面河灘」,更有「人從前門進,河灘從屋後出」的「隱身河埠」。而那些鑲嵌在水巷石駁上的花崗石浮雕纜船石更是琳琅滿目,趣味無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鑿成寶劍,有的刻成怪獸,面目猙獰,有的琢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的美,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雕刻藝術將古鎮點綴得更具風韻。古鎮茶館,大多集中在放生橋、北大街一帶,不下十幾爿之多,有豪華型新辟的「放生橋茶樓」,有年代久遠古老的「俱樂部茶樓」,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樓」,也有排門板門面、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簡易廉價的農家茶館,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館開到遊船」上的「遊船茶館」,分為兩層,艙內頂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還備有電視、撲克、象棋、乾濕點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橋、看水景、聽流水,煞是優哉悠哉,不亦樂乎。
朱家角的傳統特色有:玫瑰豆腐、雙套曬油、無鉛皮蛋、五色湯圓、小籠饅頭、炙毛豆、鮮肉棕等。每逢金秋菊黃蟹肥時候,在這裡還能嘗到鮮美的澱山湖大閘蟹。
南翔鎮
南翔,古名槎溪。梁天監四年(505),建白鶴南翔寺於此,因寺成鎮,遂以寺得名。位於縣境(今上海市嘉定區)南部,距縣城約12公里。明初,經濟繁榮程度已為全縣各市鎮之首。嘉靖年間,屢遭倭寇焚掠,萬安寺以南民房被毀殆盡。至隆慶、萬曆年間,逐漸復興。鎮上,布莊林立,成為全縣土布業集散中心。鎮周圍四鄉所產的刷線布,又名扣布,光潔厚實,暢銷遠近。外省市商以徽商居多,攜巨款來此收購土布。萬曆年間,因受無賴蠶食,徽商稍有避徙,景況一度衰落。清初,人口增多,市場繁榮,花豆米麥,百貨駢集,舟車紛繁,遂有「銀南翔」之稱。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此特設縣丞署。清末,街衢南北2.5公里,東西3公里。宣統初,自南街至滬寧鐵路車站興築馬路,士商僑寓紛至沓來。東街、南街有大小商鋪400餘家,晨間午後兩次集市,以棉花、土布、洋紗、米麥、蠶豆、鮮繭、竹木、油餅、水產、蔬菜為大宗貿易。淪陷期間,日軍實行物資統制,禁運糧食。南翔地處上海近郊,成為糧食集散地,有米行糧店130餘家,碾米廠10家,另有酒館、茶樓30多家,燭箔店13家,鴉片煙鋪5家,賭場1處,居民約6000人。抗戰勝利後,因物價暴漲,不少商店倒閉。解放後,市場漸有復甦。1950年有座商656家,從業人員1721名,攤販667戶。1956年,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後,全鎮公私合營商店和合作商店268家,手工業合作社6個。之後,商業網點幾經調整,逐步減少。1979年,商業網點逐漸增加。至1987年,全鎮有商業網點121家,從業人員1401名,社會商品零售額7601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733萬元。
南翔自明代以後,人文薈萃。明代有貢生14名,舉人16名,進士10名;清代有貢生20名,舉人19人,進士7名。富紳殷戶競相興建第宅園林:宋代有1所。明代李流芳建檀園於北市,「經築牆垣僅及肩,多穿洞壑注流泉」,時為南翔勝景;通判閔士籍建猗圓(今稱古猗園)於東市,至今仍為南翔名勝。此外曾有計氏園(後改為來鶴園)、怡園、巢寄園、桐園等。明清兩代計有園林20多座,故有「小小南翔賽蘇城」之譽。南翔頗多古蹟,有南翔寺磚塔一對,在鎮中心香花橋北堍,是建於梁天監年間的白鶴南翔寺僅存的遺物。1985年起修葺,至1987年重現風姿,基本恢復原貌。南翔寺尊勝陀羅尼經幢俗稱經幢石,有2座,現坐落在古猗園的南廳和微音閣前,原對峙於南翔寺大雄寶殿前。一立於唐咸通八年(867),一立於唐乾符二年(875),是當年寺中的八景之一。1959年擴建古猗園時搜集整修於今址。鶴槎山,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韓世忠由平江移軍海上抗擊金兵,在南翔駐軍築此烽火墩,作為信號聯絡之用。
1983年,南翔人民公社與南翔鎮合併,試行鄉鎮合一,以鎮管村體制。鎮人民政府設於鎮偏東滬宜路南側。東與寶山縣相接,南與桃浦鄉、封浜鄉接壤,西與黃渡、方泰鄉相鄰,北與馬陸鄉連接。全鎮面積33.16平方公里。集鎮面積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2萬畝。有10個居民委員會,19個村民委員會、171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33萬戶,4.7萬人(系公安局的戶籍統計數,下同)。其中:城鎮人口0.59萬戶,1.96萬人;農村人口0.74萬戶,2.74萬人。城鎮勞動力0.6萬人,農村勞動力1.65萬人。滬宜公路、滬嘉高速公路、翔黃公路貫串境內,公路密度435米/平方公里。薀藻浜、橫瀝河、槎浦河縱橫貫通過境。滬寧鐵路、滬杭鐵路外環線過境8公里,華東地區迄今最大的鐵路編組站亦在南翔鎮。
1987年,全鎮社會總產值2.23億元,居全縣鄉鎮的第二位,其中工業產值占78.9%,農業產值占10.1%。
1987年全鎮有工業企業128家,工業總產值1.71億元,其中機械製造業、電子機械設備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32.7%。1981~1987年,南翔燈泡廠生產的普通燈泡和彩色燈泡,質量名列全國同行業前三名。南翔電熨斗廠生產的白鷺牌500W、300W電熨斗質量,1986年名列全國同行業第一。
南翔鎮農業以糧棉油為主。1979年在穩定糧棉油產量的前提下,逐步擴種蔬菜、葡萄等作物。1987年糧食總產1445.3萬公斤,居全縣鄉鎮第三位。南翔水牛,品種優良,曾聞名江浙。70年代起,發展奶牛。1987年全鎮飼養奶牛262頭,產奶579噸,均居全縣鄉鎮之首。1987年興建年產6000頭瘦肉型出口豬基地及年產2750噸雞蛋的機械化養雞場各1個。[1]
參考文獻
- ↑ 上海四大古鎮、嘉濤灣 令人難以置信 勁爆消息!樓盤咨訊播報搜狐網,202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