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不爭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名詞解釋

不爭奪,不爭鬥。個人對外物過度的欲求,會導致彼此之間的爭奪。而無序的紛爭則會造成道德的淪喪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儒家和道家都主張「不爭」。儒家主張一方面按照禮的規則,有差等地安頓並節制人的欲望;另一方面則通過道德教化,引導人們自省其過而不責備於人,由此實現「不爭」。道家則主張通過君主的無為,以輔助百姓處於「不爭」的狀態。在道家思想中,「不爭」有時特指道對待萬物、為政者對待百姓的一種態度:道不與萬物爭,君主不與百姓爭。

引例1

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 (《禮記·坊記》) (孔子說:「做得好則稱道他人,有過錯則省察自己,則民眾不爭鬥。」)

引例2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二十二章》) (正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能夠與之相抗爭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