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明建寺(段慧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明建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東明建寺》中國當代作家段慧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東明建寺

大凡來過小城的人,幾乎都去過城西鳳凰山巔的佛教勝地小西天;大凡去過小西天的人,無不會因小西天令人神往的西天勝境而感嘆不已。要說到小西天的來歷,還得從鳳凰山開始說起……

相傳古時隰州境內茂林蔽日,異草覆地,林中棲息着眾多的飛禽走獸,過着悠閒自得的日子。在城西一里有餘的山上,長着一棵參天的鳳凰樹,樹上住着一對相親相愛的鳳凰,鳳為雄,凰為雌,被眾鳥一致推舉為王。每當朝賀之時,百鳥雲集,盤旋歌舞,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後來北方不知怎麼出了個修煉成精的魔王,它呼氣成風,吸氣成冰,狂虐暴亂,法力無邊,想把一切生靈都收服在自己的手下,便動用妖術作惡,引得世上的鳥呀獸呀全都極度厭惡又不得不忍氣吞聲,但貪得無厭的魔王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一朝動怒,狂風驟起,昏天黑地,雪花飛舞,使得大量的禽獸紛紛倒斃,慘不忍睹。為了拯救這世上的生靈,鳳和凰一起商量後決定由鳳引着眾鳥向南飛去,凰則留下來看守垂死的同類,不想卻化成了一座形同自己的山脈,而鳳雖說逃離,最終也落得個葬身他鄉。

明崇禎二年(1629年)的一天傍晚,一個遊歷的僧人風塵僕僕地來到了這裡。在他的身上,穿着一件破舊不堪的袈裟,手裡還托着一隻殘缺不全的缽。據說這名法號東明的僧人自幼聰慧好學,篤信佛教,十歲時從師出家五台山,虔誠修行三十年。一次在寺院正閉目打坐時,忽聽得空中飛鳥傳話:「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恍惚間,東明禪師總覺得不知道是誰指引着他去尋覓一個可以安憩的家園,於是辭別了師傅先朝南海,結廬普陀、天台、武夷、天竺、匡廬諸名山未果,又繼續邁出了北上的征程。他知道方外之人不應兒女情長,便專心佛法,就這樣飢一頓、飽一頓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餓了,向莊戶人家施捨點剩米剩飯;渴了,就近喝上一些清涼的山泉,不想抬頭一看竟然被遠處的景致所深深吸引,頓時把一切都拋在腦後,徹底忘卻了長途跋涉所帶來的勞累和疲憊。

怎麼形容呢?眼前的這座山初見山勢奇巍,再細看時形同雞頭,蛇頸,燕頷,魚背,南北岩石如翅開張,鼓羽前伸,兩腑細流,涓涓不絕,實可謂:山形倚伏,俱含飛動之情,脈絡縱橫,實挾有迴翔之勢。看到這裡,他不禁暗暗叫好:真是一個活脫脫的鳳凰!隨之便有留居此處的念頭,可荒山野嶺,香火不至,怎好住持?正在猶豫之際,忽聽山間響起了一陣清脆的聲音:「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無獨有偶,與五台山聽到的鳥語如出一轍。東明禪師兒時曾有高人指點說他自鳳轉生,因塵世一場災厄,鳳客死他鄉,凰凍死在鳳凰林,一對恩愛夫妻就此活活葬送,難道這裡就是億萬年前的鳳凰林?難道這山脈就是凰的化身?想到這裡,他停下了雲遊的腳步,對着這座聖山再三朝拜,不忍離去。他相信在這聖潔之地必定有佛的仙跡,而自己就是應了佛的感召來到這裡的;他相信這裡必定有凰的靈跡,他就是那隻始終尋覓卻不得相見凰的鳳。於是從心底暗暗發誓:結廬山巔,白手起家,戳力建寺,普渡眾生。

決心一定,縱是千頭牛萬匹馬也拉不回來了。這以後,東明禪師將全部的時間、心血和精力都花在了上面。他明白,興建寺廟從來都不是易事,會有繁複眾多的艱難險阻等着他去克服,會有從未預期的沉重壓力等着他去面對,然而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一切都不再是那麼苦,那麼累了。他為自己的頓悟感到欣慰,也為自己的行為深受鼓舞,更為了一系列的難題常常輾轉反側、晝夜不安,但他始終就這樣不停地堅持和努力着。這樣的豪情足足支撐着了東明禪師的整個後半生,直到一座莊嚴肅穆的寺院在這座美麗的鳳凰山上落地而成,因寺內供奉佛像有1673尊,故稱為「千佛庵」,又適逢修建時南關聖境寺也在大興土木,為了區分人們便稱之為「小西天」。東明禪師圓寂此山,鳳凰涅磐,實現了它的夙願。

常來這裡的人們都知道,小西天充分利用地形,以最省工的方式斬削、掏挖,依山自然分成下院、上院和前院。無量殿穿土為窯,殿前構成下院;大雄寶殿窯頂為院,建於其上,構成上院;孤桐峰上建有觀音閣、魁星閣,其下為前院,又取其西方極樂世界之寓意,坐西朝東,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小巧精美,令人嘆服。

走進大雄寶殿,就仿佛進入了一個傳說中金碧輝煌、粉妝玉砌的世界。不等你晃過神兒來,觸目可見藥師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和彌勒佛等五尊大佛依次端坐在蓮花之上,左右各有兩個脅侍菩薩靜立在旁。五個佛龕以四個方形塔柱隔開,方形塔柱上頂四個橫樑,樑上彩繪龍鳳和璽,瀝粉貼金。每根梁頭左右對稱懸塑紅白相間花紋的雲朵,雲頭貼近而雲尾分開,如蛇扭曲狀高高飄升,雲板上挺身而出立着武士塑像,威風凜凜,俯視人間;再環顧四周殿內一千多尊佛按三十三層天依次排列,有高雅端莊的佛像,有身姿婀娜的菩薩,有造型獨特的弟子,更有剛健剽悍的金剛等,仿佛在共同完成一個莊嚴的命題,即佛教宣揚的三界眾生只要按照佛的教化,擺脫塵欲,廣修眾善,便可往沒有苦難的理想的極樂世界。

倘若再看南北兩側虔誠侍立的十大弟子,有雙手緊握胸前的迦葉,有右手執佛的阿那律,有手持經卷的阿難,有立於紅蓮之上的須菩提等,他們作為主佛以外脅侍菩薩的陪襯,一則顯示法界尊卑,二則顯示佛之弟子之眾。也許你可能還會發現南壁和北壁的弟子在服飾、神態上有着強烈的反差,據說當時匠師費了好大心血塑成了南壁的五尊弟子,正為自己的作品得意時,來了一位雲遊的老者直爽地指出了好多不足,匠師心裡雖有不悅,但又不好表露,便委婉地提出讓老者塑像自己跟着學。沒想到第二天一大早,當看到北牆站着五尊栩栩如生的塑像,造型飽滿,線條流暢,穿着色彩斑斕、質感很強的綾羅綢緞,艷而不驕,華而不俗,簡直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於是,匠師急忙給老者跪下想拜師學藝,不想抬頭時老者已經化作一縷青煙飄走了,所以就有人說南壁的弟子是人塑的,北壁的弟子是神塑的。

小西天下院「半雲軒」內,珍藏有一部保存完整的漢文大藏經。這部大藏經頒於明萬曆年間,共計六百七十八函,是明成祖朱棣為報答父母生育之恩於永樂十年(1412年)敕令在北京刊刻,至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完成的。大藏經最初賜於州城南關的聖境寺內,寺毀後輾轉流傳於交口、石樓等地,雖歷經磨難,略有殘損,但因是官版,又是皇帝敕版專用,故刻制精良,裝幀精美,成為了稀世之寶。

這裡頗值得一提的,還有出自民國年間的經典楹聯。一日清晨,紫川書院講師王修德來小西天參佛育經,在大雄寶殿遇見顯學禪師,隨口說道:「不速之客,五鼓穿雲洞,登天拜佛」,誰知顯學聽了略加思索,雙手合十回道:「阿彌陀佛,九品度眾生,坐蓮會客」。王修德本是表明來意,沒想到才高八斗的顯學禪師竟然梵音巧對,湊成了一副意味深長的聯句。這件事被紫山書院山長郝元良聞知後,擬上聯「心常在,性常在,佛無常在,求佛定性問心」,命其在書院就讀的兒子郝象曾與同窗王重三(王修德之子)持柬送顯學賜教。顯學接過蘇表,略加思索揮筆寫下「德易物,仁易物,民不易物,勸民樹仁修德」,兩副聯語,一個境界,悟禪正果,修德學善,內涵豐富且格調高雅,一時間在隰州城傳為了佳話;另一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種甚因結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由民國知事李嵉嶺聽了前面的故事,看了上面的對聯後撰寫而成,後懸掛於無量殿門前,自然順口,題意突出,涵詠興長,耐人尋味。

另外,在對大雄寶殿進行勘測和落架大修時,先後發現瀝漿書寫得「順治十三年修補,南關廂畫匠張俊明」和「順治十三年四月初一起金妝像,任孟丑、任孟其、張俊明、劉鳳岐、男張典、任世榮。」,由此得知「金妝者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家,使得佛像錦上添花、大放異彩。」近年來,隨着旅遊文化的興起,景區的改造再渡被提上了日程。與以往相比,不僅從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出發,既要保護懸塑瑰寶,又要開發利用,故在重點保護的同時,把視角擴大到整個風景區的綜合治理,特別是西天大橋、蓮花廣場、觀音寺、西天湖、放生池等處煥然一新,成為了文化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幾百年來,數不清的善男信女沿着街區一路西行,將去小西天燒香拜佛當作了一件可行之事,更多的人卻是隨心走走,既有了運動消閒之樂,又沾染上幾分仙氣,何樂而不為呢?從暗夜中遠遠望去,巍然屹立在鳳凰山巔的小西天就象是汪洋中的一條船,一條滿載着幸福和希望的諾亞方舟。東明禪師可能沒有意識到,在自身得到徹悟的那一刻,似乎正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冥冥之中指引着茫茫人海中的凡夫俗子普渡眾生,尋找守護心靈的精神家園。 [1]

作者簡介

段慧琴,山西隰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